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尼爾綜合癥
来源:74U閱讀網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百科
三叉神經痛是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簡稱,表現為三叉神經分佈區內短暫的反復發作性劇痛.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病因
傢族遺傳學說(20%):
在臨床上曾有人報道,一個傢庭兄弟姊妹7人其中6人患有三叉神經痛,其中2人患雙側性疼痛,另有一個傢庭中,母親及6個孩子中的3個孩子患有三叉神經痛,其中2人為雙側性疼痛,從而認為三叉神經痛可能與傢族遺傳有關,但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遺傳因素關系不大與人類種族無關.
病毒感染學說(15%):
大腦皮質是周身感覺的最高中樞,早有定論,對三叉神經系統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的疼痛,均是通過大腦皮質反映出來的,如皰疹和單純皰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神經系統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經分佈相應的大腦皮質,使三叉神經疼痛發作.
周圍病原學說(5%):
三叉神經末梢到腦幹核團的任何部位發生病變都可刺激三叉神經,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生理功能紊亂和器質性改變,從而發生三叉神經分佈區范圍內的陣發性劇痛性的學說.
中樞病因學說(8%):
三叉神經系統中樞部的腦內核團,三叉神經脊束核丘腦及大腦皮質均可因周圍病變刺激及中樞本身的傷害性刺激,而導致三叉神經痛.
變態反應學說(5%):
年Hanes根據三叉神經痛突然發作和可逆性,曾提出三叉神經痛可能是一種與變態反應有關的疾病.
綜合病因學說(5%):
上述各種學說均不能滿意解釋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以致Dott(1951年)認為三叉神經痛的起因在腦幹內,動作或觸動扳機點可引起短的沖動(Short Circuit)在腦幹內迅速疊加,從而引起劇烈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癥狀
疼痛的部位絕大多數的病例疼痛位於一側三叉神經分佈區的第二支(上頜神經)或第三支(下頜神經),隻有少數病例(<5%)位於第一支(眼神經).
疼痛的性質疼痛常呈刀割樣、撕裂樣、電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呈發作性,常突然開始,驟然終止,每次發作持續數秒至1分鐘不等.疼痛常由某一痛點開始,並沿受累神經分佈區放射,偶爾可從三叉神經的一支擴散至另一支的分佈區.
疼痛的誘發因素疼痛雖無先兆,但可因進食、咀嚼、洗臉、刷牙、剃須、說話、咳嗽等活動誘發.常因恐懼疼痛發作,不敢做上述動作.大約半數病例在病側的鼻部、口角、頰、唇、舌或齒根部有疼痛的觸發點或稱“扳機點".
伴發癥狀疼痛發作時可出現面部潮紅、球結膜和鼻黏膜充血、流淚和流涕等癥狀.因顏面的反復搓揉以緩解疼痛,可出現病側面部皮膚粗糙、擦傷和眉毛脫落.吮唇、咀嚼等亦可使部分病例緩解疼痛.有的病例受累區域感覺過敏(hyperaesthesia)或面部痙攣,反復發作及療效不佳者,多伴有情緒障礙,如抑鬱和焦慮等.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檢查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臉痛,即發生於臉部三叉神經分佈區的驟然的劇烈的疼痛,而且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並發癥,因此早期做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叉神經痛的檢查主要有:
1、血常規,血電解質:一般無特異性改變,三叉神經痛時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3、血管造影,CT及MRI等檢查:部分病人可發現顱底畸形血管.
4、腦電圖,眼底檢查、顱底攝片、胸透、心電圖: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5、感覺檢查:檢查三叉神經痛患者顏面部的皮膚感覺,主要由三叉神經感覺支分佈,三叉神經感覺根粗大,胞體集中在三叉神經半月節內.這是三叉神經痛的診斷辦法之一.
6、反射檢查:面部神經系統的機能非常復雜,但其基本活動方式是反射,而人體具有很多反射,如三叉神經痛可感覺核發出許多二級纖維,除到達丘腦者外,多在同側網狀結構內上升或下降,其終支和側支終於腦神經運動核,並組成許多反射弧.這也是三叉神經痛的診斷常用的方法之一.
7、運動檢查:主要檢查咀嚼肌群的運動情況.檢查三叉神經痛的時候,因咀嚼肌群均止於下頜骨,在三叉神經的運動支支配下,運動顳頜關節,參加咀嚼、言語運動,並在一定程度上參加表情的表達.因此,這也就成為瞭三叉神經痛的診斷依據之一.
三叉神經痛預防
一、預防二、護理三叉神經痛應該如何預防?又應該如何護理?收藏分享向您詳細介紹三叉神經痛應該如何預防,三叉神經痛應該如何護理,三叉神經痛常見的預防措施和護理辦法有哪些.
一、預防預防和日常保養1、飲食要有規律,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則要進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過酸過甜食物以及熱性食物等;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1、吃飯漱口,說話,刷牙,洗臉動作宜輕柔.以免誘發板機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
2、註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不宜激動,不宜疲勞熬夜、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3、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起居規律,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同時臥室不受風寒侵襲.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