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作者:劉向 撰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譯文

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艷美麗。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瞭一下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一天,徐公來瞭,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裡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贊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贊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於我。”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於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裡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范圍內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求助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瞭!”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於是就下瞭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朵裡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瞭。燕、趙、韓、魏等國聽說瞭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瞭敵國。

註釋

鄒忌:戰國時的齊國人,曾任相國。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的規勸。
齊王:即齊威王,威王。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
修:長,這裡指身高。
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麗:光艷美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為穿戴,在句中作狀語。)
窺鏡:照鏡子。
孰:誰,什麼。
與: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這裡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後一天。
若:如。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
又:更。
寢:躺著。
美我者:贊美/認為……美
私:動詞,偏愛。
誠知:確實知道。
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的後邊省去瞭“我”。以:認為。於: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圓。
宮婦:宮裡的姬妾。
左右:身邊的近臣。
四境之內:全國范圍內(的人)。
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蔽:形容詞用作動詞,指受蒙蔽。
善:好。
乃:於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受上賞:給予,付予。通“授”
謗譏於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謗譏,在這裡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
聞:這裡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
時時而間(jiàn)進:有時候偶然進諫。間進:偶然有人進諫。間,間或,偶然,有時候。
期(jī)年:滿一年。期,滿。
朝於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瞭敵國。
而形貌昳(yì)麗:而,表並列關系。

賞析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於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贊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瞭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後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於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於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後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隻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瞭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後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於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於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於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瞭齊威王,揭示瞭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並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瞭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瞭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瞭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瞭齊國的威望,贏得瞭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註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瞭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瞭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隻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隻寫群臣,真實地反映瞭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局限性;同時,我們不能隻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隻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後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後一句“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隻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於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瞭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瞭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註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傢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後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後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瞭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傢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於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瞭朝見的過程,省去瞭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瞭諫辭以後,隻用瞭一個“善”字就寫出瞭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後,隻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瞭“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瞭納諫後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隻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並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並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選自黃嶽洲、茅宗祥主編《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細。如“孰視之”。
3.受:通“授”,給予、付予。

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名詞作狀語,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詞作動詞,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4、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當面)
5、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6、私我也(形容詞作動詞,偏愛)
7、王之蔽甚矣(形容詞用作動詞,受蒙蔽)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對君主、尊長、朋友等)委婉地規勸,諷諫。今:誹謗,嘲諷)
窺鏡而自視(古:照,看。今:偷看)
今齊地方千裡  (古:土地方圓。今:地點,處所)
能面刺寡人之過  (古:指責。今: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
謗譏於市朝  (謗,古: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今:誹謗。譏,古:諫;今:諷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愛。今:自私)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2]古:國君身邊的近臣。今:方位名詞或表示范圍的副詞“大概”。莫,古:沒有誰;沒有什麼。今:不,不要)
鄒忌修八尺有餘 (古:長,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來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忌不自信。(賓語“自”前置,正常語序為“忌不信自”)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與城北徐公”後置,正常語序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語句可調整為“此所謂於朝廷戰勝”)
欲有求於我。(狀語“於我”後置,正常語序為“欲於我有求”)
謗譏於市朝。(狀語“於市朝”後置,正常語序為“於市朝謗譏”)
3,省略句
與坐談 [省略主語“鄒忌”和介詞“與”的賓語“之”(代客人),(鄒忌)與(之)坐談。與坐談,介賓。之,代詞賓語 ]
4,被動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義

a 之
齊國之美麗者也(的)
問之(代詞,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獨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孰視之(代詞,指徐公)
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
數月之後(不譯)
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面這件事)
b 朝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見
於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c 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代詞,誰)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d 於
欲有求於我也;臣之客欲有求於臣(向)
能謗譏於市朝(在)
皆以美於徐公(比)
e 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認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這裡的意思是俊美。)

評析

標題

本文選自《戰國策· 齊策一》原是沒有小標題的,本文的題目為編者所加。題目用“諷”齊王納諫。而不用“勸”,一個“諷”字抓住瞭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諷,就是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諷諫,不同於直諫或勸諫,關鍵在於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諫,去啟發、開導被諫者。良藥而不苦口,便於對方接受。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贊美自己的原因,並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傢大事有機地聯系起來。由自己的“蔽”,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蔽甚”,充分顯示瞭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

內容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隻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做到納諫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鄒忌勸諫的對象是齊威王,目的是讓齊王聽納忠言,振興齊國。但是文章卻以很大的篇幅寫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以及他從中所受到的啟發。鄒忌用自己的例子和體會勸說齊威王,看來似與主題遊離,實則鄒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為喻,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後用來比國事,讓齊威王從兩事的類比中受到啟發,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傢大事。這種寫法委婉動聽,淺顯易懂,能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教育。

人物刻畫

本文作者極善於刻畫人物,其表現手法,不重於形體的描繪,而著墨於對人物的舉止細節的摹畫和對話的細微差別。例如鄒忌“朝服衣冠,窺鏡”,“窺鏡而自視”。兩處都用“窺”而不用“對”,“窺”不能解作“偷看”而應釋為“暗自”,將人物私下品評自己容貌的內心世界傳神地表現出來。“孰視”,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端詳徐公,內心裡反反復復地做著比較,這些細節都惟妙惟肖。再如,第一段的三問三答,句式相同而略有變化,尤其是三答,雖然異口同聲地說“你比徐公美”,但是各自答話的微小差別,卻顯示瞭人物關系的親疏與各自的心態。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為之驕傲的,妾的回答卻多少有些遲疑、緊張而謹慎,客的回答雖然斬釘截鐵挺幹脆,但敷衍應酬也是顯而易見的。

道理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說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隻有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納諫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文章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先從自己的切身體會談感受,強調蒙弊的害處。再說私事,層層設喻,進而談論到君王執政這間國傢大事,讓齊威王從類比中受到啟迪,感到察納眾言的必要。文章思路清晰,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傢大事,層層深入。這種寫法委婉生動,淺近易懂,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修法律而督奸吏。鄒忌接受相印後,淳於髡前去會見他,向他提出五點建議。其中一條是"大車不經過校正,就不能托載規定的重量;琴瑟不經過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個國傢的政治,就像大車運轉、琴瑟彈奏和弦一樣,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使百官協調一致。鄒忌回答說:"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頒佈法律,督責不法官吏,不使為非。這樣就樹立起正氣,打擊官場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風邪氣。

寫作特色

1.情節完整,人物生動。
全文雖然隻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於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著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隻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2.敘事簡潔,剪裁巧妙。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瞭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隻作概括的敘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敘“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後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隻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適度。
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隻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瞭他的懷疑,又毫無重復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隻有一個“善”字,既表現瞭他的態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瞭他的矜持與尊貴。.
4.設喻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設喻說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著對妻,妾,客的贊美之詞進行瞭分析,為下文的設喻說理做瞭必要的鋪墊.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後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瞭隻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運用瞭類比的寫作手法。【設喻說理】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敘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敘,並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並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蘊含著諷諫、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網友評論

條評論

裡墻屯東  王鳳  無鹽  還有很多  帽帶  玉錦路  界線  安基路東  林氏窯  街舞小子  植物凝集素  公德  皮革制品  風年  九區北  陀佛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