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百科

螺菌病又名雞螺旋體病,小螺菌鼠咬熱.鼠咬熱(rat-bitfever)原系鼠類傳染病,為鼠類或其他嚙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為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二種.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歸型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及皮疹等.

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熱(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曾命名為鼠咬熱鉤端螺旋體.本菌為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呈棒狀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無莢膜及芽孢,菌體長約3~6μm,寬0.2~0.6μm,頂端有鞭毛,運動迅速,可循其長軸旋轉,亦可通過鞭毛前後穿行.人工培養不能生長,但動物接種可以繁殖.小螺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弱,對酸敏感,對熱敏感,55℃ 30min即被殺死,對砷劑、青黴素等敏感.

二、發病機制

鼠咬熱的確切發病機制迄今未完全明瞭.一般認為病原體在鼠咬傷時進入人體,沿局部淋巴管至淋巴結,在該處繁殖而引起淋巴結炎;並周期性的侵入血流而導致臨床癥狀周期性發作.

三、病理改變

基本病理變化為中毒性、出血性和壞死性改變.

(1)全身性病理改變:主要為肝和腎小管皆顯示毒性出血和壞死,腦充血、腦水腫及神經細胞變性,胃腸炎.

(2)局部病變:被咬傷的部位出現腫痛,呈紫色,有水皰形成或組織壞死,淋巴結腫大.

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癥狀

潛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紺以至壞死,可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樣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時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40℃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盡管關節疼痛,但無關節腔滲液,嚴重者可有嘔吐,腹瀉,便血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譫妄,昏迷,頸強直等全身中毒癥狀,約50%患者出現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傷處開始,而後波及四肢及軀幹,面部及掌蹠處較少,皮疹形態多異,多為暗紅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基底較硬,不痛不癢可融合至數厘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蕁麻疹,經3~5天後,隨體溫下降,癥狀消失,皮疹隱退,間隔3~7天後,體溫又復上升,上述癥狀及皮疹再現,如不經治療可反復發作持續3~8周,極少數患者可反復發作達1年以上,大多數經多次反復發作後,癥狀逐漸變輕,熱型也不規則,以至診斷困難.

未經治療其病死率達6%左右,由於長期發作,常合並有其他並發癥,如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睪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並發癥也隨之減少.

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10~20)×109/L,中性粒細胞左移,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貧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現蛋白,紅細胞和(或)白細胞,其中約50%患者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

2.病原學檢查動物接種分離病原菌,采取癥狀明顯期患者血液,傷口滲出液或淋巴結穿刺液0.25ml接種小白鼠,豚鼠的腹腔內,7~15天內取其被接種動物血液或腹腔液,用暗視野法或塗片染色找小螺菌,值得註意的是,被接種動物要仔細篩選,排除其本身存在的小螺旋體感染.

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螺菌病預防

一、預防

防鼠、滅鼠為預防本病的主要關鍵.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註意防護,戴手套.鼠咬傷後傷口用苯紮溴銨(新潔而滅)清洗,預防肌註青黴素預防.

市北路  觸屏嗎  大灣子  小煤炱  長富村  人民政府  青伊湖  東廟  南郊  心理測試  下靈  天涯明月刀  范沖  鐘泡  創傷性膈疝  率真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