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萬壽 景穆帝拓跋晃之子
来源:74U閱讀網
楊士奇簡介: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裡,謚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早年經歷
楊士奇一歲時喪父,其母改嫁當時任德安同知的羅性,楊士奇於是改姓羅。後來有一次羅傢祭祖,年幼的楊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楊氏祖先,被羅性發現並贊揚他的志氣,恢復其宗姓。隨後,羅性因得罪權貴戍邊陜西去世,楊士奇與母回到德安,他一邊教學一邊侍母。他遊走於湖北、湖南進行教學,其間居住江夏的時間最長。建文年間,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實錄》,王叔英以史才推薦楊士奇。之後,他進入翰林,充當編纂官。隨後,吏部對進入史館的文臣進行考試,吏部尚書張紞看到楊士奇的答卷後說:"這不是一個編經人的言論。"於是奏請為第一名。該授吳王府副審理,仍然供其編纂館職位。
明成祖即位後,改楊士奇為翰林院編修。不久,進入內閣,參與負責機務。數月後,晉升為侍講。
永樂二年,選拔宮僚,楊士奇為左中允,三年後再升為左諭德。楊士奇為官非常謹慎,回傢時從不言公事,即使是至親都不得聽聞。他在明成祖前,舉止恭慎,善於對答,談事有灼見。他人有過失,楊士奇都為之揜覆。當時廣東佈政使徐奇統領西南時,贈當地特產與內廷官員,有人得到饋贈名單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後其中無楊士奇名字,於是召見詢問。他回答道:"徐奇當時奔赴廣東的時候,群臣作詩文贈行,當時恰逢我得病未有參與,所以唯獨沒有我的名字。如果我當時無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況且贈禮都是小東西,應當沒有其他意思。"明成祖於是命令燒毀瞭那份名單。
身處宮鬥
永樂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楊士奇與蹇義、黃淮一同留守輔佐太子監國。太子朱高熾喜歡文學,贊賞王汝玉,讓他以詩法進講。楊士奇則稱:"陛下應當留意學習《六經》,空暇時候則閱讀兩漢時期的詔令。詩歌乃雕蟲小技,不足為學。"太子表示贊同。當初朱棣起兵時候,漢王朱高煦力戰有功。朱棣許諾成功後立其為太子。靖難之役結束後,卻未曾立他,朱高煦於是很怨恨。朱棣又憐憫年幼的趙王朱高燧,並異常寵愛他。於是漢王、趙王聯合離間太子,朱棣頗為心痛。永樂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問楊士奇太子監國的情況。他稱太子孝敬,並說:"太子天資高,有過錯必知,然後必改。其存有愛人之心,絕對不會辜負陛下重托。"朱棣聽後大悅。永樂十一年遇到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求不要罷免朝賀,禮部侍郎儀智則持相反觀點。楊士奇則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勸,明成祖聽後遂罷免。次年,朱棣北征,楊士奇仍留任輔佐太子監國,當時朱高煦開始不斷譖言太子。當朱棣北征歸還後,太子迎駕遲緩,朱棣氣急下把大量東宮大臣黃淮等人下獄問罪。楊士奇之後趕到,被宥免罪。之後召問太子這件事,楊士奇頓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樣孝敬。凡是這些遲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過。"朱棣聽後稍微平緩。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斷上疏彈劾楊士奇不應當獨宥,朱棣遂命其下錦衣衛詔獄,之後釋放。永樂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師,稍微聽聞瞭漢王奪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軌行徑,於是問蹇義這些事情。蹇義沒有回答,於是問楊士奇。他對答道:"臣與蹇義都是侍奉東宮的,其他外人不敢對我倆談論漢王的事情。但是皇帝兩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這些請陛下仔細考察他的本意。"朱棣聽聞後默然不語,之後起身還宮。過瞭幾天之後,朱棣瞭解瞭所有事情,於是削漢王的兩個護衛營,並安置其到樂安。
永樂十五年,晉升他為翰林學士,兼任舊職。永樂十七年,改為左春坊大學士,兼任翰林學士。永樂十八年,因為輔導太子有失職被連坐,下錦衣衛獄,十天後即被釋放。
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後,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當時明仁宗在內閣時,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老遠望見楊士奇,於是對兩人說:"新上任的華蓋殿大學士來瞭,必定有正直之言,我們不妨都聽下。"楊士奇進言道:"皇上兩日前剛下詔減免歲供,可惜薪司又征棗八十萬斤,這與前詔相矛盾吧。"明仁宗於是馬上下令減免一半。當時朱棣剛駕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蹇義見此,兼顧兩人觀點進言。次日,朱高熾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隻有楊士奇與英國公張輔仍然服制如初。罷朝後,明仁宗對兩旁人說:"(父親)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楊士奇所做的是對的。"之後,晉升楊士奇為少保,與楊榮、金幼孜共賜"繩愆糾繆"銀章。之後晉升少傅。當時籓司守令進朝,尚書李慶建議發軍伍餘馬給有關部門,然後每年課征馬駒。楊士奇反對道:"朝廷選拔賢能授官,卻用來牧馬,這是重視牲畜而輕視士族,怎麼能夠示於後人?"仁宗則批準李慶建議,當時朝廷寂然。楊士奇再次上言力勸,仍不批準。隨後,皇帝駕臨思善門後,召見楊士奇說:"我怎麼會真這樣呢?隻是聽聞呂震、李慶等人不喜歡你,我擔心你被孤立會被他們中傷,所以不欲因為你的話而罷此事。現在我找到方法瞭。"於是拿出陜西按察使陳智稱"養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執行。楊士奇隨後頓首稱謝。當時群臣正在朝上商議元旦事宜,呂震請求用樂,楊士奇與黃淮上疏勸阻,仁宗不聽勸阻。後楊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點,明仁宗最後同意。一天以後,明仁宗召對楊士奇道:"呂震每次誤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進言,我早追悔莫及瞭。"於是下命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同食三份俸祿(內閣、翰林院、兵部)。楊士奇則辭去兵部尚書的俸祿。
