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毒草
来源:74U閱讀網
泥鰍別名:鳛,䲡,鱃,委蛇,鰍魚,䲡魚,粉鰍,和鰍,
泥鰍簡介:泥鰍,中藥名。為鰍科動物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花鰍CobitistaenisLinnaeus、大鱗泥鰍Misgurnusmizolepis(Gunther)的全體。泥鰍我國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佈;花鰍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江蘇、福建等地;大鱗泥鰍分佈於我國長江中下遊、渠江及其附屬湖泊、水體之中。具有補益脾腎,利水,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脾虛瀉痢,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
泥鰍功效作用
功能
補益脾腎,利水,解毒。主治
用於脾虛瀉痢,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50g;或燒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生品搗敷。註意事項
1、《食物考》:“犬血所忌。”
2、《本草省常》:“同荊芥、犬肉食殺人,服何首烏者忌之。”
相關論述
1、《廣西藥用動物》:“入胃、小腸經。”
2、《本草求真》:“入脾、腎、肝。”
3、《滇南本草》:“健胃補脾。主治五勞、五熱,小兒脾胃虛弱,瘡癬。通血脈而大補陰分。”
泥鰍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芝麻黑豆泥鰍湯:
功效:主補腎健脾、養血生發。用於脫發,須發早白,或有脾氣虛、瘦弱之面色萎黃:或腎虛之陽痿、消渴、便秘:或濕盛、瘡癬瘙癢等。
原材料:泥鰍300g。黑豆50g,黑芝麻50g。
做法:將黑豆、黑芝麻洗凈,泥鰍宰殺、洗凈。炒鍋上火,倒入適量植物油,然後將泥鰍下入鍋中,稍稍煎黃、鏟起。然後把全部用料放入炒鍋內,加入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再轉用文火煲煮至黑豆熟爛,起鍋前加適當的調味料即成。
用法:每日1次。
相關配伍
1、治消渴飲水無度:泥鰍魚十頭(陰幹,去頭尾,燒灰,碾細為末),幹荷葉(碾細為末)。上二味等份。每服各二錢匕,新汲水調下,遇渴時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聖濟總錄》沃焦散)
2、治小兒盜汗:泥鰍200g,去內臟後,洗凈粘液,用油煎至焦黃,加水1碗半,煮湯至半碗,也可用鹽調味。每日1次,幼兒分次服,連服數日。(《常見藥用動物》)
3、治營養不良性水腫:泥鰍90g,大蒜頭2個。猛火燉吃,不加鹽,連續吃幾次。
4、治痔瘡下墜:泥鰍250g,配少量桔梗、地榆、槐角、訶子、栗殼。燉湯服。
5、治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泥鰍曬幹研末,加適量的薄荷和香料作矯味劑。每日服3次,每次10g,飯後服。小兒酌量。(3-5方出自《廣西藥用植物》)
泥鰍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凈,鮮用或曬幹。泥鰍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鰍科動物泥鰍、花鰍、大鱗泥鰍。形態特征
泥鰍:體細長,前段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尖。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細小,圓形,埋於皮下。側線鱗116-170,背鰭2,7,臀鰭2,5-6。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花鰍:體長4-12cm,為體高的6-7倍,為頭長的4-6倍。頭很側扁。眼間隔狹窄。吻頗長,眼小,側位而高,有小而直立兩叉須。鼻孔近於眼,背鰭無硬棘,始點為腹鰭前上方,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臀鰭。尾鰭圓形。側線完全。鱗很小。背部及體側各有較大黑斑點一行,另有三行小點於體側上部,尾鰭上方有一明顯黑點,背、尾鰭有幾條黑斑,頭上有許多小黑點,有條黑紋由吻達眼。大鱗泥鰍:體長而側扁。體長為體高的5-6.2倍,為頭長的4.7-6.2倍。頭長為吻長的2.1-2.8倍,為眼徑的4.1-8.1倍。口亞下位。須5對,最長1對口須末端達鰓蓋骨後緣。鱗埋於皮下,側線鱗102-107。背鰭2,6,不具硬刺。臀鰭2,5。尾柄較高,具明顯的皮褶棱。胸鰭距腹鰭很遠。尾鰭圓。肛門位臀鰭起點前。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灰黑色,側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鰭、尾鰭具黑色小點。其他各鰭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