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治療

一、西醫

1、治療

由於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迄今為止MDS還沒有統一的特異治療方案.但對於MDS治療原則的認識已逐漸趨於一致.

雖然MDS就其實質來說是一組惡性克隆性疾患,轉變為白血病的危險性很高,但患者的自然臨床過程和轉歸差異極大,真正轉變為AML的患者不超過總體的30%.多數患者終其一生並未發生白血病轉化,而是一直處於頑固性血細胞減少狀態.這些患者生活和生命所受到的實際威脅是血細胞減少所引致的生活質量劣化和並發癥,如感染、出血、貧血性心臟改變等.加之,根據現行診斷標準和檢測手段所診斷的早期低危MDS,並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其惡性性質.因此,MDS的治療必須個體化地分別決策.對於有明確白血病基本表征的患者,如RAEB-Ⅱ、RAEBT,可考慮采用與AML基本相同的治療選擇,目標是殺滅惡性克隆,恢復正常造血功能.對於大多數病程平穩、主要表現頑固性血細胞減少,而基本上沒有惡性表征的患者,如RA、RARS以及某些RAEB-Ⅰ,則治療目標應是提高血細胞數量和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對這類患者不宜過早地使用風險很大的強烈化療手段.

經驗證明,IPSS危度評估、患者年齡以及包括染色體核型在內的血細胞生物學特性檢測,對於MDS治療決策有重要指導意義.

現將已經用於MDS的各種治療手段分述如下.

1.支持治療

貧血嚴重者定期輸用濃集紅細胞以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血小板20×109~30×109/L且出血傾向明顯者可輸用濃集血小板.合並感染者有指征地使用抗感染治療,必要時輔用靜脈丙種球蛋白輸註.因反復輸血而有鐵負荷過多表征者可予驅鐵治療,等等.對於低危MDS支持治療應作為基本治療手段.

2.促進血細胞生成和分化成熟,減少無效造血,屬於這一類的藥物主要適用於低危MDS患者,但療效均不夠滿意.

(1)雄激素類:司坦唑(康力龍)2mg,3次/d;達那唑200mg,3次/d;十一酸睪酮(安雄)80mg,3次/d,接受治療的患者中約30%左右可有血紅蛋白不同程度的升高.

(2)細胞因子:已經較多用於治療MDS的有以下幾個重組造血因子.但各報道中治療例數均較少,而且使用劑量、療程以及療效等相差很大,還不能得出比較成熟的結論.

①紅細胞生成素(EPO):使用的劑量50~300U/(kg·d),多數作者認為需200U/(kg·d).每周給藥2~7次不等,連用6~12周,直至半年.20%左右的患者可脫離或減少輸血,或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所升高.白細胞和血小板數基本上無改變.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骨髓細胞體外培養有紅系集落生長而且EPO能刺激集落增多者,血漿中內源性EPO200U/L者,療效較好.

②非格司亭(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劑量有大劑量(50~500μg/m2)和小劑量(0.1~10μg/m2)兩種方案,每天1~2次,連用4~8周或更長.80%~90%的病例白細胞數和中性粒細胞絕對數升高.少數患者還有紅細胞和(或)血小板升高.停藥後白細胞常在1月之內回落至治療前水平.持續用藥可維持療效.副作用有惡心、厭食、骨痛、高尿酸血癥等.非格司亭治療有效病例原有的染色體核型異常維持不變,造血仍為單克隆性.一項國際多單位合作的臨床實驗,研究高危MDS患者(RAEB/RAEBT)長期使用非格司亭的影響,結論認為與對照相比轉白率和存活時間均無明顯差別.

③莫拉司亭(粒單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劑量從5~10μg/(m2·d)到750μg/(m2·d),連用7~14天.50%~80%的患者有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而且呈劑量依賴性.少數病例可有輸血需求減少或血小板升高.但骨髓中原始細胞10%~15%者用藥後原始細胞常進一步增多.毒副作用有發熱、流感樣癥狀、白細胞過度增高、骨痛、嗜睡等.

④白細胞介素-3(IL-3):使用劑量30~100μg/(m2·d),連用4~28天或更長.30%~60%的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10%~30%的患者血小板升高,未見到對貧血的療效.毒副作用有發熱、骨痛、頭痛等.