明仁宗還在太子監國之時,即仇恨禦史舒仲成,即位後欲治其罪。楊士奇說:"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則當時的詔書則無信,眾多大臣會因此恐懼。皇上為何不能效仿漢景帝對待衛綰呢?"仁宗於是打消此念頭。當時有人稱大理寺寺卿虞謙言事不密,明仁宗大怒降其一級。楊士奇為他鳴白,虞謙得以恢復原籍。之後大理寺少卿弋謙因言得罪。楊士奇稱:"弋謙是應詔而陳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說話瞭。"明仁宗因此立升弋謙為副都禦史,且下敕引過自咎。
當時有大臣上書歌頌太平盛世,明仁宗把其示與各位大臣,群臣皆以為然。唯獨楊士奇稱:"陛下雖然澤被天下,但是靖難所牽連的流徙尚未歸鄉,戰爭所導致的瘡痍尚未恢復,百姓仍然為溫飽擔憂。應當繼續休養生息數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明仁宗表示贊同,並稱:"我對你們至誠,是希望匡正輔佐、糾正錯誤。但隻有楊士奇曾經五次上書,你們等人均無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無錯誤?天下太平瞭麼?"群臣聽後慚愧道歉。同年四月,明仁宗賜楊士奇璽書以表彰其賢德忠貞。此後,命修《明太宗實錄》,楊士奇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俱充總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楊士奇書寫遺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諫免兵戈
明宣宗即位後,楊士奇擔任總裁修撰《明仁宗實錄》。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明宣宗親征平定叛亂。部隊歸還抵達獻縣單傢橋時,戶部侍郎陳山迎謁,並上言漢、趙二王沆瀣一氣,請明宣宗乘勢襲彰德(今河南安陽)逮捕趙王朱高燧。楊榮支持陳山的主張,但遭到楊士奇的反對。楊士奇稱:"事情應當如實,怎麼可以欺騙天地鬼神麼?"楊榮厲聲喊道:"你是要阻擋大計!現在逆黨(朱高煦)都稱趙王相謀為實,怎麼說沒有理由?"楊士奇說:"太宗(朱棣)有三個兒子,當今皇上隻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無罪的應當厚待,懷疑的話則防范,使其沒有預謀而已。何必動輒加兵相戰,傷皇祖的在天之意呢?"當時隻有楊溥贊同楊士奇看法。於是楊榮率先入諫,楊士奇隨後,明宣宗命皇宮侍衛不與兩人入宮。之後明宣宗召見蹇義、夏原吉,兩人均贊同楊士奇看法。明宣宗於是無意加罪於趙王,部隊直接回京。抵達京師後,明宣宗召見楊士奇,並問其:"現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趙王事,怎麼辦?"他回答道:"趙王是您最親的親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論所迷惑。"明宣宗稱:"我想把群臣的奏折都拿給趙王看,另其自己處理如何?"他對答道:"甚好,如果能夠賜一璽書更好。"於是朝廷發送璽書奏折給趙王。趙王看後大喜,哭著說:"吾生矣。"隨即上書表示感謝,且獻出護衛部隊,言論從此停息。明宣宗從此待趙王日益親切而輕待陳山,此外還對楊士奇說:"趙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勞啊。"並賜金幣給他。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現越南)並設置交阯佈政使司後,該地區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兵征討均戰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後人。明宣宗也厭惡兵戰,預備答應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隻會示弱於天下。明宣宗於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於是明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蹇義推薦善於口辯的伏伯安。楊士奇則表示:"善於言辭的人不忠信,雖然交阯是蠻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話隻會辱國。"明宣宗贊同其言,改派他人。從此,明朝放棄交阯並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
