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藤
来源:74U閱讀網
皂角刺別名:皂莢刺,皂刺,天丁,
皂角刺簡介:皂角刺,中藥名。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幹燥棘刺。分佈於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消腫托毒,排膿,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皂角刺功效作用
功能
消腫托毒,排膿,殺蟲。主治
1、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2、西醫診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源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急性咽喉炎、喉梗阻等屬於痰濁痹阻者,腦岀血、腦梗死、癲癇等屬於痰濕阻竅者。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適量,醋蒸取汁塗患處。不良反應
皂莢所含的皂莢苷有毒,對胃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導致胃黏膜被破壞而吸收中毒,故用量過大、誤食種子或豆莢,及註射用藥均可致毒性反應。初起覺得咽幹、上腹飽脹及灼熱感,繼之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腹瀉,大便多呈水樣,帶泡沫,並有溶血現象,出現面色蒼白、黃疸、腰痛、血紅蛋白尿及缺氧癥狀等。同時岀現頭痛、頭暈、全身衰弱無力及四肢酸麻等,嚴重者因脫水、休克、呼吸麻痹、腎衰而致死亡。中毒早期應立即催吐、洗胃,並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護胃黏膜,必要時可導瀉;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並促進毒素排泄;有溶血征象者,應用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嚴重者須輸血、給氧,酌用可的松類激素,如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並作對癥處理。中藥可用生薑9克、香薷9克、赤芍9克、烏藥9克、藿香6克、羌活6克、大腹皮12克,水煎服;或以黃柏9克、甘草6克,水煎服。相關論述
1、《醫學入門》:“皂刺,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也。”
2、《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3、《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
皂角刺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乳癰:皂角刺(半燒帶生)半兩、真蚌粉三錢。上藥研細。每服一錢,酒調下。(《仁齋直指方》)
2、產後乳汁不泄,結毒: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份為末,溫酒服二錢。(《袖珍方》)
3、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陰幹為末。每服三錢,酒調,嚼葵花子三五個,煎藥送下。(《儒門事親》)
4、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本草綱目》引《熊氏婦人良方補遺》)
5、小兒重舌:皂角刺燒灰,入冰片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效。(《普濟方》)
皂角刺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幹燥,或趁鮮切片,幹燥。
皂角刺保存方法
置幹燥處。
皂角刺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長圓錐形,長3-15cm或更長,直徑0.3-1cm;分枝刺長1-6cm,刺端銳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0.1-0.3cm,常帶有尖細的刺端;木部黃白色,髓部疏松,淡紅棕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皂角刺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皂莢。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壯,圓柱形,常分枝,多呈圓錐狀,長達16厘米。葉為一回羽狀復葉,長10-18(26)厘米;小葉(2)3-9對,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8.5(12.5)厘米,寬1-4(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頂端圓鈍,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楔形,有時稍歪斜,邊緣具細鋸齒,上面被短柔毛,下面中脈上稍被柔毛;網脈明顯,在兩面凸起;小葉柄長1-2(5)毫米,被短柔毛。花雜性,黃白色,組成總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長5-14厘米,被短柔毛;雄花:直徑9-10毫米;花梗長2-8(10)毫米;花托長2.5-3毫米,深棕色,外面被柔毛;萼片4,三角狀披針形,長3毫米,兩面被柔毛;花瓣4,長圓形,長4-5毫米,被微柔毛;雄蕊8(6);退化雌蕊長2.5毫米;兩性花:直徑10-12毫米;花梗長2-5毫米;萼、花瓣與雄花的相似,惟萼片長4-5毫米,花瓣長5-6毫米;雄蕊8;子房縫線上及基部被毛(偶有少數湖北標本子房全體被毛),柱頭淺2裂;胚珠多數。莢果帶狀,長12-37厘米,寬2-4厘米,勁直或扭曲,果肉稍厚,兩面臌起,或有的莢果短小,多少呈柱形,長5-13厘米,寬1-1.5厘米,彎曲作新月形,通常稱豬牙皂,內無種子;果頸長1-3.5厘米;果瓣革質,褐棕色或紅褐色,常被白色粉霜;種子多顆,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1-13毫米,寬8-9毫米,棕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5-12月。分佈區域
產於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海拔自平地至2500米。常栽培於庭院或宅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