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苞薔薇
来源:74U閱讀網
蒺藜別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子,杜蒺藜,土蒺藜,白蒺藜,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
蒺藜簡介:蒺藜,中藥名。為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實。具有平肝,解鬱,明目,祛風的功效。主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癥瘕,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癰疽,瘰癧。
蒺藜功效作用
功能
平肝,解鬱,明目,祛風。主治
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癥瘕,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癰疽,瘰癧。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水煎洗;或研末調敷。
註意事項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1、《本草匯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致疾者,俱禁用之。”
2、《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
化學成分
1、果實含黃酮類:刺蒺藜苷即銀椴苷,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蕓香糖苷,槲皮素,維生素C。還含薯蕷皂苷元。
2、種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等。另含哈爾滿,大黃素甲醚,蒺藜酰胺,N-反式對羥基苯乙基咖啡酰胺。
藥理作用
1、降壓及抗心肌缺血作用,延緩衰老作用,性強壯作用。
2、其他作用:刺痢疾果實的生物堿部分對離體大鼠小腸和蛙腹直肌可抑制乙酰膽堿產生的收縮,並有中等利尿作用;水提取部分對大鼠小腸也有抗乙酰膽堿作用,其利尿作用不顯著。本品的利尿作用是由於所含的鉀鹽和生物堿引起,輕度腹水和水腫患者應用生物堿部分也有輕度利尿作用。
相關論述
1、《本經》:“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2、《藥性論》:“治諸風癧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
4、《日華子》:“治風,明目最良。”“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益精,療腫毒,及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
5、《本草蒙笙》:“療雙目赤疼,翳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癢難當。”
6、《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7、《本草正》:“除喉痹、癬疥、痔瘰、癜風、通身濕爛、惡瘡、乳巖、帶下。”“涼血養血,亦善補陰。”
8、《本草備要》:“瀉肺氣而散肝風。”
蒺藜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傷寒頭痛,身熱,百節疼痛:蒺藜子(炒,去刺)、白芷、附子(炮)、白僵蠶(炒)等分。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茶清或酒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四白散)
2、治肝腎風毒上攻,目赤痛癢,昏花羞明,多淚:黃芪、獨活、白痢疾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薄荷酒調服。《醫學入門》四生散)
3、治胸痹,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刺痢疾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
4、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作痛:刺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
5、治惡血積聚或成癥瘕:刺蒺藜一斤(帶刺炒),幹漆二兩(炒)。俱為末,水發為丸,綠豆大。每晚飯後、臨睡服二錢,酒下。
6、治一切腳氣,不問虛實寒熱:刺蒺藜八兩(帶刺炒),木瓜五兩(炒)。共為末。每早服五錢,白湯調服。
7、治黃疸:刺蒺藜五兩(帶刺炒),茵陳草四兩(炒),俱為末。每早晚各取五錢,水二碗煎湯飲。(3-7方出自《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傢秘》)
8、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蒺藜(去角炒)、附子(炮,去皮、臍)、梔(子)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淬,食前溫服。(《宣明論方》蒺藜湯)
9、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儒門事親》當歸散)
10、治瘰癧膿潰不幹:刺蒺藜八兩(帶刺炒),牡丹皮三兩(炒),當歸身四兩(炒),共為末,蜜丸早晚用。(《本草匯言》引《方龍潭傢秘》)
蒺藜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幾天,脫粒,再曬幹。
蒺藜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炒蒺藜、鹽蒺藜密閉,置陰涼幹燥處。
蒺藜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
復果多由5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棱狀球形,直徑7-12mm。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6mm,淡黃綠色,背面隆起,有縱棱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內含種子3-4粒。種子卵圓形,稍扁,有油性。氣微,味苦。
飲片性狀:
1、蒺藜:為放射狀五棱形,直徑6-10mm,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許多網紋及小刺。質堅硬,剖面可見白色而有油性的種仁。無臭,味苦、辛。
2、炒蒺藜:為不規則的三棱形顆粒,表面微黃色。
3、鹽蒺藜:形如蒺藜,表面淺黃色,味微咸。
蒺藜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莖通常由基部分枝,平臥地面,具棱條,長可達1m左右;全株被絹絲狀柔毛。托葉披針形,形小而尖,長約3mm;葉為偶數羽狀復葉,對生,一長一短;長葉長3-5cm,寬1.5-2cm,通常具6-8對小葉;短葉長1-2cm,具3-5對小葉;小葉對生,長圓形,長4-15mm,先端尖或鈍,表面無毛或僅沿中脈有絲狀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絲狀毛。花淡黃色,小型,整齊,單生於短葉的葉腋;花梗長4-10mm;萼5,卵狀披針形,漸尖,長約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與萼片互生;雄蕊10,著生於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子房5心皮。果實為離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個呈星狀排列的果瓣組成,每個果瓣具長短棘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各地。生長環境
生於荒丘、田邊及田間。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幹旱,怕澇。以陽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適宜栽培,多雨地區及黏土、窪地均不宜栽種。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因果殼堅硬,在播種前要碾磨果實,使果瓣分離,再磨去果刺,進行播種。作高畦,按行株距50cm×40cm開穴,穴深10cm,每穴播種子5-6顆,覆土,稍加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