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瘺
来源:74U閱讀網
髕骨不穩定
髕骨不穩定百科
髕骨不穩定(unstablepatella)是前膝疼的常見原因,是髕股關節常見的疾病,是髕骨軟骨軟化或髕股關節骨關節炎的重要病因.生物力學及影像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臨床檢測手段的多樣化,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髕股關節退行性改變多由於髕股關節適合不良或髕骨力線不正造成的髕骨不穩所致,如髕骨偏移、髕骨傾斜、髕骨高位、髕骨半脫位等.
髕骨不穩定
髕骨不穩定病因
(一)發病原因
引起髕股關節不穩定,髕骨偏移或半脫位的病因,實際上包括瞭膝前區每一結構的異常,概括分為四類:
1.股四頭肌及其擴張部的異常 包括股內側肌的萎縮或發育不良,內側支持韌帶松弛,斷裂或撕裂,外側支持韌帶的緊張和高位髕骨.
2.膝關節力線異常 包括Q角增大,以及膝內,外翻和膝反屈.
3.髕骨形狀異常 如分裂髕骨(patella bipartite),異形髕骨(Ⅲ,Ⅳ型).
4.先天因素 主要指股骨髁的發育不良,繼發變形或股骨外髁形狀異常等.
上述所有這些改變的共同特點是髕股關節失去正常的結構,導致作用於髕骨的拉應力異常,或出現髕骨運動軌跡異常,使髕骨處於不穩定狀態.
(二)發病機制
1.靜力因素 主要包括髕韌帶,內,外側支持韌帶,髂脛束,股骨內,外髁等,髕韌帶主要限制髕骨上移;內,外側支持韌帶限制髕骨側方移位;髂脛束也有加固髕骨外上方的作用,故髕骨外側的限制機制強於內側,當膝關節處於伸直位,股四頭肌放松時,髕骨稍有向外偏移,滑車溝的內,外側壁有限制髕骨側方滑移的作用,當溝角增大,即溝槽變淺或股骨髁發育不良時,髕骨即失去這種限制作用,容易發生脫位,另外,正常人髕骨的縱軸長度與髕腱長度幾乎相等,當髕腱長於髕骨時,呈髕骨高位,亦為髕骨不穩定的因素.
2.動力因素 主要指股四頭肌的作用,股內側肌的斜頭肌纖維附著於髕骨內緣上處,當該肌收縮時,有向內牽拉髕骨的作用,這是拮抗髕骨外移,穩定髕骨的重要動力因素,Q角(quadriceps-angle)指髂前上棘至髕骨中心點連線與髕骨中心至脛骨結節中心連線所形成的夾角,正常Q角為5°~10°,若Q角大於15°,則股四頭肌收縮時產生使髕骨向外移動的分力,隨著Q角的增大,向外側牽拉髕骨的分力逐漸增大,髕骨穩定性也越來越差.
髕骨不穩定
髕骨不穩定癥狀
髕骨不穩定的癥狀:
髕下疼痛關節松弛關節腫脹恐懼無力斜視
1.髕骨不穩定的癥狀
(1)疼痛:為最常見的主要癥狀,通常其性質不恒定,但其位置均為膝前區,以膝前內側為多見,疼痛可因活動過多而加重,特別是上下樓,登高或長時間屈伸活動時更為明顯.
(2)打“軟腿":打“軟腿"(givingway)即在走路負重時,膝關節出現的瞬間軟弱無力,不穩定感,甚至有時患者可摔倒,此現象常是由於股四頭肌無力,或由於半脫位的髕骨滑出髁間溝所致.
(3)假性嵌頓:假性嵌頓(pseudolocking)是指伸膝時出現的瞬間非自主性的限制障礙,當負重的膝關節由屈至伸位,半脫位的髕骨滑入滑車溝時,常出現此現象,臨床上常需與半月板撕裂或移位出現的絞鎖或遊離體引起的真性嵌頓相鑒別.
2.髕骨不穩定的體征
(1)股四頭肌萎縮:股四頭肌萎縮是膝關節疾患的共同體征,在伸膝裝置出現功能障礙時表現更為明顯,以股內側肌為重.
(2)腫脹:在髕骨不穩定的嚴重病例,股四頭肌無力,導致滑膜炎,出現關節腫脹,浮髕試驗陽性.
(3)髕骨“斜視":髕骨“斜視"(squintingknee)存在膝外翻,髕骨高位,股骨前傾角增大,脛骨外旋過大等膝部畸形和力線不正時,為瞭維持正常的步態而引起的髕骨向內側傾斜,是髕骨不穩定的常見因素.