(3)誘導分化劑:

①維甲類藥物:A.13-順式-維A酸(13-CRA)治療MDS的報道較多.劑量20~120mg/(m2·d),或2~4mg/(kg·d),連用6~8周直至數月.10%~30%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療效.但隨機對照研究表明療效並不明顯優於支持治療組或安慰劑組,甚至有跡象顯示轉白率增加.B.維A酸(全反式維A酸)治療MDS的報道較少.上海瑞金醫院治療50例,使用的劑量為30~90mg/d,療程1~9個月.療效43%,其中16%療效顯著.但Aul等用同樣劑量治療15例MDS,未取得明顯效果.總的說來,維甲類藥物治療MDS的效果並不理想,而且黏膜幹燥、皮膚皸裂、骨關節痛、肝臟損害等毒副作用普遍.隻可對少數患者選擇試用.

②維生素D類:已試用於治療MDS的有1-羥維生素D3(1-OHD3)和1,25-二羥維生素D3[1,25-(OH)2D3],基本上無效.

(4)其他:近幾年來有作者試用阿紮胞苷(氮雜胞苷)、地西他濱(5-氮-2-脫氧胞苷)、氨磷汀(amifostine)、己酮可可堿pentoxifilline)等治療MDS,且報道有一定療效.均屬於探索試用階段,尚有待更多臨床驗證.

3.免疫抑制治療由於有證據表明某些MDS患者有免疫功能異常,近幾年有作者試用免疫抑制劑治療MDS並取得一定療效:

(1)皮質類固醇:Motoji等試用大劑量甲潑尼龍(1000mg/d×3天)治療5例RA和6例RAEB,有2例RA獲明顯療效,而RAEB均無效.

(2)環孢素(環孢素A):Jonasova試用環孢素治療16例RA和1例RAEB,療程5~31個月.所有12例原依賴輸血者均脫離輸血,且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明顯升高.一般療程3個月左右即開始顯效.

(3)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Molldrem等用ATG[40mg/(kg·d)×4天]治療25例依賴輸血的RA和RAEB患者,11例治療後脫離輸血,8例有明顯血液學進步.中位持效時間10(3~38)月;隨診至治療後38個月.84%的患者尚存活.

(4)沙利度胺(反應停):Raza等用沙利度胺治療83例MDS患者.開始劑量100mg/d,漸增量至400mg/d.26例於12周內因不能耐受而停藥,57例堅持用藥者中21例有效,中位顯效時間為10周.

有作者分析與免疫抑制治療療效相關的因素有年齡輕、依賴輸血的時間較短和HLA-DRB1().

4.小劑量單藥化療主要用於老年高危MDS患者,以小劑量阿糖胞苷使用最多,經驗也較成熟.劑量為10~20mg/(m2·d),分2次皮下註射或持續靜滴,療程7~21天,一般為20天.有效率40%左右,但明顯有效和完全緩解者僅為20%,持續時間較短,多數不超過半年.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治療相關死亡率10%~25%.然而,目前尚無肯定證據表明此項治療能比單純支持治療延長生存期或降低轉白率.初期報道曾認為此項治療是通過在體內誘導病變細胞分化而取得療效.但後來更多的觀察表明療效機制還是通過阿糖胞苷的細胞毒作用.

除阿糖胞苷以外,有的作者還曾試用其他小劑量單藥化療治療MDS.如阿柔比星(阿克拉黴素)[3~14mg/(m2·d),持續2h靜脈滴註,7~10天為一療程],鬼臼乙叉甙(VPl6,50mg/d,持續2h靜脈滴註,每周給藥2~7天,至少4周),三尖杉堿(三尖杉酯堿)0.5~1.0mg/d,靜脈滴註,每天或隔天1次,10~15次為一療程),伊達比星(4-去甲氧柔紅黴素)[25~50mg/(m2·d),14~21天為一療程],美法侖(2mg/d,連服2~4個月)等等.這些治療方法,均報道取得一定療效.因這類報道以及治療例數尚少,還無法作出確切評價.

