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
来源:74U閱讀網
高啟簡介: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傢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梁文才是那麼一回事。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啟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瞭把柄。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瞭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啟寫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瞭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為帝王所居,你高啟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豈不是另"有異圖"?用現在話說,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抓住高啟的"小辮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於死地呢?據《明史·高啟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就是說,《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隻是高啟被殺的導火線,而真正的禍根其實早就已經埋下瞭。朱元璋以此為由磨刀殺人,很明顯的是在"秋後算帳"。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不太喜歡高啟,這除瞭高啟不肯接受戶部右侍郎一職,不給皇帝面子,不願順從,不肯合作外,還在於他寫得詩多次有意無意的觸動和冒犯瞭朱元璋。高啟曾寫過一首《題宮女圖》的詩:"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這本是一首針對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閑散之作,與明初宮掖毫不相幹,可朱元璋偏偏要對號入座,認為高啟是在借古諷今挖苦自己,所以記恨在心。再者,高啟在《青丘子歌》有"不聞龍虎苦戰鬥"的詩句,又遭到瞭朱元璋的強烈厭惡。因為高啟寫這首詩之時,正是朱元璋率軍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強敵在"苦戰、苦鬥"之際,在朱元璋看來,你高啟作為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瞭,竟然表示不聞不問,你的政治、思想、行動與明政府是怎麼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啟在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為五鬥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殺成癮,這除瞭對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別熱衷於消滅文人。遠的不說,單說"明初四傑",就都無一幸免的遭到他的黑手。楊基被莫名其妙的罰作苦工,最後死在工所;張羽被糊裡糊塗的綁起來扔到長江喂瞭魚,屍骨無存;徐賁因犒勞軍隊不及時,被下獄迫害致死;高啟則被活活的腰斬成八段,死得最慘。
一個被皇帝忌恨和惦記瞭好久的詩人,遲早是會走上生命絕路的。尤其是像高啟這樣一個性格高昂自傲的詩人,生不逢時的遇到瞭像朱元璋這樣一位號稱"中國第一屠夫"的殘忍皇帝,那也隻有挨刀的份瞭。
高啟學生呂勉回憶高啟和王彝被執送南京時,"眾洶懼喪魄,先生獨不亂。臨行在途吟哦不絕。有"楓橋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還","自知清徹原無愧,盍請長江鑒此心"之句。"
據有關史料記載,高啟被行刑時,是朱元璋親自去監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朱元璋大概是要親眼看著這位不合作、不給面子,多次用詩文來諷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樣一點一點死去的。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於此。高啟被腰斬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一連寫瞭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高啟,這位當時年僅三十九歲、最有聲望的詩人被腰斬處死,絕不隻是一個一般意義的刑事案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願順從的士人發出的明確、冰冷的高壓警告。正是高啟被腰斬這一慘劇,才切實加速瞭明初士風的轉變。
高啟出身富傢,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傢;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借故離開,攜傢歸依嶽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傢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瞭《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臺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高啟青年時代即有詩名,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在文學方面,高啟可以說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壇"超級模仿秀",而且學什麼是什麼。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贊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禾農縟麗之習而返之於正,啟實有力"。不過,高啟的文學思想,主張取法於漢魏晉唐各代,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師古之後成傢,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獨庵集序》)。
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瞭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瞭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瞭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但他死於盛年,尚未能夠達到自成一傢的目的。
高啟有詩才,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尤擅長於七言歌行。他的詩體制不一,風格多樣,學習漢魏晉唐諸體,均有模擬痕跡。不過他才思俊逸,詩歌多有佳作,為明代最優秀詩人之一。
高啟作官隻有三年,長期居於鄉裡,故其部分詩歌描寫瞭農民勞動生活,如《牧牛詞》、《捕魚詞》、《養蠶詞》、《射鴨詞》、《伐木詞》、《打麥詞》、《采茶詞》、《田傢行》、《看刈禾》等。這些詩沒有把田園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陳太守》寫:"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蕪,下田沒,中田有麥牛尾稀,種成未足輸官物。侯來桑下搖玉珂,聽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終闋,幾傢愁苦荒村月。"又如《練圻老人農隱》、《過奉口戰場》、《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大水》等詩,還描寫瞭農民在天災兵燹下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中的精華部分。
高啟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志感懷、遊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這類詩歌,有時也對統治階級微露諷刺。如五古《寓感》其七雲:"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險□,杯酒出肺肝,須臾起相疑。田□排竇嬰,趙高誣李斯。傾擠不少假,權寵實災基。"對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進行瞭揭露。又如他去官後的《太白三章》之三:"新豐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實際上是譏諷明朝新貴的。但高啟思想比較復雜,他也寫瞭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極的詩,未能擺脫自身的階級局限性。
高啟詩在藝術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致入微。如"江黃連渚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枯楊碎,蟲懸落葉輕";"犬隨春□女,雞喚曉耕人"等句,均產生於生活實感,新穎逼真。其次,註重含蓄,韻味深長。如《鑿渠謠》:"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籲,黃河曾開千丈餘。君不見,賈尚書。"隻是寥寥數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隻有數句的小詩,更具有民歌風味。如《子夜四時歌》之二:"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話,親切動人。這些詩的創作,與他鄉居時多與下層人民接近有關。高啟的詩,對明代詩歌影響較廣,以致有人把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啟也寫詞,大多內容平泛,情調低沉,遜於他的詩作。
他的散文,獨創性不多,但《書博雞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瞭一個敢同豪紳鬥爭的義勇少年形象,語言凝煉,情節動人,有唐人傳奇之風。
鑒於高啟在詩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不僅後人尊稱他為"明初詩人之冠",而且歷代詩評傢也都對他給予瞭極高的評價;"大清第一才子"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一代偉人、詩人毛澤東幹脆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稱高啟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著有《高青丘集》,今存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平裝兩冊,精裝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