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
来源:74U閱讀網
大田基黃別名:紅絲毛根,假辣蓼,泥鰍菜,星宿菜,紅氣根,紅七草,金雞腳,百煎草,紅頭繩,血絲草,紅燈心,紅筋仔,麻雀利,珍珠菜,紅筋草,
大田基黃簡介:大田基黃,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紅根草LysimachiafortuneiMaxim.的全草或根。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黃疸,瀉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帶,崩漏,痛經,閉經,咽喉腫痛,癰腫瘡毒,流火,瘰癧,跌打,蛇蟲咬傷。
大田基黃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活血,解毒消腫。主治
黃疸,瀉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帶,崩漏,痛經,閉經,咽喉腫痛,癰腫瘡毒,流火,瘰癧,跌打,蛇蟲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代茶飲。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化學成分
全草含摁貝素,紫金牛醌,三十烷醇及2,5-二羥基-3-烷基苯醌類衍生物,還含有三葉豆甙,金絲桃甙,異鼠李素-3-半乳糖甙,蕓香甙,槲皮素-3-鼠李糖基(1→2)半乳糖甙,異鼠李素-3-刺槐二糖甙,毛裡求斯排草素及兩種新黃酮醇甙,即槲皮素-3-(2,6-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半乳糖甙)和異鼠李素-3-(2,6-二吡喃鼠李糖基吡喃半乳糖甙)。
藥理作用
1、對肝臟作用:本品10g/kg、5g/kg灌胃,連續7d,能明顯降低CCl4肝損傷大鼠升高的丙氨酸轉氨酶活性,降低肝臟三酰甘油含量。以25g/kg、10g/kg灌胃,連續9d,能增加四氯化碳CCl4肝損傷小鼠肝糖原含量。以25g/kg、10g/kg灌胃,以10g/kg、5g/kg皮下註射,對α-萘異硫氰酸酯造成的黃疸型小鼠的總膽紅素升高,均有明顯降低作用。
2、抗炎作用:經臨床觀察,絲蟲性急性淋巴管炎發作期患者經本品治療後,在1d內有66.6%病例體溫恢復正常,3d內全部病例體溫正常。局部炎癥消退時間平均為39.9d,說明有治療效果。經1年半後復查說明,現用劑量不能控制遠期復發及減輕發作癥狀。
相關論述
1、《江西民間草藥》:“治打傷腫痛,目赤腫痛,瘧疾。”
2、《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治小兒疳積,疳氣,黃疸,心胃氣痛,淋濁,肺癆咳嗽。”
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活血調經,消腫散瘀。主治經閉,腰部扭傷作痛,流火腫痛。”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治感冒,流感,急慢性肝炎,白帶過多,蛇咬傷。”
5、《湖南藥物志》:“用於咳嗽吐血,聲音嘶啞,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打傷出血。”
6、《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主治肝硬化,痢疾,癰瘡腫毒,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口腔炎,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岀血。”
7、《福建藥物志》:“主治血淋,急性腎炎,風濕關節痛,百日咳,痛經,甲狀腺腫瘤,絲蟲病,淋巴管炎,頸淋巴結核,蜈蚣咬傷。”
8、《廣西民族藥簡編》:“水煎服治腹瀉。”
9、《浙江藥用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大田基黃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型肝炎:星宿菜根、野南瓜根、大青根、白茅根各30g,精肉90g。水燉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手冊》)
2、治血痢:星宿菜60g。搗爛,用蜜糖或黃糖沖開水服。(《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3、治目赤腫痛:星宿菜根15-21g。水煎服;另用30g煎水熏洗。(《江西民間草藥》)
4、治咽喉腫痛:星宿菜根、青木香各9g。同搗爛,加開水擂汁服。
5、治乳腺炎:星宿菜全草30g加白酒15g炒至酒幹,再用水煎汁服,渣敷。(4-5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6、治骨髓炎:珍珠菜鮮根60g,山黃根皮、淡味當藥(龍膽科)、南嶺蕘花根皮各3g。搗爛,加黃酒250ml,隔水煮沸,每日3次,每次30ml;渣敷患處。(《浙南本草新編》)
7、治流火腫毒:珍珠菜根15-30g,金銀花藤30g。煎湯沖黃酒紅糖服,渣外敷。或加用蛇根草15g。服法同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蛇咬傷:①鮮星宿菜全草搗爛絞汁,酌加米酒服;渣塗傷口。(《閩東本草》)②星宿菜全草、犁頭草搗敷,另用全草加杠板歸適量,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9、治跌打傷腫痛:①星宿菜根15-21g。水酒煎服;另用鮮全草同蔥白切碎搗爛,加酒釀糟再搗勻,敷傷處,每日換1次。(《江西民間草藥》)②星宿菜根、馬蘭根各15g。酒、水各半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大田基黃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8月采收,鮮用或曬幹。
大田基黃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地下莖紫紅色。莖長30-70cm,基部帶紫紅色。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闊披針形、倒披針形,長4-6cm,寬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近無柄,兩面有褐色腺點,幹後呈粒狀凸起。總花序長10-20cm;苞片三角狀披針形。花冠白色,長約3mm,裂片倒卵形,背面有少數黑色腺點;雄蕊著生於花冠上部,短於花冠裂片。蒴果褐色,直徑2-2.5mm。
大田基黃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報春花科珍珠菜屬紅根草。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橫走,紫紅色。莖直立,高30-70cm,圓柱形,有黑色腺點,基部紫紅色,通常不分枚,嫩梢和花序軸具褐色腺體。葉互生;近於無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4-11cm,寬1-2.5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兩面均有黑色腺點,幹後成粒狀突起。總狀花序頂生,細瘦,長10-20cm;苞片披針形,長2-3mm;花梗與苞片近等長或稍短;花萼長約1.5mm,5分裂近達基部,裂片卵狀橢圓形,先端鈍,周邊膜質,有腺狀緣毛,背面有黑色腺點;花冠白色,長約3mm,基部合生部分長約1.5mm,裂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圓鈍,有黑色腺點;雄蕊5個,比花冠短,花絲貼生於花冠裂片的下部,分離部分長約1mm;花藥卵圓形,長約0.5mm;子房上位,卵圓形,1室,花柱粗短,長約1mm。蒴果球形,直徑2-2.5mm,褐色。花期6-8月,果期8-11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各地。道地產區
產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多自產自銷。生長環境
生於溝邊、田邊等低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