5.強烈聯合化療MDS強烈聯合化療的指征,應綜合患者的年齡、體能狀況(performancestatus,PS)和IPSS危度加以確定.現今多數作者傾向於年齡≤60~65歲,確診後時間不長,PS良好,IPSS中危-Ⅱ和高危的MDS患者可選擇強烈聯合化療.由於MDS與AML的相關性,一般采用治療AML的化療方案.有作者配對分析58對分別接受聯合化療或支持治療的高危MDS患者,結果中位存活時間為18月∶8月,5年活存率為18%∶7%.可見聯合化療對高危MDS有肯定的近期和遠期療效.但總的看來,與AML相比,MDS聯合化療的CR率較低、CR持續時間較短、復發率較高;而且由於MDS患者的正常造血儲備能力很差,對強烈化療的承受能力很低,容易發生化療後骨髓造血功能嚴重而持久的抑制,導致治療相關死亡.

關於MDS強烈化療療效的報道彼此間差異很大,CR率低至15%,高至65%,個別報道CR率甚至高達80%.這可能主要與病例選擇差異有關.治療相關死亡率15%~35%,中位活存率時間為10~18個月.年齡50歲,染色體核型正常,RAEBT亞型,骨髓中原始細胞短期內迅速增多,Auer小體(陽性)等,療效較好.但也有作者認為MDS聯合化療的療效並不比AML差,如Bemstein等回顧性分析1984~1992年間接受聯合化療的915例AML,發現其中38例按FAB標準應診斷為MDS.對比這38例與其餘877例AML的療效與轉歸:完全緩解率為83%∶77%,治療相關死亡率為8%∶12%,中位完全緩解持續時間為11.9月∶15.4月,中位存活時間為14月∶16.5月.兩者之間均無明顯差異.

近幾年來試用VP16/弗達拉濱(fludarabine)/阿糖胞苷或VPl6/拓撲替康(拓撲肽肯)/阿糖胞苷三藥聯合方案治療高危MDS取得瞭較高的CR率(60%),值得進一步試用,加以驗證.

6.造血幹細胞移植

(1)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Allo-HSCT是目前惟一可能治愈MDS的手段.和強烈化療的情況相似,各作者的報道結果之間差異很大,也是主要與病例選擇有關.以下幾個大系列報道可以反映近年來這項治療結果的概況.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IBMTR)1989~1994年共登記接受HLA相合供者Allo-BMT的MDS患者449例.移植後4年無病生存(DES)∶RA/RARS49%,RAEB31%,CMML28%,RAEBT25%;移植相關死亡率(TRM)48%.美國西雅圖BMT中心1981~1996年實施MDS患者Allo-BMT251例.6年DFS40%,其中年齡20歲者DFS60%,而50歲者DFS僅20%.復發率(Rip)18%,非復發死亡率42%.歐洲BMT(EBMT)組1997年實施MDS患者Allo-BMT1378例.3年DFS36%,RIp36%.其中885例是接受HLA相合同胞骨髓;RA/RARSDFS55%,Rip13%,而高危MDS分別為28%和43%.影響MDS患者Allo-BMT結果的因素有患者年齡、確診至BMT時間、BMT前骨髓中原始細胞百分比、BMT前有無提示不良預後的染色體核型異常、FAB亞型、IPSS危度、親緣或非親緣供者等等.

當前對於MDS患者Allo-HSCT的傾向性意見:年齡50歲,有HLA相合供者的IPSS高危和中危-Ⅰ、Ⅱ患者,應爭取盡早施行Allo-HSCT;而有同樣條件的IPSS低危患者,由於其相對良性的自然病程,則應慎重權衡利弊,嚴格掌握治療指征.

(2)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uto-HSCT):已經證明MDS患者經強烈化療獲得完全緩解(CR)後,其外周血中可以收獲到多克隆性可能是正常的幹祖細胞.這一發現為MDS患者施行Auto-HSCT提供瞭理論依據.但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報道尚少.DeWitte等1997年報道EBMT組79例高危MDS和MDS後AML(SAML)患者CR後Auto-HSCT治療結果:其中19例MDS的2年總活存率46%,RIp58%,TRM5%.同一作者近日報道,35例MDS和SAML患者第一次CR後施行Auto-HSCT,17例取自骨髓,13例取自外周血,5例取自兩者.結果3例TRM,19例復發,13例持續CR活存.可見,與Allo-HSCT相比,Auto-HSCT的TRM很低,但RIp明顯增高.目前對於MDS患者Auto-HSCT的意見是:無合適供者或不適於做Allo-HSCT的高危MDS患者,Auto-HSCT可以選擇作為強烈化療緩解後的強化治療手段.

