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藤
来源:74U閱讀網
梔子別名:木丹,鮮支,越桃,支子,山梔子,枝子,
梔子簡介:梔子,中藥名。為茜草科梔子屬植物梔子C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幹燥成熟果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熱病心煩,濕熱黃疸,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
梔子功效作用
功能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
1、熱病心煩:本品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
2、濕熱黃疸: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膽濕熱之功效,可用治肝膽濕熱鬱蒸之黃疸。
3、血淋澀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濕熱而通淋,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
4、血熱吐衄:本品功能清熱涼血,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腫痛:本品清瀉三焦熱邪,可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
6、火毒瘡瘍:本品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
7、西醫診為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癥、膽囊炎、鉤端螺旋體病等引起的黃疸屬於濕熱內蘊者,尿路結石、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腫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屬於下焦濕熱者,急性胃炎、胃潰瘍、胃穿孔、胃癌、肝硬化等所致吐血屬上焦熱盛者,急性傳染性結膜炎、沙眼等屬於火熱上炎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5-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敷。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
黃柏、黃芩與梔子一起煎煮可以發生沉淀反應,制備註射液的時候不宜同用。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鎮靜藥、麻醉藥配伍應用。
(2)不宜與β受體阻滯藥配伍應用。
(3)阿托品可以消除梔子的降壓作用,不宜同用。
(4)普萘洛爾可以明顯抑制梔子的降壓作用,不宜同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異梔子苷、去羥梔子苷、梔子酮苷、山梔子苷、京尼平苷及黃酮類梔子素、三萜類化合物藏紅花素和藏紅花酸、熊果酸等。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梔子能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減輕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害梔子及所含環烯醚萜苷等成分均有利膽、退黃作用。梔子及其幾種提取物有明顯的利胰、利膽及降胰酶效應。梔子有提高胰腺炎患者機體的抗病能力,改善肝臟和胃腸系統的功能以及減輕胰腺炎等藥理作用。梔子水提取物及京尼平苷口服給藥或十二指腸給藥,對動物均有顯著的瀉下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梔子提取物具有降低心肌收縮力、降血壓作用,還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梔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梔子水浸液在體外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具有殺死鉤端螺旋體及血吸蟲成蟲的作用。
4、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梔子醇提取物具有鎮靜作用,無鎮痛作用。
5、此外,梔子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瘡齄鼻,白癩赤癩瘡瘍。”2、《本草正》:“梔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陳除濕熱黃疸,加豆豉除心火煩躁,加厚樸、枳實可除煩滿,加生薑、陳皮可除嘔穢,同元胡破熱滯瘀血腹痛。”
梔子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如梔子豉湯(《傷寒論》);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配黃芩、黃連、黃柏等,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2、治肝膽濕熱鬱蒸之黃疸,常配茵陳、大黃等,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或配黃柏,如梔子柏皮湯(《金匿要略》)。
3、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4、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白茅根、大黃、側柏葉等,如十灰散(《十藥神書》);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黃芩、黃連、黃柏,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5、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如梔子湯(《聖濟總錄》)。
