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蕒
来源:74U閱讀網
小鬼釵別名:鹿角草,山黃連,土黃連,不怕日草,小鬼叉手,鬼針草,鬼疙針,刺針草,細葉鬼針草,細葉刺針草,小刺叉,鍋叉草,一包針,
小鬼釵簡介:小鬼釵,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小花鬼針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陜西、甘肅、河南等地。具有清熱,利尿,活血,解毒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小便澀痛,風濕痹痛,跌打瘀腫,癰疽瘡癤,毒蛇咬傷。
小鬼釵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尿,活血,解毒。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小便澀痛,風濕痹痛,跌打瘀腫,癰疽瘡癤,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作用。具有抗胃潰瘍,降低胃液酸度等作用。
2、毒性,無毒。
相關論述
《內蒙古中草藥》:“治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發燒,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小鬼釵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感冒發燒,腸炎腹瀉,風濕性關節炎,闌尾炎,蛇咬傷,癰癤腫痛和小便澀痛等。相關配伍
1、治咽喉痛:小花鬼針草15-30g。水煎服。
2、治急性胃腸炎,腹瀉:小花鬼針草30g。水煎服。(1-2方出自《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3、治小便疼痛:鮮山黃連每次30-60g。酌加冰糖煎服。
4、治下消手足酸軟無力:鮮山黃連30g,木本白椿根30g。合豬小肚燉服,連服4次。(3-4方出自《泉州本草》)
小鬼釵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鮮用或切段幹用。小鬼釵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長30-50cm,莖下部圓柱形,有縱條紋,中上部常為鈍四方形;表面暗褐色。單葉對生,完整葉展平後為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葉片條狀披針形,葉緣全緣稍向上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被稀疏柔毛;上部葉互生,二回至一回羽裂。頭狀花序單生莖、枝端,花黃棕色。氣微,味微苦。小鬼釵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小花鬼針草。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莖高20-90厘米,下部圓柱形,有縱條紋,中上部常為鈍四方形,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葉對生,具柄,柄長2-3厘米,背面微凸或扁平,腹面有溝槽,槽內及邊緣有疏柔毛,葉片長6-10厘米,2-3回羽狀分裂,第一次分裂深達中肋,裂片再次羽狀分裂,小裂片具1-2個粗齒或再作第三回羽裂,最後一次裂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寬約2毫米,先端銳尖,邊緣稍向上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無毛或沿葉脈被稀疏柔毛,上部葉互生,二回或一回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及枝端,具長梗,開花時直徑1.5-2.5毫米,高7-10毫米。總苞筒狀,基部被柔毛,外層苞片4-5枚,草質,條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邊緣被疏柔毛,及果時長可達8-15毫米,內層苞片稀疏,常僅1枚,托片狀。托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開花時長6-7毫米,膜質,具狹而透明的邊緣,果時長達10-13毫米。無舌狀花,盤花兩性,6-12朵,花冠筒狀,長4毫米,冠簷4齒裂。瘦果條形,略具4棱,長13-16厘米,寬1毫米,兩端漸狹,有小剛毛,頂端芒刺2枚,長2-3.5毫米,有倒刺毛。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陜西、甘肅、河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荒地、林下及水溝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