治療相關MDS(therapy-relatedMDS,t-MDS)也稱為繼發性MDS(secondaryMDS,sMDS)是細胞毒藥物(特別是烷化劑)治療和(或)放射治療後的遠期繼發病之一,主要發生於經過成功的化學治療和(或)放射治療後獲得長期生存的惡性疾患患者,少數接受過這類治療的非惡性疾患(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患者也偶有發生.t-MDS發生後多數將繼續演變為t-AML.少數有上述治療史的患者可不經過明顯的t-MDS階段而直接發生t-AML.由於t-MDS在發生發展上的緊密關系,一些作者常將這兩者合並報道.

關於t-MDS/t-AML的發病情況,可從鵜池直邦對文獻中417例的綜合分析看出概貌.417例中男性180例,女性237例.平均年齡59(1~86)歲.原本疾患中血液病占48%,實體瘤占48%,良性疾患占1%.血液病中以霍奇金病(HD)最多(43%),其後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多發性骨髓瘤(MM,15%)、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11%)、其他血液病(5%).實體瘤中的乳癌(24%)和卵巢癌(23%)最多,其後為肺癌(10%)、胃和大腸癌(10%).其他腫瘤(33%).曾接受的治療中單獨化療占31.0%.單獨放療占17.7%,聯合放化療占33.1%.從第一次化療和(或)放射開始到t-MDS/t-AML診斷的平均潛伏期57(7~331)月.417例中115例為t-MDS,診斷時各亞型的比率為RA30%,RAPS14%,RAEB27%,RAEBT16%,CMML13%.

t-MDS/t-AML發病的危險因素有:①治療時年齡.HD患者治療後7年t-MDS/t-AML的發生率,治療時年齡40歲組為20.7%,40歲組為6.6%.②治療方法.HD治療後7~10年t-MDS/t-AML發生率,聯合放化療組6.2%,單獨化療組MDS/t-AML發生率,6療程組6.4%,7~12療程組11.3%,12療程組37.5%.2.5%,單獨放療組0.③治療強度.HD患者接受MOPP方案化療,化療後10年t-④原本疾患種類.治療後10年t-MDS/t-AML發生率,HD5.4%,NHL6%~8%,PV9%,而MM可高達20%~25%.實體瘤的情況,乳癌和睪丸癌均2%,卵巢癌10%,而肺癌可高達25%.

t-MDS血液學表現不同於原發性MDS之處有:①約25%的患者可有血液和(或)骨髓塗片中嗜堿粒細胞增多.②診斷時約25%的患者骨髓組織切片顯示有核細胞增生低下.③25%~50%的患者骨髓網狀纖維增多.④血細胞發育異常的形態改變十分顯著.t-MDS的造血細胞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極高,可達80%~98%.多數為復雜核型異常,少數可為單一核型異常.單一核型異常主要呈-5,5q-、-7和7q-,有時為12p-或t(1;7).復雜核型異常也往往累及5號和7號染色體.此外,累及較多的有3號和17號染色體.總的看來,-5/5q-和-7/7q-的單一或復雜核型異常占t-MDS/t-AML核型異常的70%~95%.

第3次MIC協作研究組(1987)在討論t-MDS時認為,與原發性MDS不同,t-MDS不易按照:FAB形態學分型標準作出確切分型和預後估計.這是由於t-MDS在初起階段骨髓中原始細胞百分比一般很低(5%),而發育異常的形態改變同時累及三系造血細胞的情況卻很常見,因而看不出以哪一系受累為主.這類病例按照FAB診斷標準相當於RA/RARS亞型,但實際上與原發性MDS的RA/RARS不同.前者骨髓三系細胞發育異常的嚴重程度更為突出.這類貌似低危MDS的t-MDS病例往往經歷一個類似於高危,MDS的迅速演進的臨床過程.

t-MDS的預後較原發性MDS為差.一旦發生後往往進行性地向AML演變.轉白率高達60%~80%.很多患者在不足AML診斷標準(骨髓中原始細胞≥30%)之前即死於感染和出血.t-MDS無論是在轉白前或轉白後,對現有的各種治療反應差.中位生存時間3~9(0.5~43)月.

