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
来源:74U閱讀網
鐮葉瘤足蕨別名:高山瘤足蕨,小貫眾,鬥雞草,
鐮葉瘤足蕨簡介:鐮葉瘤足蕨,中藥名。為瘤足蕨科植物鐮葉瘤足蕨PlagiogyriadistinctissimaChing的全草或根莖。分佈於西南及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發表,透疹,止癢之功效。常用於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膚瘙癢,血崩,扭傷。
鐮葉瘤足蕨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發表,透疹,止癢。主治
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膚瘙癢,血崩,扭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燒灰研末調敷。相關論述
1、《臺灣藥用植物志》:“治婦人血崩,可防止血塊流出。”
2、《中國藥用孢子植物》:“全草清寒發表,治感冒等。”
鐮葉瘤足蕨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白禿:將(鐮葉瘤足蕨)根莖燒灰後,取末油調敷。(《臺灣藥用植物志》)鐮葉瘤足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幹或鮮用。鐮葉瘤足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上30-40cm,基部具根狀莖及葉柄殘痕。不育葉柄三棱形或近圓形,長15-18cm,禾稈色,葉片皺縮,破碎,平展後呈狹三角形,長20-25cm,一回羽狀深裂,羽片互生,15-20對,鐮狀披針形,長4.5-5.5cm,基部不對稱,具羽狀脈,綠色。能育葉長18-22cm,一回羽狀,羽片條形,寬2-3mm,側脈常二叉狀,孢子囊生於小脈頂部,佈滿羽片背面。氣無,味辛。以帶根狀莖多葉、色綠者為佳。鐮葉瘤足蕨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瘤足蕨科植物鐮葉瘤足蕨。形態特征
根狀莖短小,直立。不育葉的柄長15-22厘米,細瘦,粗1-1.5毫米或稍粗,橫切面近四方形,禾稈色或褐棕色;葉片長17-25厘米,基部寬7-11厘米,長圓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向頂部變狹,先端短尾頭,羽狀;羽片12-19對,互生,幾平展,相距1.2-1.5厘米,長4-6厘米,寬9-13毫米,鐮形,漸尖頭,向上彎弓,各羽片基部之間有一向上彎的圓缺刻,基部不對稱,下側圓形,分離或向葉片上部多少與葉軸合生,上側自基部一對羽片起,沿葉軸以狹翅上延,基部一對羽片同上方一對等長或略長,平展或經常略斜向下,對生或近對生,披針形或近鐮刀形。基部心臟形;葉片頂部為短尾頭,其下各對羽片基部匯合;葉邊下部全緣,向頂部有鋸齒。葉脈斜展,從基部二叉分枝,達於葉邊,先端微向前彎,兩面相當明顯。葉為草質,幹後綠色或黃綠色,光滑。能育葉比不育葉高,柄長20-30厘米,深褐色,細瘦,直立;葉片長14-17厘米,寬4-6厘米,尾頭;羽片15-18對,彼此遠分開,長5-7厘米,寬2-3毫米,線形,無柄,尖頭。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800m的常綠闊葉林或針葉林下及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