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脫位
来源:74U閱讀網
血證
血證百科
血證,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為血證.也就是說,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稱為血證.在古代醫籍中,亦稱為血病或失血.
血證
血證病因
1.感受外邪:外邪侵襲、損傷脈絡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熱邪所致者為多.如風、熱、燥邪損傷上部脈絡,則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損傷下部脈絡,則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過極憂思惱怒過度,肝氣鬱結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則引起吐血.
3.飲食不節飲酒過多以及過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濕熱,熱傷脈絡,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損傷脾胃,脾胃虛衰,血失統攝,而引起吐血、便血.
4.勞倦過度心主神明,神勞傷心;脾主肌肉,體勞傷脾;腎主藏精,房勞傷腎.勞倦過度會導致心、脾、腎氣陰的損傷.若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損傷於陰,則陰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熱病之後久病或熱病導致血證的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久病或熱病使陰精傷耗,以致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熱病使正氣虧損,氣虛不攝,血溢脈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絡,使血脈瘀阻,血行不暢,血不循經而致出血.
血證
血證癥狀
當各種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時,就會引起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血證.正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說:“夫血猶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則無壅決之虞.血之周流於人身榮、經、府、俞,外不為四氣所傷,內不為七情所鬱,自然順適.萬一微爽節宣,必致壅閉,故血不得循經流註,榮養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
上述各種原因之所以導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機可以歸結為火熱熏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正如《景嶽全書,血證》說:“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榮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在火熱之中,又有實火及虛火之分,外感風熱燥火,濕熱內蘊,肝鬱化火等,均屬實火;而陰虛火旺之火,則屬虛火.氣虛之中,又有僅見氣虛和氣損及陽、陽氣亦虛之別.
從證候的虛實來說,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於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則屬於虛證.實證和虛證雖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機,但在疾病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又常發生實證向虛證的轉化,如開始為火盛氣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復出血之後,則會導致陰血虧損,虛火內生;或因出血過多,血去氣傷,以致氣虛陽衰,不能攝血.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導致的結果.
此外,出血之後,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留積體內,蓄結而為瘀血,瘀血又會妨礙新血的生長及氣血的正常運行
血證
血證檢查
1.咳血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血沉、痰培養細菌、痰檢查抗酸及脫落細胞,以及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於進一步明確咳血的病因.
2.吐血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吐血的病因.
3.便血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4.尿血實驗室檢查,小便在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
5.輔助檢查,血、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有助於明確出血的病因,幫助診斷.
血證預防
註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註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註意休息,病重者應臥床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若出現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芤或細數等,應及時救治,以防產生厥脫之證.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嬌之晶,戒除煙酒.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並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