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羽蘚
来源:74U閱讀網
倒吊筆葉別名:
倒吊筆葉簡介:倒吊筆葉,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WrightiapubescensR.Br.的葉。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具有祛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急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盂腎炎。
倒吊筆葉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解表,清熱解毒。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急慢性氣管炎,急性腎盂腎炎。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藥理作用
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解表。治感冒發熱。”倒吊筆葉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感冒發熱:(倒吊筆)幹葉6-9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倒吊筆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碎,曬幹或鮮用。倒吊筆葉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形態特征
倒吊筆:又名乳醬樹。喬木,高8-20m。全株具乳汁;樹皮黃灰褐色,淺裂;枝條密生皮孔,嫩枝被黃色柔毛,老枝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4-1cm;葉片堅紙質,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急尖至鈍,葉面微被柔毛,葉背密被柔毛;側脈每邊8-15條。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裂,裂片寬卵形,比花冠筒短,內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白色、淺黃色或粉色,漏鬥狀,裂片5,長圓形;副花冠分裂為10鱗片,呈流蘇狀,比花藥長或等長,其中5枚鱗片生於花冠裂片上,先端通常有3個小齒,其餘5個鱗片生於花冠筒先端,先端2深裂;雄蕊5,花藥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花藥箭頭狀,被短柔毛;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絲狀,向上逐漸增大,柱頭卵形。蓇葖2個粘生,線狀披針形,灰褐色,斑點不明顯,長15-30cm,直徑1-2cm。種子線狀紡錘形,黃褐色,先端具淡黃色絹質種毛,種毛長2-3.5cm。花期4-8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熱帶雨林中和幹燥稀樹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