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天胡荽
来源:74U閱讀網
樟腦別名:韶腦,潮腦,腦子,油腦,樹腦,
樟腦簡介:樟腦,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枝、幹、葉及根部,經提煉制成的顆粒狀物結晶。具有除濕殺蟲,溫散止痛,開竅辟穢的功效。主治痧脹腹痛、吐瀉、神昏、疥癬瘙癢、瘡瘍濕爛、寒濕腳氣、牙痛、跌打傷痛等。
樟腦功效作用
功能
除濕殺蟲,溫散止痛,開竅辟穢。主治
1、主要用於痧脹腹痛、吐瀉、神昏、疥癬瘙癢、瘡瘍濕爛、寒濕腳氣、牙痛、跌打傷痛等。
2、西醫診為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證屬濕濁中阻者,牙體或牙周疾病引起的疼痛、皮膚淺表的化膿性炎癥、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證屬熱毒壅聚者,淋巴結結核、小兒中度營養不良證屬痰結血瘀者,以及破傷風證屬風毒外侵者。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劑。外用:研末,或溶於酒中,或入軟膏敷搽。
不良反應
1、樟腦為有毒中藥,內服0.5-1g可引起眩暈、頭痛、溫熱感,乃至興奮、譫妄等。2g以上在一暫時性鎮靜狀態後,即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導致癲癇樣痙攣,最後可由於呼吸衰竭乃至死亡。內服7-15g或肌內註射4g可致命。內服過量而中毒昏迷的患者,呼岀的氣有樟腦味,可作為確診的主要標準。外搽樟腦也可能引起過敏,搽後5分鐘可引起局部皮膚瘙癢、紅腫,全身泛發黃豆大瘙癢性風團,伴頭昏胸悶,呼吸困難。
2、中毒的救治主要是對癥治療,因其在體內解毒快,故救治常獲成功。在對癥治療中毒患者時,忌用鴉片類制劑,因鴉片類制劑對呼吸有抑制作用,還須忌食油類及乳汁、忌飲酒,因這些飲食能溶解消化道內未排出的樟腦,促進對其吸收,加重中毒。
3、發生樟腦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內服過量,故嚴格掌握用藥劑量是預防中毒的重要措施
註意事項
內服不宜過量,氣虛及孕婦禁服。皮膚過敏者慎用。化學成分
為一種雙環萜酮(C10H16O)物質。
藥理作用
1、局部作用:樟腦塗於皮膚有溫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還有輕度的局部麻醉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3、對循環系統的作用:樟腦制劑曾一度廣泛應用為強心藥,但各傢報告結果很不一致,迄今無定論。
4、此外,樟腦口服有驅風作用以及輕微的祛痰作用。
毒理作用
誤服樟腦制劑可致中毒。內服0.5-1.0g可引起頭、頭痛、溫熱感,乃至興合、譫妄等。2.0g以上在一過性的鎮靜狀態後,即出現大腦皮層興奮,導致癲癇樣痙攣,最後由於呼吸衰竭而死亡。樟腦對人的最小致死量為2g;兒童攝食0.75g即可死亡。其治療方法與其他中樞興奮藥中毒時相同。相關論述
1、《普濟方》:作膏治諸惡瘡及打撲損傷,風濕腳氣等癥。
2、《品匯精要》:主殺蟲,除疥癬,療湯火瘡,敵穢氣。
3、《本草品匯精要》:主殺蟲,除疥癬,療湯火瘡,敵穢氣。
4、《本草綱目》:通關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瘙、齲齒、殺蟲,避蠹,著鞋中去腳氣。
樟腦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癬可與土槿皮、川椒、白礬等配伍應用。
2、治臁瘡,與枯礬、輕粉共為細末,濕則幹摻,幹則油調敷,如香白散(《外科大成》)。
3、治瘰癧潰爛,若與雄黃等份為末,用時先以荊芥煎湯洗患處,再用麻油調塗,如雄腦散(《外科全生集》)。
4、治跌打傷痛,肌膚完好者,可泡酒外擦。
5、治齲齒牙痛,與黃丹、皂角(去皮、核)各等份為末,蜜丸,塞孔中(《餘居士選奇方》)。
6、治感受穢濁疫癘或暑濕之邪,而致腹痛悶亂、吐瀉昏厥諸證,與沒藥、乳香(1:2:3)共為細末,每次以茶水調服0.1g,如《本草正義》方。
相關配伍
1、樟腦配麝香:樟腦辛熱,功能開竅辟穢;麝香辛溫,芳香走竄,功能開竅醒神。二藥配伍,能大大增強其開竅辟穢醒神作用。適用於中惡,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昏迷及吐瀉腹痛等。
2、樟腦配朱砂:樟腦殺蟲止痛;朱砂甘寒,功能清熱解毒。二藥相配,可增強其解毒止痛的作用,外搽可用於牙痛的治療。
3、樟腦配黃柏:樟腦外用可除濕殺蟲,溫散止痛;黃柏苦寒燥濕,善清下焦濕熱。兩藥相配,能增強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痛的作用,而又無寒涼阻遏氣機之弊。適用於常年爛腳,皮蛀作癢,腐爛疼痛等。
鑒別用藥
1、樟腦與蟾酥:蟾酥、樟腦均味辛性溫熱,有毒,都有開竅醒神、辟穢止痛之功,能治療痧脹腹痛、吐瀉不止、神昏等。蟾酥又有較強的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治療癰疽惡瘡、咽喉腫痛、各種牙痛,內服外敷均效,但外用不可入目;樟腦外用具有除濕殺蟲、溫散止痛之效,可用於疥癬瘙癢、濕瘡潰爛及牙痛、跌打傷痛等。
2、樟腦與冰片:樟腦與冰片均有通竅作用,但其性味不同,治療迥異。冰片辛、苦、微寒,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多用於各種昏厥及口瘡咽腫;樟腦辛熱,通竅辟穢,止痛殺蟲,多用於心腹脹痛,跌打損傷。