兒童MDS,兒童MDS較成人少見.Hasle等報道丹麥Fyn和Jutland地區1980~1990年,年齡15歲的兒童中,MDS年發病率為3.4/100萬.嬰幼兒的年發病率顯著高於年長兒童,在上述報道中0~2歲嬰幼兒的MDS年發病率為11.3/100萬,而3~14歲兒童為2.2/100萬.嬰幼兒中的MDS主要是CMML亞型,兒童MDS最小發病年齡為生後1天.男性患兒多見於女性患兒.我國尚無兒童MDS發病情況的統計資料.

兒童MDS,尤其是嬰幼兒MDS,與成人有很大不同.首先在FAB亞型方面以CMML最多,幾乎占50%左右,其次為RAEB和RAEBT,RA約占10%,而RARS罕見.其次兒童MDS可合並其他先天性異常,如Down綜合征、Fanconi貧血、Ⅰ型神經纖維瘤病、精神發育不全、指發育不全等.再者,個別患兒可自發緩解.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兒童MDS,尤其是在年長患兒,其血液學特征與成人MDS基本相同.但一部分CMML患兒以及少數其他亞型患兒則實際上是幼年型慢性粒單細胞白血病(juvenile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JMML)或-7綜合征.因此有的作者認為FABMDS分型建議不完全適用於兒童,建議兒童MDS應在FAB的5個亞型之外增加JMML和嬰幼兒型-7綜合征(infantilemonosome7syndrome,IMo7S)2個亞型.但近年來的研究已傾向於IMo7S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JMML的一個變型.

JMML多發生於嬰兒和4歲以下幼兒,脾臟腫大,也可有肝臟和淋巴結腫大.50%以上的患兒有皮膚損害.血象顯示貧血,白細胞增高(一般100×109/L),單核細胞增多,可有不成熟粒細胞和有核紅細胞.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增高,粒系百分比增高,紅系百分比和巨核細胞減少,單核細胞增多.紅細胞HbF水平增高(常10%).30%~40%患兒有染色體核型異常,主要為-7,Ph染色體陰性.外周血N-ALP活性可減低、正常甚或增高.外周血CFU-GM可自發生長,而且對外源性GM~CSF高度敏感,這兩者對確診JMML有重要價值.JMML臨床過程呈進襲性發展.診斷後中位存活時間10月,大多數患兒在2年內死亡.

還有作者提出FAB協作組以骨髓中原始細胞是否超過30%作為AML與MDS的分界線,也不完全適用於兒童.Chan等(1997)分析49例骨髓中原始細胞30%的患兒,認為其中有8例是低原始細胞AML(AMLwithalowblastcount,AML-LBC)而不是MDS.AML-LBC不同於MDS之處有:①有原發性AML特有的染色體異常,如t(8;21),t(15;17),Inv(16),t(9;11),t(1l;17)等.②可發生原始粒細胞瘤.③無血細胞發育異常的形態改變或改變輕微.④對AML治療方案反應良好(CR率88%,而同期MDS的CR率僅30%),活存期長(4年活存率50%,而MDS僅23%).

此外,兒童中還可見到一種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前期(Pre-ALL).有這種前期的ALL約占兒童ALL的2%.其特點是患兒年齡一般6歲,女性多於男性,以短暫性骨髓有核細胞增生低下起病.外周血象顯示全血細胞減少,但血小板減少常相對較輕,血片中無不成熟細胞.骨髓塗片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相似,偶可見到個別原始細胞.骨髓組織切片中造血細胞減少,有時可正常,巨核細胞相對多見,網狀纖維增多.這種狀態持續6~30天,不經任何治療或僅接受支持和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血象和骨髓完全恢復正常.再經過3周~9個月後,突然轉變為ALL,常是CALLA()的前B細胞ALL.對ALL治療方案反應良好,CR率與原發性ALL基本相同.因此在診斷兒童再生障礙性貧血時,應想到Pri-ALL的可能性.

