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邕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劉半農
別名:劉復、劉壽彭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江陰
出生日期:1891年5月29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1934年7月14日(甲戌年)
職業: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
畢業院校:巴黎大學
主要成就:新文化運動先驅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於江蘇江陰城內清貧的知識分子傢庭,自幼聰慧過人,6歲能作對聯、詠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學堂,成績優異。
清宣統三年1911年應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學任教,並與吳研因等編輯《江陰雜志》。辛亥革命中,赴清江參加革命軍,任文牘。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滿軍隊內部的混亂而返鄉。同年3月,劉半農與其弟劉天華至上海謀生,在開明劇社任編輯。
民國二年(1913年)春,在中華書局任編譯員。他勤奮寫作,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刊物發表40多篇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說,介紹安徒生、小仲馬、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等著名作傢的作品。
民國六年(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等文章
1925年,劉半農獲博士學位時的畢業照,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都提出深刻見解。同年夏,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聘為北大預科國文教授。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與《新青年》編輯工作。同年3月,在《新青年》發表《復王敬軒書》,對於反對文學革命、為封建舊文學辯護的觀點痛加批駁。
民國九年(1920年)春,劉半農赴歐洲深造,初入英國倫敦大學院,在語音實驗室工作。
民國十年(1921年)轉入法國巴黎大學,並在法蘭西學院聽講,攻實驗語音學。
民國十四年(1925年)獲法國國傢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傢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的中國人。8月,劉半農在回國的海輪上,寫下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同年秋,劉半農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導師,建立瞭語音樂律實驗室,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奠基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與錢玄同等12人聯名在報紙上發出為李大釗烈士舉行公葬的募款書,並書寫墓碑墓志。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冒著酷暑沿平綏鐵路深入綏遠、內蒙一帶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歸熱”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僅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