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地牯牛

地牯牛

地牯牛別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沙谷牛,沙牛,蟻獅,金沙牛,地拱,沙貓,

地牯牛簡介:地牯牛,中藥名。為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Hagenomyiamicans(Maclchlan)的幼蟲。分佈於華南及臺灣、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瘧,軟堅消癥,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於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癧結核,陰疽久潰不斂。

地牯牛功效作用

功能

通淋,截瘧,軟堅消癥,拔毒去腐。

主治

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癧結核,陰疽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5-5g(或3-10隻)。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癧,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癥塊,瘧母,大小便秘結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地牯牛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腎結石。

相關配伍

治瘰癧破爛: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許,捶爛敷瘡,用膏藥蓋之。(《生草藥性備要》)

附註

在河北、山西、陜西、四川等地用中華東蟻蛉入藥,其功效與應用與黃足蟻蛉相一致。

地牯牛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

地牯牛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蟲體呈土黃色及污褐色,多為半透明的軀殼,內臟部分極少,體上有黑褐色的花紋。

地牯牛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蟻蛉科動物黃足蟻蛉。

形態特征

體長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似蜻蜓。頭寬於前胸,兩復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毛。中、後胸黑色,明顯大於前胸。足黃色,並有黃色長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柔弱。前後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6-18mm,土黃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鉗狀的顎,無翅,胸足3對,腹部較大。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南及臺灣、四川等地。

氣得  海信  崇山峻嶺  陳坊村  金順  角嘴  如克  樞軸  二六三  居民個人  後古圩  神之  遺事  新澤西  孟買貓  黑山縣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