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百科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凝血酶增加,進而微循環中形成廣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瞭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導致患者出現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和溶血性貧血等臨床表現,這種病理過程被稱為DIC.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病因

感染(30%):

流行性出血熱,出疹性病毒感染(天花,水痘,麻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斑疹傷寒,固紫色陰性桿菌感染(膽道感染,傷寒,暴發性細胞性痢疾,敗血癥等),固紫色陽性球菌感染(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暴發性紫癜,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華佛氏綜合征,惡性瘧疾.

腫瘤及血液病(30%):

前列腺癌,肺癌,消化道各種粘液腺癌(尤其是廣泛移轉的晚期腫瘤),各種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

心,肺,腎,肝等內臟疾患(20%):

肺源性心臟病,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心力衰竭,肝硬化,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溶血尿毒綜合征,出血壞死性小腸炎,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糖尿病酸中毒,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等結締組織病.

其他(10%):

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輸血及輸液反應,中暑,腎移值後排斥反應,毒蛇咬傷,巨大血管瘤,藥物反應及中毒等.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癥狀

1、出血:輕者可僅有少數皮膚出血點,重癥者可見廣泛的皮膚,粘膜瘀斑或血腫,典型的為皮膚大片瘀斑,內臟出血,創傷部位滲血不止.

2、血栓有關表現:

(1)皮膚血栓栓塞:最多見,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膚發紺,皮膚斑塊狀出血性壞死,幹性壞死等.

(2)腎血栓形成:少尿,無尿,氮質血癥等急性腎功能衰竭表現最常見.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難,紫紺,咯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腸道血栓形成:胃腸道出血,惡心,嘔吐與腹痛.

(5)腦血栓形成:煩燥,嗜睡,意識障礙,昏迷,驚厥,顱神經麻痹及肢體癱瘓.

3、休克:肢端發冷,青紫,少尿和血壓下降,以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DIC較為多見.

4、溶血:因微血管病變,紅細胞通過時遭受機械性損傷,變形破裂而發生溶血,臨床上可有黃疽,貧血,血紅蛋白.

5、原發病癥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檢查

DIC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因其嚴重程度變化而異,亞急性DIC檢查結果為血小板減少,PT正常或輕度延長,PTT縮短,纖維蛋白原水平正常或中度降低,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水平增高(由於病變的刺激增強纖維蛋白原合成,屬正常范圍低水平的纖維蛋白原,例如175ml/dl)對於病人來說並非正常,因而提出瞭由於肝臟疾病減少纖維蛋白原的生成或由於DIC而增加纖維蛋白原消耗的可能性.

急性重型DIC造成化驗結果明顯異常,包括血小板減少;在試管內血液凝血塊極小(有時甚至無可見的血塊);PT及PTT顯著延長,血漿所含纖維蛋白原不足,在凝血儀上記錄不到終點,試驗結果常以大於某數值,儀器自動轉換到下一個標本前的間期(例如>200秒)報告;血漿纖維蛋白原顯著降低;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檢查纖維蛋白單體)結果為陽性;血漿D-二聚體和血清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水平很高,特殊凝血因子檢查可見多種凝血因子的水平低下,因子Ⅴ和Ⅷ尤甚(由於在DIC期間被激活的蛋白質C使該兩因子喪失瞭活性).

大面積肝壞死,在實驗室檢查時可出現酷似急性DIC的異常結果,在DIC時因子Ⅷ的水平降低,然而在肝壞死時因子Ⅷ水平則會升高,因為因子Ⅷ是急性期的蛋白,而且不僅由肝細胞生成,亦可由脾與腎臟細胞產生.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預防

(一)防治原發病(Preventionandtreatmentofprimarydiseases)

預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例如控制感染,去除死胎或滯留胎盤等,某些輕度DIC,隻要及時去除病因,病情即可迅速恢復.

(二)改善微循環障礙(Improvmentofmicrocirculatorydiaturbance)

采用擴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痙攣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環.

(三)建立新的凝血與纖溶間的動態平衡(Establishnewbalancebetweencoagulationandfibrolysis)

在高凝期可應用抗凝藥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過程的發動與進行,預防新血栓的形成,出血傾向十分嚴重的病人,可輸血或補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質以及使用纖溶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