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開
来源:74U閱讀網
中文名:王艮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泰州安豐場
主要成就:明代哲學傢
先世原居蘇州,後落戶於泰州安豐場,以燒鹽為生,始祖名王伯壽。王艮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為“灶丁”(燒鹽的苦力)階級,世代為灶戶,“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十一歲時傢貧輟學,隨父兄淋鹽。十九歲時隨父王守庵經商至山東,在山東拜謁孔廟時,得到很大啟發,認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聖人者可學而至也”。於是日誦《孝經》、《論語》、《大學》,置書於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在十多年的自學中,一方面不恥下問,一方面“不泥傳註”,強調個人心得。因善經營,“自是傢道日裕”,成為富戶。
38歲時遠赴江西往遊王陽明之門,下拜執弟子禮。王陽明一開始覺得他個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帶有靜止意思的“艮”字;王艮經常與師爭論,“時時不滿師說”,堅持自己的觀點,既“反復推難、曲盡端委”,又“不拘泥傳註”、“因循師說”,於是自創“淮南格物說”。他主張:“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人有困於貧而凍餒其身者,則亦失其本非學也。”強調身為天下國傢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有一次坐“招搖車”(蒲輪)招搖過市,遭陽明指責。嘉靖二年(1523),北上入京,沿途講學,受到各方重視而轟動一時,王陽明聞訊大為震怒,欲設法召他回來“痛加制裁”,但已鞭長莫及,他的學術思想已流傳四方。嘉靖五年(1526),王艮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主講於安定書院,宣傳“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求學者紛至沓來,這為泰州學派的創立準備瞭條件。王艮的門徒以平民百姓居多,“入山林求會隱逸,過市井啟發愚蒙,沿途聚講,直抵京師”,但亦不乏著名學者如徐樾、顏鈞、王棟、王襞、羅汝芳、何心隱等人,子弟至五傳共有487人,羅汝芳為集大成者。黃宗羲稱此一派竟能“赤手以搏龍蛇”。泰州學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天德良知也”。王艮在講學別出心裁,按《禮經》制著深衣、戴五常冠,“行則規園方矩,坐則焚香默識”,他一生佈衣,拒絕入仕,並直指統治者:“使仆父子安樂於治下,仍與二三子講明此學,所謂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故被斥為“異端”。
嘉靖十八年(1539),57歲的王艮已病魔纏身。次年冬,病重彌留之際,他對兒子王襞說:“汝知學,吾復何憂!”他希望泰州學派能延續下去。逝世後,四方送葬者有數百人之多。
王艮的一生對泰州學派作出很大貢獻。他的學生大多為下層群眾,計有農夫、樵夫、陶匠、鹽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天才論,而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這是他自學成才的切身體會。由於他非經院出身,一生文詞著述很少,著重口傳心授,使“愚夫愚婦”明白易懂,這成瞭泰州學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後人輯為《王心齋先生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