6、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或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普濟方》)。
相關配伍
1、梔子配茵陳:梔子善瀉火除煩、泄熱利濕;茵陳長於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二藥配用,以茵陳為主,梔子為輔,茵陳得梔子之佐,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作用倍增,從而導濕熱從小便而去,為治療濕熱黃疸必不可少之藥對,適用於濕熱黃疸。
2、梔子配黃芩:梔子善清三焦火熱、祛濕解毒;黃芩偏清瀉上、中二焦之火熱,尤善清肺中伏火,且能燥濕。二藥配用,黃芩得梔子之助清肺中伏火之力增強,合而用之,能清三焦、瀉肺熱。適用於肺熱所致的發熱煩渴、咳嗽痰黃等,濕熱黃疸,肝經鬱熱所致的月經過多、經期提前、胎動不安等。
3、梔子配連翹:梔子苦寒清降,性緩下行,能清心肺三焦之火而利小便,還能涼血止血;連翹輕清而浮,長於清心瀉火,解散上焦之熱,且能宣暢氣血,以散血積氣聚。二藥相須為用,共奏清心除煩、涼血解毒之功。適用於溫熱病熱入心包之高熱神昏等,心經有熱之口舌生瘡、尿赤短澀,濕熱黃疸而見發熱者。
4、梔子配牡丹皮:梔子為氣中之血藥,善清氣分之鬱火;牡丹皮為血中之氣藥,善瀉血中之伏火。二藥配用,一走氣分,一走血分,能氣血同治,具有較好的清瀉肝經之熱的作用。適用於肝鬱火旺之發熱、頭痛目赤,及肝陽上亢之頭暈頭痛,也可用於肝經有熱、肝鬱不舒之月經不調等。
鑒別用藥
1、生梔子、炒梔子、焦梔子與梔子炭:梔子入藥有生梔子、炒梔子、焦梔子和梔子炭的不同。生梔子苦寒較甚,長於瀉火利濕,涼血解毒,用於溫病高熱,濕熱黃疸,濕熱淋證,瘡瘍腫毒,扭傷跌損。生梔子苦寒之性較甚,易傷中氣,且對胃有刺激性,脾胃較弱者,服後易吐,但炒後可除此弊。炒梔子與焦梔子功用相似,而前者比後者苦寒之性略強,二者均有清熱除煩的功效,常用於熱鬱心煩,肝熱目赤。一般熱較甚者可用炒梔子,脾胃較虛弱者則用焦梔子。梔子炭善於涼血止血,多用於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2、梔子皮與梔子仁:兩者為同一來源的不同藥用部位,梔子皮是梔子的果皮,梔子仁是梔子的種子,古人認為其功效亦有所不同,梔子皮偏於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偏於走裡而清內熱。現代研究表明,梔子仁中含梔子苷較高,梔子皮含量較低,這與傳統理論“內熱用仁,表熱用皮”是相一致的。但現代臨床並非如此嚴格區分,而往往將兩者混同在一起應用。
3、梔子與天花粉:兩者均苦寒而能清熱瀉火,消腫解毒,同治熱病煩悶、熱淋尿赤及癰腫瘡毒等。然天花粉苦微甘性寒,清熱生津力強,多用於熱病口渴及消渴多飲;又能清肺潤燥,主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梔子苦寒清降,清心除煩力勝,多用於溫熱病心煩、躁擾不寧;又能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肝膽濕熱鬱結所致黃疸、發熱尿赤,以及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相關藥品
梔子金花丸、導赤丸、龍膽瀉肝丸(水丸、顆粒、大蜜丸、口服液)。相關方劑
梔子豉湯(《傷寒論》)、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茵陳蒿湯(《傷寒論》)、八正散(《和劑局方》)。
藥膳食療
梔子粥:
1、功效:清熱瀉火。適用於黃疸性肝炎。膽囊炎以及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等。
2、原材料:梔子仁3-5克,粳米50-100克。
3、做法:將梔子仁碾成細末。用粳米煮稀粥。待粥將成時,調入梔子末稍煮即成。
4、用法:每日服食2次,2-3天為一療程。
梔子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雜質,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稍燙,取出,幹燥。炮制方法
1、梔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碾碎。或取原藥材,去雜質,研碎,過篩,去皮殼取仁或去仁取皮殼用。全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仁善去內熱。梔子皮善去肌表熱。
2、炒梔子:取梔子碎塊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炒制可緩和藥性。
3、炒梔子仁:取梔子仁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為度。
4、焦梔子:取梔子碎塊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放涼。焦梔子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吐衄、尿血崩漏。
5、焦梔子仁:取梔子仁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焦橙色,取出放涼。
6、梔子炭:取梔子碎塊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梔子炭用於收斂止血。
7、薑梔子:取梔子碎塊加薑汁拌勻,潤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梔子10kg,用鮮生薑10kg,或幹薑3kg。薑制可加強除煩止嘔之功。
8、鹽梔子:取凈梔子,用武火加熱,炒至內心半透,噴灑定量鹽水,炒至黑褐色,取出放涼。每梔子100kg,用食鹽3kg。
梔子保存方法