(4)軌跡試驗:患者坐位於床邊,雙小腿下垂,膝關節屈曲90°,使膝關節慢慢伸直,觀察髕骨運動軌跡是否呈一直線,若有向外滑動,則為陽性,是髕骨不穩定的特異性體征.
(5)壓痛:多分佈在髕骨內緣及內側支持帶處,當檢查者手掌壓迫患者髕骨,並做伸屈試驗時,可誘發出髕下疼痛,臨床上壓痛點有時與患者主訴的疼痛部位並不一致.
(6)壓軋音:膝關節伸直位時,壓迫髕骨並使其上,下,左,右移動,可感到或聽到髕骨下面有壓軋音(retropatellarcrepitation),並伴有酸痛,膝關節主動伸屈活動時亦可感到或聽到壓軋音.
(7)恐懼征:患者膝關節處於輕度屈曲位,檢查者向外推移其髕骨誘發半脫位或脫位時,患者產生恐懼不安和疼痛,使膝關節屈曲而使疼痛加劇,恐懼征(apprehensionsign)亦是髕骨不穩定的特異性體征.
(8)髕骨外移度增加或關節松弛:正常人膝關節在伸直位時髕骨被動外移的范圍不超過它自身寬度的1/2,屈膝30°時髕骨外移的范圍更小,如關節松弛,按髕骨可向外側移動的程度分為3度:
Ⅰ度:髕骨中心在下肢軸線的內側或軸線上.
Ⅱ度:髕骨中心位於軸線外側.
Ⅲ度:髕骨內緣越過下肢的軸線.
(9)Q角異常:Q角是衡量髕骨力線的重要指標,股骨內旋和脛骨外旋可使Q角增大,導致髕骨傾斜.
髕骨不穩定
髕骨不穩定檢查
髕骨不穩定檢查項目:
關節鏡檢查CT檢查
髕股關節X線檢查是診斷髕骨不穩定的常用手段,通常包括膝關節正位,側位及髕股關節軸位像,後者在髕股關節疾病的診斷中更有意義.
1.正位患者仰臥位,雙足靠攏,足尖向上,使股四頭肌完全放松,攝前後位片,觀察:
(1)髕骨位置:正常髕骨中心點應位於下肢軸線上或稍內側.
(2)髕骨高度:正常髕骨下極剛好位於兩側股骨髁最低點連線之上,其下極在該連線近側,距離大於20mm者為高位髕骨.
(3)髕骨及髁的外形:發育不良或畸形.
2.側位可以顯示有無髕骨軟骨下骨質硬化和骨關節病的征象,常用於判斷有無高位髕骨,髕骨高度的測量,不同學者采用的計測方法不盡相同.
(1)Blumensaat法:患者膝關節屈曲30°時,髁間窩頂部在側位像所顯示的三角形硬化線投影稱Ludloff三角,在其底邊向前做延長線,正常髕骨下極應與該線相交,若髕骨下極位於該線近側超過5mm,即為高位髕骨.
(2)Labelle和Laurin法:患者屈膝90°,攝側位像,沿股骨皮質前緣向遠端引線,正常97%的髕骨上極通過此線,高於此線為高位髕骨,相反,低於此線為低位髕骨.
(3)Insall和Salvati法(比值法):攝屈膝30°位側位像,測量髕腱長度(Lt),即自髕骨下極至脛骨結節頂點上緣,再測量髕骨最長對角線的長度(Lp),兩者之比(Lt/Lp),正常值為0.8~1.2,大於1.2為高位髕骨,小於0.8為低位髕骨.
(4)Blackburne-Peel法:攝膝屈30°側位像,測髕骨關節面下緣至脛骨平臺的垂直距離(A),再測髕骨關節面的長度(B),正常A/B比值為0.8,大於1.0為高位髕骨.
(5)小兒髕骨高位測定法(中點法):在側位X線片中找出股骨下端骺線的中點(F),脛骨上端骺線的中點(T)及髕骨長軸對角線的中點(P),正常膝關節屈曲50°~150°時PT與FT的比值為0.9~1.1,比值大於1.2時為髕骨高位,小於0.8時為低位.
3.軸位(髕股關節切位)軸位X線檢查髕股關節穩定性的診斷中更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用以瞭解髕股關系是否適合,也可用於判明髕骨外側面骨小梁方向改變,以及有無外側過度壓力綜合征(excessivelateral-pressure).
髕骨不穩定預防
預防工作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