樟腦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每年多在9-12月砍伐老樹,鋸劈成碎片,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冷卻後即得粗制樟腦,再經升華精制而得精制樟腦。因易揮發,應密封保存。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攤於清潔的紙上,除去雜質,吸除殘為小顆粒狀、結晶性粉末。白色或黃白色,有留油脂及水分,研成細末。
樟腦保存方法
貯密閉的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避熱。樟腦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樟腦為白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為無色透明的硬塊,粗制品則略帶黃色,有光亮,在常溫中易揮發,火試能發生有煙的紅色火焰而燃燒。若加少量乙醇、乙醚或氯仿則易研成白粉。具竄透性的特異芳香,味初辛辣而後清涼。以潔白、透明、純凈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小顆粒狀、結晶性粉末。白色或黃白色,有光澤。氣芳香,濃烈刺鼻,味辛辣而後有清涼感。在常溫下易揮發。易點燃,燃燒時能發出多量黑煙和有光的火焰。樟腦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樟科樟屬植物樟。形態特征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m。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cm,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2.5-5.5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cm,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mm,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mm,無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mm,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mm,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長約1mm,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mm,無毛,花杜長約1mm。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mm,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mm,先端平截,直徑達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臺灣,尤以臺灣為最多。道地產區
主產於臺灣、貴州、廣西、福建、江西、四川、廣東、浙江、安徽等省區,以臺灣產量最大,質量亦佳。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幼樹及大樹的嫩枝對低溫、霜害較敏感。根深,萌芽力強,幼齡樹需陽光充足,生長較快。不耐早,能耐短期淹水,忌積水。適宜生長的年平均氣溫16-23℃。宜土層深厚、肥沃、水濕條件較好的山坡下部、山谷、河旁沖積地帶種植造林。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栽培技術
選擇40-60年生優良的母樹留種,種子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開始成熟後,果皮呈紫黑色。果實采回後用清水浸泡1-3d,去果肉,但不可用力過猛,避免破傷種皮,影響發芽率。搓洗後用清水沖去果肉,再拌草木灰脫脂12-24h,再洗凈晾幹。隨采隨播或用濕沙、鋸屑、谷殼等層積貯藏,播種前用50℃溫水間歇浸種,連續3-4次,可提前10-13d萌發,出苗均勻,發芽率可提高15%-20%。冬季至早春播種,多用條播,條距25cm,播種後,覆土,蓋草。幼苗出土達20%-30%時,把草揭去。幼苗長出3-4片真葉,開始間苗,移植,並經常除草松土。7-9月是苗木生長盛期,應加強撫育,增施追肥,適當灌溉。入秋後,停止施肥,灌水,使苗梢木質化,否則嫩芽易受凍害。樟樹主根特別長,側根、須根很稀少,因此,在苗期做好切根或嫩苗移植後再造林。一年生苗高達50-60cm,可出圃造林。每1h㎡合理造林密度1500-1800株。樟樹純林病蟲害多,最好營造混交林,用於四旁綠化造休的,最好培育三至五年生的大苗,宜在春季芽胞將萌動之前造林(栽植時做到苗正、根舒、壓實。栽植後,如枝、葉枯死,可立即截幹,讓苗木基部再發新苗)。
病蟲防治
1、白粉病,在氣溫高、濕度大、苗木過密、通風不良的條件下最易發生,用石硫合劑噴射。
2、黑斑病,先拔除燒毀病苗,用0.5%高錳酸鉀或甲醛溶液消毒,防止蔓延。
3、樟葉蜂,用90%敵百蟲或50%敵百蟲、50%二溴磷乳劑,50%馬拉松乳劑1000倍液噴殺。
4、樟巢螟,用90%敵百蟲4000-5000倍液噴射。
5、樟天牛,用鉛絲刷刷產卵疤痕,刺殺卵或初孵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