體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後謁陵,召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行殿中張太後朝見並慰勞眾臣。明宣宗又對楊士奇說:"太後對我說,先帝當時在青宮,隻有您敢於直言不忌,先帝能夠聽從,所以諸事得以不敗。她又叮囑我應當接受直言。"楊士奇對曰:"這是皇太後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夠記住它。"當時楊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遲,無法論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訪,某夜訪問楊士奇傢。楊士奇倉猝迎接,並頓首道:"陛下怎麼能以社稷宗廟之身而自輕?"明宣宗答道:"我隻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來拜訪。"幾日後,宮中捉獲兩盜且有異謀。明宣宗於是召見士奇,並稱"今而後知卿之愛朕也。"當時明朝屢遭水旱災害,明宣宗召見楊士奇討論下詔寬恤免災租稅等事。楊士奇於是請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魚錢、減官田租賦、免除糧稅、清理冤假積案、裁汰工役等建議,使百姓獲益。過瞭兩年後,明宣宗對楊士奇說:"體恤百姓的詔書已經下很久瞭,現在還有什麼要體恤的呢?"他則稱:"此前下詔減官田租,但戶部仍然征收如舊。"明宣宗不悅稱:"那現在必須執行,不遵守者依法處理。"他還請求招撫逃民,嚴懲貪污官吏,提舉有文學、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經被判極刑的犯人子孫也有從官資格。此外,他還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舉薦人才(於謙、周忱、況鐘等人即此時被舉薦)。這些建議均得到明宣宗批準。
那個時候,明宣宗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內閣廷臣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明宣宗還模仿古代君臣豫遊,每到年初,均賜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萬歲山郊遊時,諸位學士均跟從,進行賦詩賡和,明宣宗並問民間疾苦。朝議中的論奏,明宣宗均虛心傾聽采納。此外,朝廷上內閣大臣相處融洽、風氣為正。明宣宗即位時,內閣臣七人中陳山、張瑛被改為其他職位,黃淮以疾致仕,內閣中隻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為人果毅敢為,且屢次跟隨明成祖北征,熟知邊疆將領與敵情事務,但頗愛接受饋遺,當時邊將每年都送良馬與楊榮。明宣宗知道後,問楊士奇。他則稱:"楊榮通曉邊疆事務,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錯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為何還替他說好話?"他對答道:"希望陛下能夠像容我一樣容楊榮。"明宣宗於是同意。此後,話語傳到楊榮,楊榮則以此愧對楊士奇,於是兩人相處甚歡。明宣宗也因此對其更親厚,前後所賜的珍果、牢醴、金綺衣、幣、書器多不勝數。
由盛轉衰
明宣宗駕崩後,明英宗即位,年僅九歲。軍政均由張太皇太後負責,太皇太後又命所有部門議案均先經過內閣三楊的咨議後再進行裁決。三人當時亦很自信,楊士奇首推訓練士卒堅守邊疆,並設置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並罷免偵事校尉。又請求減免租稅,並慎刑牢獄,此外嚴格官員考核機制。這些均得到太皇太後的批準並執行。正統初年,朝政清明均為三楊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制成,楊士奇晉少師。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準。之後明英宗下敕歸省墓,不久批準歸還。
當時,中官王振受寵於明英宗,漸漸幹預到外廷政事,並誘導明英宗亂對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贈楊榮黃金,楊榮當初正在省墓,歸後不知此事。王振卻欲彈劾楊榮,此時楊士奇出面力解。但楊榮不久即去世,楊士奇、楊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興兵馬征討麓川,藏帑金數萬。再一年,太皇太後去世,王振勢力越大並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滿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楊士奇也無法制止。
此時,楊士奇之子楊稷為人傲橫,曾經因施暴殺人。之後各位禦史相繼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予加法,但把罪狀給瞭楊士奇。隨後有人再次告發楊稷橫虐的數十件事情,楊士奇隻能以老疾告辭。明英宗恐怕傷害楊士奇,下詔安慰。楊士奇感恩哭泣,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贈太師,謚文貞。
名實不符(摘自《北京青年報》,作者:付俊良)"三楊",即楊榮、楊溥、楊士奇,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他們因此被史傢視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可見他們在明代的影響。但人無完人,在瞭解明代這一段歷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三楊"的所作所為之中,也有許多與"名臣"不相稱的地方。
一疑
"三楊"不顧事實,歪曲前人形象《明太宗實錄》卷九下乙醜條中有這樣的一條記載:"上至金川門……時有執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方孝孺是"靖難"中的名臣,因不與新皇帝(即永樂皇帝)合作,被滅瞭"十族",創造瞭滅族的"歷史之最"。這是史實,但實錄中卻說他"叩頭祈哀",而身為編修《太宗實錄》總裁官的"三楊"對此卻置若罔聞,這是名臣之所為嗎?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楊"楊士奇還有忘恩負義之嫌,《玉堂叢語》卷八《仇隙》中引有隆慶時的刑部尚書鄭淡泉的話:"方遜志寵任時,薦西楊,西楊修實錄,乃謗方叩頭乞餘生"。方遜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擔任修撰《太祖實錄》的總裁官,當時楊士奇隻是一個讀書人,還沒有入仕,《明史》本傳說他被人舉薦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聯系到當時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鄭淡泉的話,看來推薦楊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楊士奇在修《太宗實錄》的時候卻置事實於不顧,歪曲恩人,實乃有損"名臣"的形象。二疑