英國MDS指南制定小組提出MDS患者有癥狀貧血及幹細胞移植的治療選擇,可供臨床實踐中參考.

7.療效標準

2、預後

MDS的病程大致有以下三種主要演變模式:

第一種模式,患者病情穩定,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增多或輕微增多,但不超過5%.隨診中從未發生白血病轉變,僅靠一般支持治療可存活數年甚至十多年.

第二種模式,患者初期病情穩定,與第一種相似,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增多或輕度增多,但一般10%.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骨髓中原始細胞突然迅速增多,轉變為AML.

第三種模式,患者骨髓中原始細胞緩漸地進行性增多,臨床病情隨之進展,直至轉變為AML.

MDS患者骨髓細胞生物學特性的異常改變常提示發生白血病轉變的可能性,如出現新的染色體異常或癌基因異常、細胞周期延長、體外培養呈現白血病樣生長模式等.

MDS發生白血病轉變時幾乎全是轉變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M1、M2、M4、M6亞型為多.也有報道說個別病例轉變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或髓淋混合型白血病.

Sanz等綜合文獻中1914例MDS的生存時間和轉白情況,可以從總體上反映MDS的轉歸:各亞型中以RARS預後最好,其後依次是RA、CMML、RAEB.而RAEBT的預後最差.由此證明,MDS各亞型本身就能反映預後.現已據此將MDS區分為低危(RA/RARS)和高危(RAEB/RAEBT)兩類.

對MDS諸多參數的預後意義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最主要的預後因素是骨髓中原始細胞百分數,百分數愈高,預後愈差.染色體異常(尤其是-7/7q-、8或復雜核型異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他具有獨立不良預後意義的因素尚有:外周血細胞顯著減少,尤其是血小板減少和全血細胞減少,高齡(60歲),ALIP(),巨核細胞異常(特別是有淋巴細胞樣小巨核細胞),伴有骨髓纖維化,SCD(-)等.

一些作者選取預後意義較強而又較易得到的幾個參數,設計瞭MDS預後的積分系統.並通過較大病例系列的回顧性分析,證明積分高組的預後較積分低組為差.認為應用這些積分系統計算患者就診時積分,對估計預後和決定治療方針有一定幫助.

1997年國際MDS危險分析專題討論會綜合一些大系列的MDS預後資料,經過對各個重要預後因素的逐個分析,確定骨髓原始細胞%、骨髓造血細胞染色體核型和外周血細胞減少系列數最具有預後意義.據此提出一個MDS國際預後積分系統(InternationalPrognosticScoringSystem,IPSS)將MDS分為低危、中危Ⅰ、中危Ⅱ和高危四個危度組,對提示患者的生存期及白血病轉變具有肯定意義.IPSS提出後,很快得到一些作者的驗證和認同,現已取代其他的預後積分系統,而被廣泛接受.不少作者已將它視為一個提示預後和指導治療的臨床MDS分型方案.

MDS患者的死亡原因,約半數左右是由於骨髓無效造血加重,外周血中血細胞進行性減少而招致的出血和感染.30~40%是由於發生白血病轉變.10%~20%是由於與MDS無直接關系的其他疾病.

二、中醫

1、腎陰虛為主型:治法:滋陰補腎填髓.

藥用:制首烏、熟地、山萸肉、玉竹、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

2、脾腎陽虛為主型:治法:溫補脾腎,益氣養血.

藥用:鹿角霜、仙靈脾、肉蓯蓉、巴戟天、山萸肉、熟地、枸杞子、人參、白術、雲苓、甘草.

3、熱毒熾盛型:治法:清熱解毒涼血.

藥用:銀花、連翹、生石膏、知母、生地、丹皮、黃芩、黃連、公英、青黛、白英、地丁.

4、血瘀痰核型:治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藥用:川芎、當歸、赤芍、紅花、半夏、山慈菇、莪術、川貝、牡蠣、鱉甲、黃芪、苦參.

