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轉移癌
来源:74U閱讀網
褥瘡
褥瘡百科
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其形成過程分為紅斑期、水泡期和潰瘍期三期.皮膚褥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據有關文獻報道,每年約有6萬人死於褥瘡合並征.
褥瘡
褥瘡病因
營養狀況(30%):
全身營養缺乏,肌肉萎縮,受壓處缺乏保護.如長期發熱及惡病質等.全身營養障礙,營養攝入不足,出現蛋白質合成減少、負氮平衡、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一旦受壓,骨隆突處皮膚要承受外界壓力和骨隆突處對皮膚的擠壓力,受壓處缺乏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保護,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壓瘡.
壓力因素(25%):
①垂直壓力:引起褥瘡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組織遭受持續性垂直壓力,特別在身體骨頭粗隆凸出處.②摩擦力:摩擦力作用於皮膚,易損害皮膚的角質層.當病人在床上活動或坐輪椅時,皮膚可受到床單和輪椅墊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膚被擦傷後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漬時,易發生褥瘡.③剪力:所謂剪力是一個作用力施於物體上後導致產生一平行反方向的平面滑動,是由摩擦力與垂直壓力相加而成.它與體位關系密切.
皮膚抵抗力降低(25%):
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石膏繃帶和夾板使用不當、大小便失禁、床單皺褶不平、床上有碎屑等),使皮膚抵抗力降低.
發病機制
以上原因所致的長期壓迫且集中於身體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環受阻而導致組織缺氧,從而引起組織損傷和壞死,若繼續受壓會導致全層皮膚壞死缺損,產生的潰瘍易導致細菌感染,由於潰瘍基部及邊緣的毛細血管和靜脈淤血,加之逐漸形成大量肉芽組織,使潰瘍或壞疽區在皮下迅速穿鑿擴大,於數天內可使其直徑達3~6cm,穿鑿范圍可距邊緣8~10cm,向深部發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質,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褥瘡
褥瘡癥狀
臨床表現95%以上的褥瘡發生於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潰瘍發生於髖及臀部周圍,29%發生於下肢,比較典型的褥瘡發生部位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經常不變換體位時產生褥瘡最危險的部位,多發生於骨骼突起受壓部位,根據其發生,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度:一度:局部僅表現為紅斑水腫,或蒼白色,青灰色,境界清楚,有麻木感或觸痛,若及時處理,可於數天內好轉,二度:皮膚顏色為深紫色或紫黑色,可出現水皰,皰壁破裂後形成淺表糜爛面,三度:潰瘍形成,淺者達皮下組織,深者可達骨組織,繼發感染後膿液多,且有臭味.
褥瘡的臨床表現可視為皮膚一系列的活動,顏色深度變化范圍由紅轉白,無組織損失,深度破壞延伸到肌肉,關節囊及骨骼.
皮膚的早期改變,白紅斑的特征是紅斑變化強烈,從粉紅色變為亮紅色.
色斑體現出血管狀態變化的嚴重性,色越重,皮膚的變化更劇烈,可由黑紅色變化為青紫色.
色斑部位組織中的進一步惡化反應是壓縮性皮炎,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現水皰,可出現大水皰,結痂,鱗屑,經過適當治療,2~4周可能愈合,無持久性的病理改變,如缺乏認識以及處理壓迫性皮炎不及時,而導致真正的褥瘡形成.
根據褥瘡的發展過程,輕重程度不同,可分為三期:
(一)淤血紅潤期局部皮膚受壓或受潮濕刺激後,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有的無腫熱反應.
(二)炎性浸潤期如果紅腫部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受壓表面皮色轉為紫紅,皮膚因水腫變薄而出現水皰,此時極易破潰,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
(三)潰瘍期靜脈血液回流受到嚴重障礙,局部淤血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可達骨骼,甚至引起敗血癥.
褥瘡
褥瘡檢查
1.臨床皮膚檢查
由於老年人痛覺減退、癡呆等,不能及時反映褥瘡的發生,需醫護人員嚴密觀察受壓部位,以便及時發現.特別是褥瘡引起全身感染時,早期表現多不典型.凡出現發熱、血沉加快、低體溫、顫抖、寒戰、出汗、神志改變等均應警惕褥瘡合並感染的可能.
2.其他檢查
褥瘡繼發感染時白細胞可正常或升高.老年人因長期臥床而患肺炎時,X線可見異常.
褥瘡預防
預防的方法是避免局部長期受壓,要定時翻身,最好每2小時至3小時翻身一次,經常按摩受壓部位,必要時用汽墊或海綿墊把受壓部位墊起,特別是骶尾部,在搬動病人時動作要輕快,避免推拉病人,要經常更換床單,保持床單清潔,平整,幹燥,排便後要及時清除大小便,用溫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以防誘發褥瘡.
預防褥瘡的發生關鍵應做到以下幾點:
1.醫護人員應增加責任心.
2.避免局部長期受壓,對肌張力下降,腦出血及深度昏迷者應30~60min翻身1次,肌張力正常者應每2小時翻身1次,若有條件可采用各種醫療器械減輕局部組織壓力或使之交替受壓,如脈沖式氣壓墊,噴氣式醫療氣墊.
3.保持皮膚清潔幹燥.
4.保持床面平坦,清潔,柔軟.
5.改變局部血循環,如可經常用50%酒精按摩局部,然後外塗滑石粉每天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