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貞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侯寶璋
別名:字又我
國籍:中國
出生地:利辛縣闞疃鎮
出生日期:1893年5月
逝世日期:1967年3月12日
職業:病理學傢
畢業院校:齊魯大學醫學院
主要成就:病理學研究醫學教育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作品:《實用病理組織學》、《中國解剖學史》、《中國糖尿病史》
侯寶璋,幼年在傢鄉就讀於私塾。由於受社會新思潮的驅使,少年的侯寶璋毅然離傢出走,投身至社會的洪流中。因為經濟來源中斷,在安徽省懷遠縣他找到一所叫民康的教會小醫院,在醫院的化驗室做幫工謀生,偶然的境遇竟決定瞭他一生的醫學生涯。由於他工作優異,民康醫院保送他入含美學校(相當於高中)學習,畢業後被保送進南京金陵大學預備班。在金陵大學期間,侯寶璋因參加學潮與幾位同學一起被校方開除。但校方宣佈,如叩頭悔過,便可復學。年輕氣盛的侯寶璋寧願失學也不叩頭。被校方開除後隻有再回民康醫院仍在實驗室工作。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刻苦自學,經常幹到深夜時分。民康醫院負責人見此情景,大為感動說:“侯寶璋這樣的人,若得不到學習機會,太可惜瞭!”1916年,醫院借給他少量的錢,將他保送至北平協和醫學校學習。1918年,侯寶璋分班入齊魯大學醫學院學習。年輕的侯寶璋在校期間極為努力,成績優異,但生活極為艱苦,夏天他隻有一件背心,晚上洗瞭白天穿,冬天也隻有一條薄被。有人送來衣物,他拒不收用。1920年,侯寶璋畢業於該校並留校工作。
在齊魯醫學院工作期間,侯寶璋成績卓著。1926年,侯寶璋先後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深造。在柏林大學,他在Ludwig Pick的領導下,接受瞭極為嚴格的病理學訓練。1934 年獲羅氏基金的資助,在英國倫敦大學熱帶病學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國後出任齊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教授和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侯寶璋,青年時代即熱愛祖國,立志畢生致力於祖國的富強、醫學科學的發展和教育事業。他早年就站在反帝反封建行列,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及抗日救亡工作,表現瞭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繼侵占東北後又入侵華北,抗日戰爭爆發。他在山東濟南積極參加組織戰地救護醫療隊的工作,並親赴喜峰口等處戰區支援群眾性的抗日工作。1937 年盧溝橋事變後,參加負責和組織齊魯大學醫學院師生轉移到四川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借讀辦校。在太平洋戰爭時期,侯寶璋出任華西齊魯聯合大學病理系教授和系主任,並一度代理齊魯大學醫學院院長和兼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病理系教授。在大後方,侯寶璋除在極為艱苦條件下堅持教書育人,還負責安排照顧當時香港淪陷後流亡大陸、在成都大後方借讀的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曾任港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港府醫務總監及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等職的蔡永業(Gerald Choa)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侯寶璋與港大發生密切聯系即始於此段時期。1938年,侯寶璋不畏在抗日戰爭艱苦條件下的艱難,親赴貴陽參加籌建貴陽醫學院的工作,並擔任病理學教學工作。他關心祖國青年一代的培養和成長,為祖國醫學教育及醫學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瞭積極的貢獻。1938 年由當時教育部任命為部聘教授。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他作為知名的醫學科學教育傢和對中國醫學史有造詣的專傢而接受美國國務院的聘請,赴美講學溝通中美文化交流。1947年侯寶璋又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去英國講學並接受英國教育部聘請,從1948年起任香港大學戰後復校第一任中國籍的病理學教授兼病理學系主任。在此後的12年裡,他為港大醫學院設計籌款重建瞭被日本占領軍破壞的病理學館,並建立瞭一所完整體制的教學科研為臨床服務的病理學科大樓,用以與東南亞、日本及英美同行科學傢進行學術及業務交流,學術水平不斷提高。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