蘚生馬先蒿
来源:74U閱讀網
筆筒草別名:通氣草,眉毛草,土木賊,節節菜,節骨草,鎖眉草,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銼草,蝦蟆竹,
筆筒草簡介:筆筒草,中藥名。為木賊科木賊屬植物節節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Desf.)Boerner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的全草。具有清熱明目,止血利尿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目赤腫痛,雲翳,鼻衄,尿血,腸風下血,淋證,黃疸,帶下,骨折。
筆筒草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明目,止血利尿。主治
風熱感冒,咳嗽,目赤腫痛,雲翳,鼻衄,尿血,腸風下血,淋證,黃疸,帶下,骨折。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9-30g,鮮品30-60g。
2、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化學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類:煙堿,犬問荊堿。含黃酮類:山柰酚-3-槐糖苷-7-葡萄糖苷,山柰酚。含甾醇類:谷甾醇,豆甾醇。
藥理作用
豬皮下註射南非洲產筆筒草綠色部分的醇浸劑可引起驚厥和死亡。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治跌傷,通氣,明目,利九竅,消積滯,止嗽化痰。”
2、《天寶本草》:“治赤白雲翳,去風,清火,除濕氣,通淋證並滯塞。”
3、《分類草藥性》:“男子平胃火,補婦人血氣。”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心火,去潮熱,散雲翳。治暴發火眼、澀痛溢淚及目赤紅腫痛,並療鼻血。”
5、《重慶草藥》:“去燥熱,散眼睛雲霧,兼有生精補血的作用。治男子胃火,婦女病後血氣不足(或為虛火),小兒響鼻(鼻阻)或常流清鼻涕,白濁。”
6、《湖南藥物志》:“止血,解熱利尿。主治婦女血崩,筋骨痛。”
7、《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痢疾,急淋,腰痛,骨折。”
8、《浙江民間常用卓約》:“治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遷延型傳染性肝炎,血尿。”
9、《安徽中草藥》:“解肌散風。治風熱感冒。”
10、《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咳嗽,支氣管炎。”
筆筒草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制劑與用法:㈠煎劑:幹節節草1大兩,加水700毫升,浸泡半小時,煮沸5~8分鐘,每次200~300毫升,日服2~3次。㈡片劑:每片0.5克(24片相當於生藥1大兩),每次4片,日服3次。㈢針劑:每支3毫升(每毫升含生藥4克),每日肌肉註射1支。均以10天為一療程,可連續用三個療程。療效:煎劑治療1103例,近期控制295例,顯效267例,好轉381例,總有效率為85.5%。片劑治療105例,近期控制23例,顯效17例,好轉44例,總有效率為80%。針劑治療149例,近期控制43例,顯效42例,好轉68例,總有效率為94.7%,一般在註射24小時後可見效。綜觀針劑的療效最好,煎劑次之,片劑最差;療效一般隨著療程的增加而逐漸上升,隨病情的加重而療效下降;夏季和春季療效較高,冬季最差;對單純型的療效較高,喘息型較差;對無並發癥者的療效高於並發肺氣腫者;對咳、痰、喘、羅音均有一定療效,而以羅音消失的近期控制率最高;年齡大者療效稍低。副作用:少數人短時間出現口幹、腹部不適,但不影響繼續服藥。對肝腎及造血系統無毒性作用。相關配伍
1、治急性結膜炎:節節草9g,菊花6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2、治膀胱濕熱,小便淋澀疼痛,尿血:筆筒草30g,尿珠根30g,白茅根30g,川牛膝1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3、治急淋:節節草30g,冰糖15g。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4、治痢疾:筆筒草根90-120g,加仙鶴草等量。水煎服。赤痢沖白糖,白痢沖紅糖,赤白痢紅白糖各一半,每日早晚飯前各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筆筒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1月采挖,鮮用或晾通風處陰幹。筆筒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木賊科木賊屬植物節節草。形態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莖高18-100cm或更高。根莖橫走,黑色或黑褐色。地上莖綠色,直立,基部節上有分枝2-5,各分枝中空,枝上每節生小枝,稀無分枝,表面有棱脊6-20條;棱脊上有1列小疣狀突起,溝內有氣孔線1-4行。葉退化,輪生,下部聯合成筒狀鞘,鞘片背上無棱脊,鞘齒短三角形,黑色,有易落的膜質尖尾。孢子囊穗生在分枝及主莖頂端,長圓形,長0.5-2.5cm,有小尖頭,無柄;孢子葉六角形,中央凹入,盾狀著生,排列緊密,邊緣生長形的孢子囊6-9;孢子同型,圓球狀,有彈絲4,成十字形,平時緊繞在孢子外面,遇水即彈開。孢子期8-10月。分佈區域
廣佈於全國各地。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山坡草叢、溪旁、池沼邊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