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穿心蓮
来源:74U閱讀網
刺蒺藜別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子,杜蒺藜,土蒺藜,白蒺藜,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黎,蒺黎蓇葖,
刺蒺藜簡介:刺蒺藜,中藥名。為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和大花蒺藜T.cistoides L.的果實。具有平肝潛陽,疏肝解鬱,祛風明目,祛風止癢,散結消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頭痛煩躁,失眠多夢等;肝氣鬱結之胸脅脹痛,乳汁不通,可單用本品研末服或配伍其他通乳藥物;風熱上攻,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積聚、瘰癧、乳巖等。
刺蒺藜功效作用
功能
平肝潛陽,疏肝解鬱,祛風明目,祛風止癢,散結消瘀。主治
1、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頭痛煩躁,失眠多夢等;肝氣鬱結之胸脅脹痛,乳汁不通,可單用本品研末服或配伍其他通乳藥物;風熱上攻,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白癜風;積聚、瘰癧、乳巖等。
2、西醫診為高血壓病、冠心病、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前庭系統疾病、眼科疾病、神經衰弱等屬於肝陽上亢,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癌、淋巴結腫大、肋間神經痛等屬於痰瘀互結或肝氣鬱滯,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麥粒腫、瞼緣炎等屬肝火上炎,蕁麻疹、風疹、濕疹、接觸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於血虛風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水 煎洗;或研末調敷。不良反應
1、國外報道,刺蒺藜植物中毒後,岀現乏力、思睡、頭暈、惡心、嘔吐、心悸、脈數,口唇、指甲、皮膚黏膜呈青紫色,嚴重者岀現肺水腫,呼吸衰竭,也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而產生窒息。國內報道,1例白癜風患者口服白蒺藜粉6克,引起猩紅熱樣藥疹。
2、中毒後,應迅速洗胃,導瀉;若過敏者,可與苯海拉明等抗過敏藥物對癥治療;若出現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時,可給氧,靜脈註射細胞色素C等。
3、預防刺蒺藜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掌握劑量,不可過量服用。
註意事項
辛散,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
果實含刺蒺藜甙即銀椴甙,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蕓香糖甙,槲皮素,維生素C,還含薯蕷皂甙元。種子含痕量哈爾滿,種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等。
藥理作用
1、降血壓作用:刺蒺藜水浸液、乙醇一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其生物堿部分對犬血壓無影響,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壓作用。
2、利尿作用:刺蒺藜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劑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於鉀鹽的存在。但有人認為除瞭鉀鹽以外,生物堿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臨床上對腹水及水腫病人有效。
3、其他作用:刺蒺藜生物堿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腸的運動,表現為乙酰膽堿拮抗作用。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實際上植物隻含硝酸鉀,吃人體內後,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鹽)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
相關論述
1、《本草匯言》:刺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癥之藥也。其性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別錄》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結癧瘍,肺癰肺痿,咳逆膿血等疾;蘇氏方主水結浮腫,氣臌喘滿,疸黃腳氣等疾;李氏方主血結成癥,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難乳巖等疾。總而論之,《別錄》所主者風,甄氏所主者氣,蘇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癥之意也。然四傢之說雖有不同,去滯生新,是其專成,故婦科方中以此催生墮胎,良有以焉。
2、《本草正》: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解毒,白者良。
3、《本經逢原》:白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風入少陰、厥陰經者為響導。目病為風木之邪,風盛則目病,風去則目明矣。《本經》專破惡血積聚,治喉痹乳難,以苦能泄,溫能宣,辛能潤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以其入腎益精氣也,此則專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癰腫,搜腎臟風氣,又須刺者為破敵之先鋒。
4、《植物名實圖考》:蒺藜,近時《臨證指南》一書,用以開鬱,凡脅上、乳間橫悶滯氣,痛脹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蓋其氣香,可以通鬱,而能橫行排蕩,非他藥直達不留者可比。
5、《本草便讀》: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瘀,故能治風痹目疾,乳癰積聚等癥。溫苦辛散之品,以祛逐為用,無補藥之功也。
刺蒺藜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刺蒺藜四兩(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三兩,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龍潭傢秘》)
2、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兩(帶刺炒),葳蕤三兩(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後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傢秘》)
3、治胸痹,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傢秘》)
4、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聖惠方》)
5、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兩(帶刺炒),小茴香三兩(炒),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方龍潭傢秘》)
