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脫
来源:74U閱讀網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百科
佈魯菌病(brucellosis,佈病),也稱波狀熱,是佈魯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該疾病常見癥狀有發熱、出汗異常、頭痛、神經痛、腹瀉、關節疼痛等.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病因
一、病因
佈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鐘、濕熱60℃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滅.佈氏桿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幹燥土壤、皮毛和乳類制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佈魯菌僅產生內黴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佈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後,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佈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後,即沖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癥、毒血癥等一系列癥狀.
病菌進入血循環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後後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而導致復發.發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佈魯菌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理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
佈病的發生發展乃甚為復發,一則與菌血癥、毒血癥、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復雜、難治.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癥狀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佈魯菌病
佈魯菌病檢查
㈠周圍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㈡各種培養
需時較長,4周後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牛型佈魯菌初分離時需10%的二氧化碳,從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膿液等中也可分離出病菌,可將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
㈢各種免疫學試驗
1.血清凝集試驗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註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佈氏桿菌感染.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采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3.2-巰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試驗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鑒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4.補結試驗補吉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5.抗人球蛋白試驗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復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復雜,隻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6.皮內試驗佈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7.其他免疫學試驗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因操作復雜,不適於普遍采用.
㈣其他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復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佈魯菌病預防
一、預防
傳染途徑:
本病全球分佈,每年上報WHO的病例數愈50萬.地中海地區、亞洲及中南美洲為高發地區.國內多見於內蒙、東北、西北等特區,全國104個疫區均達到基本控制標準,但90年代以來,散發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個別地區還發生暴發流行.
一傳染源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這些傢畜得本病後,早期往往導致流產或死胎,其陰道分泌物特別具傳染性,其皮毛、各臟器、胎盤、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
二傳染途徑在國內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粘膜感染細菌.進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粘膜、眼結膜和性器官粘膜而發生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對佈魯菌普遍易感,青壯年男性由於職業關系,其發病率高於女性.國內以特區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發生於春末夏初或夏秋之間,乃與羊的產羔季節有關.患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並不太少見.
預防:
1、患病動物必須予以隔離或宰殺.污染地區要仔細進行消毒.奶和奶制品必須施行巴氏消毒法.
2、在流行地區的工作人員,均應施行菌苗的預防接種.牛群中可接種減毒活菌苗或19-B菌苗.
3、對傢畜進行定期檢疫,發現病畜進行隔離治療,病畜產物和死畜必須深埋.
4、對其污染的環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皮毛可用過氧乙烷熏蒸消毒,並放置3個月以上再運出疫區.病畜用過的牧場需經3個月自然凈化後再使用.
5、禁食病畜肉及乳品.與牲畜或畜產品接觸密切者,要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口罩、眼罩、手套,穿防護衣.皮膚有傷口者,應暫時避免接觸傢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