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盞憩室
腎盞憩室百科
腎盞憩室是腎實質內覆蓋移行上皮細胞的囊腔,經狹窄的通道與腎盂或腎盞相通,憩室無分泌功能,但尿液可反流入憩室內.該病首先由Rayer於1841年描述,可為多發性,位於腎的任何部位,但腎上盞更易受累及.
腎盞憩室
腎盞憩室病因
一、發病原因
腎盞憩室的病因仍不清楚,兒童和成年人發病率相似,提示為胚胎學病因.在胚胎早期一些輸尿管的第3段及第4段分支形成,後又有序地退化,若其持續存在成為一個單獨的分支則可能形成腎盞憩室.
二、發病機制
按其發生機制有先天性或獲得性的區別.大部分兒童期發現的本病為先天性疾病,1976年Kottasz及Hamvas提出先天性中心血管學說(congenital Vasocentric theory).部分作者則主張是後天獲得的.一些患者的腎盞憩室可在急性上尿路感染後出現,提示憩室可能是小的局限性皮質膿腫破潰入集合系統而形成,或為兒童期腎盂內壓增高、尿液反流所致.Amar報道在有膀胱輸尿管反流的兒童中,腎盂腎盞憩室的發病率明顯增高,32例患有腎盂腎盞憩室的兒童中,23例有反流存在,提示憩室的形成可能是腎小盞反流的結果.其他原因包括結石梗阻、腎盞部位的感染、腎損傷、圍繞於腎小盞周圍的括約肌失弛緩癥、痙攣或功能失調.
腎盞憩室常見有2種類型.Ⅰ型憩室最常見,常位於腎盞的杯口內,與腎小盞相連,多在腎的一極,以腎上極最為常見,通常較小,1mm至數厘米不等.偶爾也可為大憩室,此型憩室長期隨訪多無癥狀.Ⅱ型憩室與腎盂或鄰近的大腎盞相連,多位於腎的中央部位,形狀較大,且常有臨床癥狀.
腎盞憩室
腎盞憩室癥狀
多數單純性腎盞憩室無臨床癥狀,僅在靜脈腎盂造影時偶然發現.當憩室繼發感染或結石時,可出現腰痛、肉眼血尿、膿尿、發熱及尿頻、尿急、尿痛等表現.不伴結石者少有尿路感染癥狀.癥狀表現的嚴重程度與憩室的大小無關,一些小的腎盞憩室,也可引起明顯的腰痛.可能與腎盞連接部壓力增加或引流不暢有關.由於腎盞憩室通道很窄,結石極少能通過憩室頸排入腎盞.如有排石會出現腎絞痛.憩室合並結石時,表面的腎實質常形成瘢痕或萎縮.瘢痕形成常導致憩室通道閉合.此時,結石位於腎實質的腔內,與集合系統完全分隔.憩室通道關閉可引起急性感染和腎膿腫.腎上極膿腫常導致有癥狀的胸腔積液.感染也可導致黃色肉芽腫性腎盂腎炎.Ulreich等報道1例患者在行靜脈腎盂造影時,腎盞憩室自發性破裂,憩室受外傷而發生破裂至今尚無文獻報道.理論上較大的憩室是可以出現外傷性破裂的.Wulfsohu等報道1例患者因腎盞憩室行腎切除術後,高血壓恢復正常.高血壓與腎盞憩室的關系目前尚不清楚.
腎盞憩室
腎盞憩室檢查
一、檢查
1、尿常規合並感染者可有鏡下血尿、白細胞,嚴重時有肉眼血尿,需作尿細菌培養加藥敏試驗.
2、血常規感染嚴重時白細胞總數和分類可增高.
在診斷中常采用分泌性尿路造影,其延遲像多可發現造影劑在憩室中聚集.此外逆行造影、CT、MRI有時也有一定幫助.
二、鑒別
腎盞憩室應與腎盞積水、破入腎盞的腎囊腫、腎腫瘤及腎結核等相鑒別.腎盞積液常由腎盞漏鬥部炎癥狹窄或結石梗阻引起,造影顯示腎盞擴大、失去正常杯口狀,且位於腎盞的正常位置,而憩室則在腎皮質區;腎盞積液的漏鬥部常較長,而憩室更接近集合系統,其鄰近的腎盞仍保持正常的外形.腎囊腫破入集合系統時,常出現與腎盞憩室相似的征象,但囊腫與集合系統間的通道寬大,囊壁薄而光滑.腎腫瘤主要表現為腎盞受壓變形、邊緣不規則,常有充盈缺損.腎結核空洞邊緣不整齊,常合並腎盞蟲蝕樣改變,結核空洞往往是多個同時存在.結合腎結核的臨床表現及尿內抗酸菌檢查,則可作出鑒別.腎臟B超和CT檢查將有助於鑒別憩室、囊腫、腫瘤和結核.
腎盞憩室預防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鮮蔬菜和適量水果,適當飲水.註意膳食營養均衡.
忌暴飲暴食,食用不潔食物.忌海鮮、牛肉、羊肉、辛辣刺激性食物,酒及一切發物如:五香大料、咖啡、香菜等.忌食一切補品、補藥及易上火食品如:辣椒、理智、巧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