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佝僂病
来源:74U閱讀網
眼部毛細血管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百科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又名嬰兒型血管瘤,嚴重時病變累及整個上瞼,造成上瞼彌漫性腫脹,可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發生弱視、斜視.如果眼瞼腫瘤較小、發展較慢或靜止、不影響視力或外觀,可不予任何幹擾,靜待其自行消退.
眼部毛細血管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病因
眼部毛細血管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眼部毛細血管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癥狀
眼部毛細血管瘤最多發生於出生後的3個月以內,隨後的3個月增長較快,尤其是原發於眼瞼皮膚者,1,2個月內可波及全眼瞼及面頰部,多數患兒於1歲之後病變靜止,且有自發消退傾向,Margileth等觀察大批量兒童皮膚血管瘤,30%的病變3歲時自行消退,60%4歲時消失,76%7歲時消退,Basta觀察發生於眶內的毛細血管瘤自發消退較少見.
本病的癥狀和體征與發生部位和范圍有關,可分為表層,深層和綜合3種類型.
表層毛細血管瘤僅限於真皮內,多發生於出生1個月內,隨後的1個月發展甚快,可單發於眼瞼皮膚,也可多發見於身體其他部位,腫瘤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稍隆起,呈鮮艷的深紅色,表面有許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樣,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狀血管瘤,病變較小者僅呈點狀,大者可波及全眼瞼及顏面部,以手指壓迫可褪色,手指離去後又恢復紅色,輕度擦傷和搔抓可引起出血,病變自行消退過程中首先血管瘤變薄,中央部出現正常皮膚或放射狀褪色斑,自發消退後不影響外觀.
深層毛細血管瘤常侵犯眼瞼深層及眶隔之後部,也有少數病例病變限於眶內周圍及中央間隙,多發生於上瞼內側,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膚或結膜透見紫藍色腫物,哭鬧時腫物增大,腫瘤侵犯全眼瞼,肥厚腫大的上瞼下垂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弱視和斜視,捫診腫瘤表面光滑,橡皮樣硬度或呈軟性,邊界不清楚,供血豐富者尚見腫瘤細小搏動,腫瘤發生於眶前1/3段,眼球可向下移位,位於球後者引起眼球突出,瘤細胞侵犯眼外肌可影響眼球運動.
眼部毛細血管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對於眶深層病變,尤其懷疑橫紋肌肉瘤時應進行穿吸或穿切活檢,穿吸可見成熟的血管內皮細胞,穿切獲得組織塊做病理組織學檢查,毛細血管瘤由毛細血管和腔壁的內皮細胞增殖而成,肉眼觀察缺乏囊膜,實質呈灰白色顆粒狀,易碎,鏡下所見因發展時期不同而有區別,不成熟的腫瘤可見血管內皮細胞集聚成巢,成片,少許間質,雖然病變與體循環相接通,但血管間隙血液甚少,此種腫瘤稱良性血管內皮瘤,在分化較好的病變中,成堆的內皮細胞減少,而毛細血管增多,長期存在的腫瘤毛細血管擴張,有的區域呈海綿狀,常稱之謂混合性血管瘤,在電鏡下,可見實體細胞帶,混合帶和開放的血管腔帶,每一血管單位包括內皮細胞,網狀纖維鞘和外皮細胞,間質內有吞噬細胞和變性細胞區,與臨床的腫瘤自發消退相對應.
線檢查及動脈造影嬰幼兒處於骨骼迅速發育時期,眶內毛細血管瘤雖增長較快,也可引起患側眶容積擴大,選擇性動脈造影可見頸外動脈,頸內動脈或兩者供血,較大的供血動脈顯影,病變區呈高密度影.
超聲探查超聲圖像與組織學改變相對應,毛細血管瘤為一種浸潤性病變,間質少,B型超聲顯示病變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楚;間隔和管壁可作為回聲界面,一般表現為多少不等,強弱不一的內回聲,並具有可壓縮性,超聲還顯示腫瘤侵犯范圍和深度,多普勒超聲顯示彌漫的彩色血流及快速流動的動脈頻譜圖.
掃描皮下毛細血管瘤顯示眼瞼腫大和密度增高,位於眼球和骨壁之間的病變,輪廓較清,形狀不規則,但與眼球的分界不清,靜脈註射陽性對比劑後,中度或高度增強,較大病變常跨越幾個間隔,如眶隔前,眼眶周圍及中央間隙,表現為浸潤性病變.
病變顯示為中信號,T2WI為高信號,中高信號區內偶有無信號條紋,有時表現為信號混雜或斑駁狀.
眼部毛細血管瘤預防
孕期應做到定期檢查,若發現孩子存在明顯的血管瘤傾向或異常,特別是巨大的多發性血管瘤,明確後應及時行人工流產,以避免疾病患兒出生.
孕婦盡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遠離煙霧、酒精、藥物、輻射、農藥、噪音、揮發性有害氣體、有毒有害重金屬等,以免導致基因突變.
合理膳食習慣:保持清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產品.如青菜、蘿卜、海帶、紫菜等.宜少食多餐.禁食肥肉及動物內臟,不可吃刺激性強的蔥、椒、咖啡等.少吃精制糖、蜂蜜、水果糖、糕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