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
来源:74U閱讀網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百科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癥的疾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如進食後上腹部不適、隱痛,伴噯氣、惡心、泛酸,偶有嘔吐.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病因
慢性感染(20%):
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淺表性胃炎.經發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癥改變.
胃酸過多(15%):
胃酸是胃液中的酸性分泌物,正常胃內胃酸能夠與胃蛋白酶一起消化食物,並殺滅消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當胃酸分泌過多時,胃酸在中和消化食物的同時殘留較多,就會腐蝕胃粘膜,蠶食胃壁,導致潰瘍發生或者粘膜層的炎癥.
吸煙(20%):
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松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 Eward發現,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生胃粘膜炎癥.
細菌因素(25%):
多見於急性胃炎之後,胃粘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而成淺表性胃炎.
藥物因素(10%):
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損害.
刺激性食物(5%):
長期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過饑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粘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癥狀
1、最常見癥狀是上腹疼痛,約占85%.淺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有的患者空腹舒適,飯後不舒),一般為彌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癥狀加重,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這種上腹疼痛用解痙劑及抗酸劑不易緩解.
2、腹脹,占70%.常因胃內瀦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所致.
3、噯氣,約占50%的患者有此癥狀,患者胃內氣體增多,經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暫時緩解.
4、反復出血也是淺表性胃炎的常見表現,出血原因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基礎上並發的一種胃粘膜急性炎癥改變.
5、惡心與嘔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動力不足障礙、胃逆蠕動影響,出現惡心、嘔吐.
6、便秘與腹瀉:大多數患者有便秘癥狀,腹瀉相對較少.
7、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等.
8、淺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陽性體征,體格檢查時可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消瘦及貧血.
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檢查
①胃鏡檢查:結合直視下活檢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②幽門螺旋桿菌抗體檢查:慢性胃炎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陽性率高達70~90%,可通過胃鏡取胃粘膜組織檢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另外還可以在慢性胃炎抗幽門螺旋菌治療前後檢查,作為追查指標之一.
③X線鋇餐造影:在大多數慢性淺表性胃炎無異常表現.萎縮性胃炎通過氣鋇雙重造影可顯示胃粘膜萎縮,胃皺壁相對平坦、減少.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酸分泌低下.
④胃酸量測定:用五肽胃泌素刺激,測定每小時基礎胃泌酸量(BAO),最大泌酸量(MAO),高峰泌酸量(PAO),有助於診斷萎縮性胃炎.
⑤血清壁細胞抗體試驗和血清胃泌素測定:可作為診斷萎縮性胃炎及分型的參考指標.
淺表性胃炎預防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而且病程纏綿,易反復發作,深為患者所苦.另外,部分淺表性胃炎失於治療或不註意生活調攝,極易進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致胃癌發生,後果嚴重.故淺表性胃炎的預防應引起重視.
淺表性胃炎的預防主要應從生活、飲食上加以註意,積極避免和祛除各種致病因素.具體如下:
1.避免吃各種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濃縮咖啡、生蒜芥末等對胃粘膜有損傷的食物,同時避免吃過硬、過酸、過辣、過冷、過熱和過分粗糙的食物.可選用易於消化食品並註意少用油炸、油煎等烹調方法.食物宜清淡軟爛.
2.增加營養、註意選擇營養價值高的蛋白質食品和維生素豐富的軟食,如牛奶、豆腐、胡蘿卜和一些發酵的食品,食物要細嚼慢咽.
3.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減輕胃部負擔.註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幹有稀,有蛋白質食品也有少量主食.
4.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規律有節,定時定量,切忌過饑過飽、暴飲暴食.同時避免濃茶、咖啡、香料、粗糙生硬食物攝入,戒煙戒酒,以防損傷胃粘膜.
5.避免精神緊張、心情憂鬱及過度疲勞,宜生活有節、勞逸結合、情緒樂觀,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加強胃腸運動功能.
6.積極治療可導致慢性胃炎發生的全身性疾病,如肝、膽、胰、心、腎疾病及內分泌病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