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常識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黃鱔吃什麼 黃鱔養殖的八大誤區

飼料投喂不當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動物,水質清新時能聽到清脆的聲音,以水下攝食為主。黃鱔攝食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變種類會拒食,影響正常生活生長。如確實需要改換餌料,應逐漸減少原餌料的比例,同時增加新換餌料的比例來調整。另外如果餌料投喂不足會造成黃鱔自相殘殺;餌料投喂過多,黃鱔易患腸胃炎。若在20分鐘內吃完餌料,則要增加投喂量。一般剛開始馴化時,投餌量是占黃鱔體重1%-1。5%,之後逐步增加,在正常情況下投3%-5%,9月份占到體重的10%左右。

忽視培植水草且魚巢單一 水草能凈化水質並為黃鱔提供優良的隱蔽場所,沒有水草的池塘養殖黃鱔很難成功。在生產中若單用水草作魚巢易使黃鱔聚群糾纏,造成局部密度過大,並且由於水溫變化較大,黃鱔棲息於水草中易患感冒病。可以采用廢棄輪胎和黑色塑料袋相結合為黃鱔提供魚巢,環境溫度穩定,利於黃鱔自由進出。

苗種用鹽水等消毒 很多養殖戶購進鱔苗後采用鹽水、高錳酸鉀、碘制劑等消毒,促使黃鱔粘液大量脫落,影響其成活率。黃鱔鱗、鰓、鰭退化,外層屏障是粘液和皮膚,粘液內含有大量的溶菌酶,對細菌性傳染病具有極強的抵抗力,以提高黃鱔成活率,促使黃鱔提前攝食

大小不能嚴格混養 同一池(網箱)中大小黃鱔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逐漸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會發生黃鱔相互殘食。但是無論饑餓與否,黃鱔個體差異隻有達到一定程度後才出現捕食小鱔現象。因此在篩選時隻需將較大的黃鱔撿出即可,沒有必要根據大小不一而分很多組養殖,這樣既費事而且由於來回操作影響黃鱔成活率。

廢棄的坑氹做鱔池 一般來說坑氹地勢低窪,進水容易,排水難,春夏易漬,冬季易淤。坑氹陰濕時間長,病菌多,發病率高,即使作為作坊式生產,也不提倡利用廢棄坑氹做養鱔池。

池水過深 黃鱔是唯一可以淹死的魚。因黃鱔體內無鰾,其鰓嚴重退化,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遊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因此黃鱔養殖池水不宜過深,當然也不能太淺,否則溫度變化太大。一般池養黃鱔水深宜在20~30厘米左右,而網箱養黃鱔水草應盡量充滿整個網箱,以便為黃鱔提供良好的棲息和呼吸條件。

光線較暗 晝伏夜出是黃鱔的另一棲息特性,這一特性有利於逃避敵害,也是機體自身保護的需要。如果長時間(超過10天以上)的無遮蔽光照,就會降低黃鱔體表的光中的紫外線成份,對黃鱔有傷害作用。所以很多養殖戶在池上搭遮陽物,但易造成光線太暗。試驗表明,弱光條件和靜水環境抑制黃鱔的自然繁殖,且水草生長不好,影響水質的凈化。因此,黃鱔養殖要保持一定的光照,水草要覆蓋水面2/3左右,而且在夏季要遮陽,散光最好。

苗種選擇不當 目前,我國黃鱔人工繁殖技術尚未達到大批量生產的水平,許多養殖戶到外地購買的所謂優質苗種,實為從市場上購買的野生鱔苗,且這些苗種因長時間、高密度貯存及反復轉運後其體表會排放粘液,粘液是一種蛋白質,長時間在水裡會發酵升溫,過熱會燒傷黃鱔的表皮,從而出現發燒病。另外粘液發酵會消耗水中大量氧氣,造成嚴重缺氧,一旦缺氧和發燒後,當時不會出現死亡,三天後便慢慢死亡,所以長途運輸的苗種質量不好且成活率低。因此養殖戶最好以當地的野生黃鱔為種苗,可解決不能長時間運輸鱔苗的矛盾,而且當地的水質和自然環境等條件更適合養殖。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王平  臨清  陳俊文  松山區  人人都  獨行菜  褚科  的美好生活  神威  關於做好  春天情書  那哈  橋福園  畫出彩虹  沈陽故宮  通東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