"三楊"庇護宦官有明一代,宦官活動極為猖獗,而首開宦官專政的是正統朝的太監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進宮做瞭太監,英宗從小由他侍候,對他頗為信賴。英宗繼位的時候隻有九歲,王振"狡黠得帝歡","導帝用重典禦下","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明史·王振傳》)。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後張氏覺察到王振的擅權,要把他殺掉,英宗跪下為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邊的幾個大臣也跟著跪下求太皇太後不要殺王振。就這樣,本來利刃已經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幸免一死(《明史紀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經歷四朝的老臣"三楊"。王振違背成憲(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幹政"的祖制),擅權幹政,連女流之輩的太皇太後都看出來瞭,欲維護祖制,而名臣"三楊"怎麼就沒有一點兒意識呢?正是因為這個王振,才有後來幾使大明陷入絕境的"土木之變",明代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也從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三疑
"西楊"傢教不嚴,致其子侵暴殺人《明史》稱楊士奇有學行。有學行又居高位,楊士奇應該更會"齊傢",但也許是他光顧著國傢瞭,自傢的後院卻起瞭火,其子楊稷仰仗老爺子有權,傲慢無禮侵暴殺人,遭到瞭言官們的交章劾舉。礙於楊士奇的面子,皇上並沒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著又有人告他兒子"橫虐數十事",皇帝這才下令查治。好在此時,年老的楊士奇還沒有糊塗,為瞭避嫌,他以老疾告歸,皇帝也給瞭他十足的面子,安慰並且挽留他,楊士奇感激涕零,但畢竟事關兒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終憂鬱而死。楊士奇死後,其子楊稷被繩之以法。其墓坐落在泰和縣澄江鎮城北杏嶺村北山坡上,贛粵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裡可達。距吉安市區約42公裡。始建於明正統九年。它背倚青山,前臨方塘,四周山花飄香,青松吐翠,風景秀美。墓坐西向東,墓園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占地約7.5畝,有短墻環護,氣勢非凡。1957年,楊士奇墓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可惜"文革"期間墓園部分建築被毀。1986年,省文化廳撥款對被毀部分進行修復,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楊士奇墓即開放,供人們遊覽憑吊。同年被選入《中國名勝詞典》。
經過修葺的楊士奇墓,除守墓房和護墻尚未修復外,基本上恢復瞭原貌。墓園分為三個層次,可沿臺階自下而上,依次觀瞻。最下方平臺上立有兩支華表,頂端各有一鏤雕的小獅端坐其上。華表左側有一座碑亭,該亭平面吐方形,四面開卷頂窗。亭內有一碩大的石龜。背馱一塊高2.5米、寬0.94米的漢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禦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體"禦祭"二字,並飾以圖案;其下為楷體碑文,皆陰刻。中間的平臺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門四柱,下砌臺階,巍然矗立,雄偉壯觀;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賜"與國咸休"四個行體大字。筆力雄鍵,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過牌坊,但見石俑、石馬、石獅佇立牌坊後墓堂兩邊,一座座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再拾級而上,便到達墓平臺。墓室為磚石結構,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擋土墻。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豎有"望碑",亦為漢白玉石,正面陰刻"嗚呼,楊文貞之墓"幾個遒勁的楷體大字,背面為其生平簡介。整座墓園富麗、肅穆,凸顯明代墓葬的特色。
明成祖即位後改編修,主修《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
正統六年(1441年),楊士奇與馬愉、曹鼎等人編成《文淵閣書目》。舊本不分卷(《四庫全書》定為4卷)。著錄圖書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書分39類,編20號,每號分數櫥,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聖諭錄》三卷、《奏對錄》、《歷代名臣奏議》、《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從紀行錄》一卷,《北京紀行錄》二卷,《東裡集》二十五卷,詩三卷。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