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蓮花
来源:74U閱讀網
白蒿別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子蒿,臭蒿子,
白蒿簡介:白蒿,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大籽蒿 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A.moxa DC.;A.koreana Nakai;A.chrysolepis Kitag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喘,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熱痢,淋病,風濕痹痛,吐血咯血,外傷出血,疥癲惡瘡。
白蒿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治
肺熱咳喘,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熱痢,淋病,風濕痹痛,吐血咯血,外傷出血,疥癲惡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或研末。化學成分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幹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白蒿揚花期前全草醇提浸膏給燙傷大鼠腹腔註射0.46g/kg,對皮膚燙傷炎癥滲出有顯著抑制作用。白蒿還可顯著減輕大鼠蛋清性踝關節腫。白蒿0.23g/kg連續5d腹腔註射,也可顯著抑制大鼠甲醛性關節腫。白蒿顯著抑制腎上腙素誘發的小鼠肺水腫。大鼠切除雙側腎上腺後,白蒿抗炎癥滲出以及抑制甲醛性、蛋清性關節腫作用消失。
2、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影響:以血漿皮質酮為指標,發現大鼠腹腔註射白蒿提取物0.46g/kg,可激活腎上腺皮質,增加皮質酮分泌量,又可將其大量釋放到外周血液中。灌胃3g/kg或連續6d腹腔註射460mg/kg均可見上述作用。去垂體大鼠該作用消失。戊巴比妥鈉單用或分別與地塞米松、氯丙嗪、可的松合用均不能阻斷白蒿激活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但戊巴比妥鈉與嗎啡合用可阻斷白蒿的作用。腦室內註射阿托品也可完全阻斷其作用。利舍平耗竭腦單胺類遞質對白蒿作用無影響大鼠腹腔註射460mg/kg白蒿後,間腦5HT水平顯著升高;腦谷氨酰胺含量明顯增加,而GABA含量顯著降低。去腎上腺後,對後兩項指標作用相反。總之,白蒿可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其作用在於激活下丘腦乙酰膽堿、5-羥色胺,同時抑制γ氨基丁酸系統,使促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酮分泌功能增強。
3、其他作用:小鼠腹腔註射白蒿,可顯著提高急性減壓耐缺氧能力。白蒿還顯著拮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異丙腎上腺素降低小鼠減壓缺氧耐受力的作用。白蒿0.25g/kg、0.50g/kg、0.80g/kg分別給小鼠皮下註射,顯著延長50mg/kg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但白蒿協同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30mg/kg),致小鼠睡眠數目增加作用不顯著。
相關論述
1、《本經》:“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
2、《食療本草》:“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幹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淋灰煎,治淋瀝疾。”
3、《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止血。治刀傷。”
4、《中國民族藥志》:“治氣管炎。”
白蒿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肺部疾病,氣喘咳嗽,咽喉腫痛:大籽蒿30g,洪連25g,蒂達25g。共研細粉。每次3-6g,每日3次。(出自《中國民族藥志》)
2、治衄血,咯血:大籽蒿、小檗皮各等分。研成粗粉。每服5-10g,每日3次。(出自《中國民族藥志》)
3、治癩,身體面目有瘡: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釀米七鬥,一如釀酒法,酒熟稍飲之。(《深師方》)
白蒿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鮮用或紮把晾幹。白蒿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類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可達5mm。綠色,表面有縱棱,可見互生的枝葉或葉基。上部有較密的柔毛。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髓。葉皺縮或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兩面均被柔毛。頭狀花序較多,半球形,直徑3-6mm,總花梗細瘦,總苞葉線形,總苞片2-3列,邊緣有白色寬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邊緣為雌花,內層花兩性,均為管狀。成熟花序可見倒卵形的瘦果。氣濃香,味微苦。白蒿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蒿屬植物大籽蒿。形態特征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狹紡錘形。莖下部稍木質化,縱棱明顯莖、枝被灰白色微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4cm;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或寬卵圓形,長4-8cm,寬3-6cm,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托葉。頭狀花序,多數,半球形或近球形,具短梗,基部常有線形的小苞葉;兩性花多層,80-120朵;花冠管狀;花藥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叉開,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長圓形。花果期6-10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北、東北、西南、西北及西藏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幹山坡或林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