置通風幹燥處。梔子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紅棕色。內果皮石細胞類長方形、類圓形或類角形,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與纖維連結,直徑14-34μm,長約75μm,壁厚4-13μm;胞腔內常含草酸鈣方晶。內果皮纖維細長,梭形,直徑約10μm,長約至110μm,常交錯、斜向鑲嵌狀排列。種皮石細胞黃色或淡棕色,長多角形、長方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60-112μm,長至230μm,壁厚,紋孔甚大,胞腔棕紅色。草酸鈣簇晶直徑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梔子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梔子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黃色斑點;再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C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果實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具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並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
飲片性狀
1、梔子:為不規則碎塊狀,參見“藥材”項。
2、炒梔子:表面黃紅色或黃褐色。炒梔子仁呈扁卵圓形,表面老黃色。
3、焦梔子:表面焦黃色。焦梔子仁表面焦橙色,具焦香氣。
4、梔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
5、薑梔子:表面金黃色,具薑辣味。
6、鹽梔子:表面黑褐色,味咸微苦。
常見偽品
摻偽品:
大梔子(水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CameniajasminoidesEllisvar.grandifloraNakai的幹燥成熟果實。果實呈倒卵形或長橢圓形,較大,長3.5-6cm,直徑1.3-2cm。表面紅棕色、黃棕色或紫黑色,微有光澤,花萼宿存,縱棱較高,果皮厚,破開後內表面鮮黃色,光滑而具光澤,具隆起的假隔膜,內含種子多數,集結成團,呈長橢圓形,黃紅色,種子扁卵圓形或不規則形。
註:商品中有將水梔子混入梔子中,或將其搗碎以梔子銷售,在購買過程中應仔細鑒別。
梔子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茜草科梔子屬植物梔子。形態特征
灌木,高0.3-3m;嫩枝常被短毛,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或為3枚輪生,革質,稀為紙質,葉形多樣,通常為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25cm,寬1.5-8cm,頂端漸尖、驟然長漸尖或短尖而鈍,基部楔形或短尖,兩面常無毛,上面亮綠,下面色較暗;側脈8-15對,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0.2-1cm;托葉膜質。花芳香,通常單朵生於枝頂,花梗長3-5mm;萼管倒圓錐形或卵形,長8-25mm,有縱棱,萼簷管形,膨大,頂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mm,寬1-4mm,結果時增長,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黃色,高腳碟狀,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狹圓筒形,長3-5cm,寬4-6mm,頂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廣展,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4cm,寬0.6-2.8cm;花絲極短,花藥線形,長1.5-2.2cm,伸出;花柱粗厚,長約4.5cm,柱頭紡錘形,伸出,長1-1.5cm,寬3-7mm,子房直徑約3mm,黃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橙紅色,長1.5-7cm,直徑1.2-2cm,有翅狀縱棱5-9條,頂部的宿存萼片長達4cm,寬達6mm;種子多數,扁,近圓形而稍有棱角,長約3.5mm,寬約3mm。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南、西南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等地。道地產區
產於長江以南各省。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1500m處的曠野、丘陵、山谷、山坡、溪邊的灌叢或林中。生長見習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好陽光但又不能經受強烈陽光照射,適宜生長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輕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氣體能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是典型的酸性花卉。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選取飽滿、色深紅的果實,挖出種子,於水中搓散,撈取下沉的種子,晾去水份;隨即與細土或草木灰拌勻,條播於畦溝內,蓋以細土,再覆蓋稻草;發芽後除去稻草,經常除草,如苗過密,應陸續勻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餘cm,即可定植。
2、扦插繁殖: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O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長2-3年的枝條,擯節剪成長17-20cm的插穗。插時稍微傾斜,上端留一節露出地面。約一年後即可移植。
病蟲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煤污病、根腐病、黃化病等,在室內,病害全年都可能發生,嚴重時植株落葉、落果或枯死。在病害發生初期或發生期施用多茵靈、退菌特等可有效地防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