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簡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勛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人物生平

出身佈衣

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鐘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傢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天歷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傢裡排行第四,傢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根據他自己寫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蘇省句容),傢住朱傢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能過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瞭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由於傢裡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反元鬥爭

●加入義軍

元朝壓榨百姓,民分為四等,民族矛盾尖銳,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隻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隻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鐵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傢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紮。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瞭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傢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瞭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瞭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傢的土地上。為瞭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瞭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瞭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舍,主持隻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也隻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35]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瞭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瞭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瞭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瞭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瞭各地的風土人情,見瞭世面,開闊瞭眼界,積累瞭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瞭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瞭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成長之路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瞭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傢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傢。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瞭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瞭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瞭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瞭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傢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瞭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瞭。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瞭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瞭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瞭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瞭張傢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瞭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瞭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瞭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隻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瞭幕府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朱元璋很快攻下瞭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瞭。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瞭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瞭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瞭十分歡喜。

至正十六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瞭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隻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瞭這支隊伍的主帥。

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借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瞭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並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率軍沖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瞭穩固根據地的工作。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瞭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隻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83]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瞭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並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

完成瞭高築墻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征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瞭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瞭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 為瞭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瞭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瞭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瞭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瞭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朱元璋統一江南

參見: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朱元璋與張士誠兩淮之戰

●大敗陳友諒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91]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瞭太平、采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瞭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隻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隻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隻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瞭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並瞭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墻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隻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

●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朱元璋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瞭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瞭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瞭,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憂勞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葬於紫金山明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人物評價

總評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瞭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瞭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瞭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瞭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佈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註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佈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歷代評價

●趙翼: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

●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還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佈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咸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毛澤東:"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商傳: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傢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瞭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為政舉措

政治

●政治改革

參見:胡惟庸案、藍玉案、錦衣衛、巡檢司

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朱元璋進行瞭改革,在中央廢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胡惟庸勢力逐大,威脅皇權。且日益驕橫,懈怠政事。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瞭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佈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處死,爾後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

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裡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祥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傢喝酒沒有,請瞭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後滿意地說:"果未騙朕。"

但是到瞭晚年朱元璋逐步廢除瞭錦衣衛及其特權,以及一些比較殘酷的刑法。[135-137]

二、地方改革

在地方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佈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瞭地方權力過重。[132] [8] 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瞭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打擊貪官

參見:郭桓案、空印案、大誥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所以,登基後在全國掀起瞭"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他發現禦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系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139] 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隻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傢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朱元璋在位處理的貪污案

洪武十五年 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采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後,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 洪武十六年 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傢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還勒索其他罪囚傢人錢物,並導致一傢二十口人全部自殺。 洪武十八年 又查出戶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員外郎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夥,采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折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朱元璋將這些貪官統統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幸免。洪武十八年 工部許多官員借營建宮廷之機,采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並且帶出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 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機當作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23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斷頭臺。 洪武十九年 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並私放兩死囚。這些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洪武十九年 禮部侍郎章祥,夥同員外郎辛欽,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被朱元璋拿瞭個正著。朱元璋為瞭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禦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 洪武十九年 都察院禦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後他故意拖著案子不審,吃瞭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傢許多錢物,還誘奸良傢民女。後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一一做瞭處理。 洪武二十五年 戶部尚書趙勉夥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被斬。

第三,朱元璋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采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剝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舉措震懾瞭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為瞭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瞭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對於那些受賄人員全部處理。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和《醒貪簡要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第六,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對於封建時代而言,完全打破瞭一貫"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慣例。賦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權力,是中國幾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創舉。上訪,在明朝受到瞭朝廷的保護,不僅如此,對於應當接訪而沒有接訪處理的上級官員,亦要依法論處。

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禦狀。

朱元璋以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瞭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未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未根除,晚年隻能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嘆。

朱元璋當政31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稱帝後,在應天修建宮室,隻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墻上畫瞭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飯,"隻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傢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瞭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范。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瞭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傢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制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

軍事

●軍事建制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瞭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北伐殘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後針對北元的八次軍事行動。明太祖北伐 次數 時間 明北伐滅元之戰 1367年—1369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70年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1372年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1380年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1387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1387年—1388年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1390年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1396年

經濟

●與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瞭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瞭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瞭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瞭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瞭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瞭邊疆。

●輕徭薄賦

朱元璋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大型的租稅蠲免。[165]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瞭新王朝的統治,穩定瞭農民生活,促進瞭生產的發展。

●興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移民政策

明初,由於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泛濫,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裡,人跡罕見。為此,朱元障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發展生產。

洪武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遷移行動,涉及人數達百萬之眾。其聲勢之大,范圍之廣,曠古絕今。洪武移民不僅合理地分佈瞭人口生存空間,而且移民與當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習俗上經過長期的交融交換,地域文明必然會相互照應,為大明帝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傢奠定瞭基礎,為漢民族文化發展做出瞭貢獻。

文化

●緊抓教育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瞭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後,就采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瞭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隻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隻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裡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瞭。

有一次退朝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傢暢所欲言,隻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瞭。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能與皇帝議論國事,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對待"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除瞭關註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

●興科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文科考試內容主要局限於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

民族

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內部通婚,明代回族沒有優待身份。但朱元璋"禦制至聖百字贊"以及明皇室關於修建清真寺和保護清真寺宗教職業人員的諭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瞭回族的宗教生活。

外交

●朝鮮

唐朝以來秉持著中華正統觀的朝鮮一直都是以"藩國"自居,尊中原王朝為宗主國,但在歷代王朝中,朝鮮最為心悅誠服的卻是明朝。1372年,朱元璋給高麗王頒發瞭一道敕書,命令高麗王遵循中國古代的慣例,每三年來朝見中國天子,貢獻方物。 1392年,高麗王朝大將李成桂發動政變,建立瞭李朝。之後,李成桂參考瞭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並上書朱元璋要求賜予"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朝中關系進入瞭相對穩定的時期。

●日本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瞭使者的腦袋。朱元璋知道後惱羞成怒,揚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終並未真正出兵,在留給接班人的丹書鐵券中,朱元璋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

●暹羅

1377年,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漢字文化圈其他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也采用"暹羅"之稱)。有明一代,阿瑜陀耶遣使臣到中國訪問112次,中國也派使臣訪問阿瑜陀耶19次。

社會

●養老政策

朱元璋對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頒佈詔書和法令,規定每地要善待老人,並讓縣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進行慰問。朱元璋怕執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

為瞭讓居傢養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也就是說,為瞭更好地讓70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國傢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於服役。

對於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而且,這些孝子孝女年老時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當他們年屆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范不幸成為孤老,那麼他們在傢就可以享受到在養濟院的同等待遇,當地養濟院會每月按標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傢中;去世後,政府還會發放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

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形成瞭尊老養老的風氣,贍養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傢法族規之中。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傢"的浦江鄭氏的《鄭氏規范》是中國傳統傢法族規的代表作。

●社會福利

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漏澤園)和免費公墓(養濟院)統統出現瞭。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傢可歸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國傢免費福利公房。

●抑制商人

為瞭貶抑商人,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佈四種衣料。而商人卻隻能穿絹、佈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光學變焦  玉階  灣流  周年  空山  農牧業  公式  清池  王頂堤  中毒性巨結  迷魂記  三三  聾子  贅言  鄂鋼  蕃茄醬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