6、治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臺》)
7、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黃,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佈上,如腫大小,勿開孔貼之。幹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8、治乳脹不行,或乳巖作塊腫痛:刺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拘時,白湯作糊調服。(《方龍潭傢秘》)
9、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上為末,米飲湯調服,食前。(《儒門事親》當歸散)
10、滅瘢:蒺藜子、山梔子仁各一合。上二味為散,醋漿和如泥,臨臥時以塗之,旦洗之。(《救急方》)
11、治牙齒出血不止,動搖: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綱目》)
12、治牙齒動搖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錢,淡漿水半碗,蘸水入鹽溫漱。(《禦藥院方》)
相關配伍
1、刺蒺藜配沙苑子:刺蒺藜辛苦,微溫,性升而散,長於平肝以治上;沙苑子甘溫,柔潤而降,善於補腎以治下。二藥合用,一升一降,平抑肝陽而補益肝腎。
2、刺蒺藜配制首烏:刺蒺藜清肝平肝,祛風明目,行血祛瘀;制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二藥合用,行補兼施,散風邪,滋肝腎。適用於頭痛頭暈,須發早白。
3、刺蒺藜配白僵蠶: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肝氣鬱結不疏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解痙。二藥合用,平肝祛風,鎮驚止痛。適用於肝風上擾之頭痛、頭暈諸證。
4、刺蒺藜配滁菊花:二藥均能平肝明目。然刺蒺藜偏於疏散肝鬱;滁菊花偏於清肝散熱。二藥合用,一柔一剛,一清一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適用於肝陽上擾或肝鬱化熱生風之頭痛。
5、刺蒺藜配川楝子:刺蒺藜苦泄辛散,疏肝解鬱;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氣止痛。二藥合用,疏肝和胃。適用於肝氣橫逆犯胃、脅痛。
6、刺蒺藜配合歡皮:刺蒺藜疏肝解鬱;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二藥相伍,適用於血虛肝鬱,胸脅刺痛,周身瘙癢。
鑒別用藥
1、刺蒺藜與炒蒺藜、鹽蒺藜:刺蒺藜生用平肝疏鳳,用於頭痛昡暈;炒蒺藜長於活血祛風,用於目赤腫痛等;鹽蒺藜既可平肝解鬱,又能補腎明目,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
2、刺蒺藜與沙苑子:刺蒺藜苦、辛,性微溫,入肝經,長於平肝疏肝,為祛風明目要藥以治上;沙苑子甘溫,主入肝、腎二經,長於補腎固精,為補腎明目要藥而治下。又刺蒺藜辛散苦泄為主,善破徴結、下乳、祛風止癢;沙苑子甘補性收,善止遺精溺,治白帶。
相關藥品
白癜風膠囊、明目蒺藜丸、白蝕丸。
相關方劑
治風癢方(《方龍潭傢秘》)、蒺藜散(《千金方》)、治乳巖方(《方龍潭傢秘》)
刺蒺藜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幾天,脫粒,再曬幹。炮制方法
1、蒺藜: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炒蒺藜:取凈蒺藜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去刺。
3、鹽蒺藜:取凈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每蒺藜100kg,用食鹽2kg。
刺蒺藜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炒蒺藜、鹽蒺藜密閉,置陰涼幹燥處。刺蒺藜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蒺藜:復果多由5分果瓣組成,放射狀排列呈五棱狀球形,直徑7-12mm。商品常裂為單一的分果瓣,斧狀三角形,長3-6mm,淡黃綠色,背面隆起,有縱棱及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和短刺各1對,成八字形分開,兩側面粗糙,有網紋,灰白色;果皮堅硬,木質,內含種子3-4粒。種子卵圓形,稍扁,有油性。氣微,味苦。
2、大花蒺藜:分果瓣背部隻有1對強大針刺;分果含種子4-6粒。以果粒均勻、飽滿堅實、色灰白者為佳。
飲片性狀
1、蒺藜:為放射狀五棱形,直徑6-10mm,表面綠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許多網紋及小刺。質堅硬,剖面可見白色而有油性的種仁。無臭,味苦、辛。
2、炒蒺藜:為不規則的三棱形顆粒,表面微黃色。
3、鹽蒺藜:形如蒺藜,表面淺黃色,味微咸。
刺蒺藜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和大花蒺藜。形態特征
1、蒺藜:一年生草本。莖通常由基部分枝,平臥地面,具棱條,長可達1m左右;全株被絹絲狀柔毛。托葉披針形,形小而尖,長約3mm;葉為偶數羽狀復葉,對生,一長一短;長葉長3-5cm;寬l.5-2cm,通常具6-8對小葉;短葉長1-2cm,具3-5對小葉;小葉對生,長圓形,長4-15mm,先端尖或鈍,表面無毛或僅沿中脈有絲狀毛,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絲狀毛。花淡黃色,小型,整齊,單生於短葉的葉腋;花梗長4-10mm,有時達20mm;萼5,卵狀披針形,漸尖,長約4mm,背面有毛,宿存;花瓣5,倒卵形,先端略呈截形,與萼片互生;雄蕊10,著生與花盤基部,基部有鱗片狀腺體。子房5心皮。果實為離果,五角形或球形,由5個呈星狀排列的果瓣組成,每個果瓣具長短棘刺各1對,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2、大花蒺藜:多年生草本。枝匍匐或上升,密被柔毛。葉對生,長2.5-4.5cm,有小葉4-7對;小葉近無柄或具短柄,紙質,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先端近圓形而急尖,基部偏斜;托葉對生,披針形或近鐮刀狀,長約6mm。花大,單生葉腋,直徑約3cm,花梗約與葉等長;萼片披針形,長約8mm,外面被長柔毛;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20mm;子房被淡黃色硬毛,花柱粗壯,長約2mm,柱頭裂片小。分果片長8-12mm,有小瘤體和銳刺2-4條。花期5月。
分佈區域
1、蒺藜:分佈於全國各地。
2、大花蒺藜:分佈於海南、雲南。
道地產區
主產於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生長環境
1、蒺藜:生於荒丘、田邊及田間。
2、大花蒺藜:生於海濱砂灘或荒地上。
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幹旱,怕澇。以陽光充足、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適宜栽培,多雨地區及粘土、窪地均不宜栽種。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因果殼堅硬,在播種前要碾磨果實,使果瓣分離,再磨去果刺,進行播種。作高畦,按行株距50cm×40cm開穴,穴深10cm,每穴播種子5-6顆,覆土,稍加鎮壓。田間管理幼苗高6-8cm時間苗,除去密苗和弱苗,遇缺株補苗,並及時松土除草。5月開花前施氮肥1次,以人糞尿為主,增施過磷酸鈣。要經常清理墑溝,以免田間積水。若久旱需及時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