氣功療法,由於本病病程發展一般較緩慢,而適宜“內養功”配合治療.練功註重呼吸調解,並配合默念字句以誘導入靜,意守丹田.姿式:坐式、站式、自由式均可.本功使大腦入靜,而臟腑動的特點,對消化、血液循環都有調整功能,每日根據病情,可作1~3次,每次20~30分鐘即可.

中藥

1、人參歸脾丸,一日3次,一次一丸.

2、若骨髓中原始粒細胞5%者,可酌用青黃散(青黛:雄黃=9:1)研面混勻,盛膠囊,4~9g/日,分3次,飯後服.或六神丸,10~30粒,一日3次.或牛黃解毒片,2~3片,一日3次.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飲食

一、飲食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的食療(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二、 冬蟲夏草燉鴨:

冬蟲夏草5g,鴨75g,生薑3片,黃酒5g,水200ml,適加鹽油調味,文火燉兩小時,飲湯食肉.治療MDS氣陰不足,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患者吃什麼對身體好?

註意營養合理調配飲食,對肉類、蛋類、新鮮蔬菜的攝取要全面,不要偏食.

① 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制品等,可提高機體抗癌力.其中牛奶和雞蛋可改善化療後蛋白質紊亂.

②進食適量糖類,補充熱量.由於化療可使其體內的糖代謝遭到破壞,糖原急劇下降,血液中乳酸增多,不能再利用;而且胰島素功能不足加重.所以在化療期間補充葡萄糖的效果較好,另外宜多吃蜂蜜、米、面、馬鈴薯等含糖豐富的食物以補充熱量.

③多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如甲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藻、芥菜及蜂皇漿等食物.

④維生素A和C有阻止細胞惡變和擴散,增加上皮細胞穩定性的作用,維生素C還可防止化療損傷的一般癥狀,並可使白細胞水平上升;維生素E能促進細胞分裂,延遲細胞衰老;維生素B1可促進患者食欲,減輕化療引起的癥狀.因此,宜多吃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芝麻油、谷類、豆類以及動物內臟等.

⑤進行化療的患者,宜少量多餐,可進食涼食、冷飲,但有寒戰的患者,則宜食用熱性食物.鼓勵進食易消化和清淡食物.特別是化療期間囑患者須多飲水,以稀釋尿液,防止高濃度尿酸析出而發生結石.

⑥飲食多樣化,註意色、香、味、形,以促進患者食欲;烹調食物多采用蒸、煮、燉的方法.

⑦有咀嚼、吞咽、消化吸收困難及特殊營養素缺乏者,可根據情況給予不同飲食及補充所缺乏的營養素,必要時給予復方營養要素飲食,以增加患者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宜吃補血食物

l)烏骨雞肉:

烏骨雞肉為雉科動物烏骨雞的肉,即烏雞肉.烏雞肉味甘,性平,具有補血益陰,退熱除煩的功效.適用於虛勞骨蒸、贏弱盜汗,身倦食少,消渴咽幹、五心煩熱及肌肉消瘦等陰虧血少、內熱鬱生之證.

2)龍眼肉:

龍眼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成熟果肉,即桂圓肉.龍眼肉性味甘平,無毒,自古被視為滋補佳品.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龍眼肉補益心脾之效適用於心脾二虛所致的食少體倦、頭暈目眩、身體虛弱等諸證.

3)桑塔:

桑棋有烏、白兩種,以黑紫色者入藥為佳.具有補肝益腎、滋陰養血之功效.桑塔適用於陰虧血水、眩暈耳鳴、津液缺乏、須發早白、神經衰弱及消渴便秘等證.桑植在應用時常與黑芝麻配伍,兩藥功效相似.

4)紅糖:

紅糖是禾本科植物甘蔗莖之汁,經煉制而成的赤色結晶體.紅糖味甘,具有養血活血,補中暖胃的功效.

5)黑木耳:

黑木耳是生長在朽木上的一種食用真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黑木耳性味甘平,具有益氣不饑、潤肺補腦、輕身強志及和血養榮的功能.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患者吃什麼對身體不好?

1、 避免刺激性食物.

三、 禁煙酒.

3、 忌食難消化的食品.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並發癥

一、並發病癥

1、合並骨髓纖維化近50%的MDS患者骨髓中有輕~中度網狀纖維增多,其中:10%~15%的患者有明顯纖維化.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癥不同的是,MDS合並骨髓纖維化者外周血常全血細胞減少,異形和破碎紅細胞較少見;骨髓常示明顯三系發育異常,膠原纖維形成十分少見.而且常無肝脾腫大.MDS合並骨髓纖維化可見於各個亞型,有作者認為是提示不良預後的因素之一.另有一種罕見的情況,稱為急性骨髓增生異常伴有骨髓纖維化(acutemyelodysplasiawithmyelofibrosis,AMMF).患者急性起病,有貧血、出血、感染等癥狀和體征,無肝脾腫大.外周血中全血細胞減少,成熟紅細胞形態改變較輕,僅有少數破碎紅細胞,偶可見到原始細胞、不成熟粒細胞或有核紅細胞.骨髓組織切片造血組織面積增大,三系造血細胞發育異常,明顯纖維化.巨核細胞增多而且形態異常十分突出.原始細胞中度增多,但不形成大的片、簇.少數情況下有局灶性粗膠原纖維沉積和局灶性成骨活動增加.患者病情兇險,常於數月內死於骨髓衰竭或轉化為白血病.

2、合並骨髓增生低下約10%~15%的MDS患者在診斷時骨髓塗片示有核細胞明顯減少,骨髓組織切片中造血組織面積縮小(60歲以下患者造血組織面積30%,60歲以上患者20%).有一些作者將這種情況稱為增生低下型MDS(hypoplastic或hypocellularMDS),並認為是MDS的一個特殊亞型.事實上這種情況很難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鑒別.以下各種發現有助於成立MDS合並骨髓增生低下的診斷:①血片中能見到發育異常的中性粒細胞或Ⅰ、Ⅱ型原始細胞;②骨髓塗片中能見到發育異常的粒、紅系細胞,能見到Ⅰ、Ⅱ型原始細胞,特別是小巨核細胞;③骨髓切片中能見到小巨核細胞,早期粒系細胞相對多見或ALIP(),網狀纖維增多;④骨髓細胞有MDS常見的克隆性染色體異常;⑤能證明單克隆造血.有作者認為MDS合並骨髓增生低下與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兩者都是免疫性骨髓抑制的結果,隻是程度有所不同.都可采用免疫抑制治療.

3、並發免疫性疾病近年來關於MDS並發免疫性疾病的報道日漸增多.免疫性疾病可發生於MDS診斷之前、之後或同時.Enright等分析221例MDS患者,並發免疫性疾病者30例,占13、6%.另有10例臨床無免疫性疾病表現,但有免疫性疾病的血清學異常.已報道並發於MDS的免疫性疾病有皮膚性或系統性血管炎、風濕性骨關節炎、炎性腸病、復發性多軟骨炎、急性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性皮炎(AFND,或稱Sweets綜合征)、壞死性脂膜炎、橋本甲狀腺炎、幹燥綜合征(舍格倫綜合征)、風濕性多肌痛,等等.免疫性疾病可並發於MDS各個亞型,但較多並發於有克隆性和復雜染色體異常者.MDS並發某些免疫性疾病(如Sweets綜合征)時,病情常迅速惡化或在短期內轉白.免疫抑制治療對部分患者可控制病情,改善血液學異常.

4、最常見的並發癥為感染、發熱主要是肺部感染、貧血、嚴重者可並發貧血性心臟病.出血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關節疼痛等.急性白血病MDS中RA,RAS型演變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發生率約為13%,此組病例生存期達50個月;MDS中RAEB與CMML組中則有35%~40%演變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位生存期僅14~16個月,RAEB-T演變位急性白血病,中位生存期為三個月.約20%的MDS患者有出血表現,常見於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也有顱內出血者.

大田灣  聽筒  王陽  待命狀態  沉默的大多  馬口街  茶堂  荔灣  協商  外匯核銷單  國權  薑特立  這首歌曲  同步發電機  老頭子  伍傢崗區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