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脂貯積癥Ⅲ型
来源:74U閱讀網
矢狀竇旁腦膜瘤
矢狀竇旁腦膜瘤百科
矢狀竇旁腦膜瘤是指腫瘤基底附著在上矢狀竇並充滿矢狀竇角的腦膜瘤,在腫瘤與上矢狀竇之間沒有腦組織.
矢狀竇旁腦膜瘤
矢狀竇旁腦膜瘤病因
矢狀竇旁腦膜瘤以肉皮型和纖維型最為常見,腫瘤可以以以下幾種方式生長:①腫瘤基底位於一側矢狀竇壁,向大腦凸面生長,腫瘤主體嵌入大腦半球內側;②腫瘤同時累及大腦鐮,基底沿大腦鐮延伸,腫瘤主體位於一側縱裂池內;③腫瘤由矢狀竇旁向兩側生長,跨過上矢狀竇並包繞之,矢狀竇旁腦膜瘤常能部分或全部阻塞上矢狀竇腔,腫瘤常侵蝕相鄰部位的硬腦膜及顱骨,使顱骨顯著增生,向外隆起,腫瘤主要由同側的腦膜中動脈供血,來自於大腦前,後動脈的軟腦膜分支也參與其供血.
矢狀竇旁腦膜瘤
矢狀竇旁腦膜瘤癥狀
矢狀竇旁腦膜瘤生長緩慢,早期雖壓迫腦組織和矢狀竇可不產生癥狀,病人出現癥狀時,腫瘤多已生長得很大,隨著腫瘤體積增大,占位效應明顯增強,並逐漸壓迫鄰近腦組織或上矢狀竇,影響靜脈回流,逐漸出現顱內壓增高,癲癇和某些定位癥狀或體征,也有小的腦膜瘤無癥狀,為偶然發現,還有一些腦膜瘤雖然體積不大,但伴有較大的囊性變,或腫瘤周圍腦水腫嚴重,因此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精神不振,甚至出現視力下降,臨床檢查可見視盤水腫.
癲癇是本病常見的首發癥狀,可高達60%以上,尤其是在中央區的竇旁腦膜瘤,癲癇發生率可高達73%,腫瘤的位置不同,癲癇發作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位於矢狀竇前1/3的腫瘤患者常表現為癲癇大發作,中1/3的腫瘤患者常表現為局灶性發作,或先局灶性發作後全身性發作;後1/3的腫瘤患者中癲癇發生率較低,可有視覺先兆後發作.
精神障礙以矢狀竇前1/3腦膜瘤常見,有報道占59%,本組占22%,病人可表現為癡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有的病人甚至出現性格改變;老年病人常被誤診為老年性癡呆或腦動脈硬化.
患者的局部癥狀雖然比較少見,但有一定的定位意義,位於矢狀竇前1/3的腫瘤患者,常可表現為精神癥狀,如欣快,不拘禮節,淡漠不語,甚至癡呆,性格改變等,發生於矢狀竇中1/3的腫瘤患者可出現對側肢體無力,感覺障礙等,多以足部及下肢為重,上肢及面部較輕,若腫瘤呈雙側生長,可出現典型的雙下肢痙攣性癱瘓,肢體內收呈剪狀,應與脊髓病變引發的雙下肢痙攣性癱瘓相鑒別,位於後1/3的腫瘤患者常因累及枕葉距狀裂,造成視野缺損或對側同向偏盲,雙側發展後期可致失明.
位於枕葉的矢狀竇旁腦膜瘤可出現視野障礙,有文獻報道可占29%,有些患者還可見腫瘤部位顱骨突起.
矢狀竇旁腦膜瘤
矢狀竇旁腦膜瘤檢查
1.頭顱X線平片
有一定意義,有報道認為顱骨平片可確定約60%的上矢狀竇旁腦膜瘤,有局部骨質增生或內板變薄腐蝕,甚至蟲蝕樣破壞的表現;血管變化可見患側腦膜中動脈溝增深迂曲,板障靜脈擴張,一些腫瘤可見鈣化斑.
2.腦血管造影
在CT應用前,腦血管造影是對矢狀竇旁腦膜瘤定位定性的主要手段,可見到特征性腫瘤染色和抱球狀供血動脈影像,當前腦血管造影對本病的診斷價值在於:
(1)瞭解腫瘤的供血動脈和腫瘤內的血運情況:矢狀竇前1/3和中1/3腦膜瘤的供血主要來源於大腦前動脈,後1/3腫瘤主要為大腦後動脈,同時都可有腦膜中動脈參與供血,此時的腦膜中動脈可增粗迂曲,如腫瘤侵及顱骨,可見顳淺動脈參與供血.
(2)腦血管造影的靜脈期和竇期:可見腫瘤將靜脈擠壓移位,有的矢狀竇會被腫瘤阻塞中斷,這些造影征象對決定術中是否可將腫瘤連同矢狀竇一並切除是極有幫助的.
3.CT或MRI掃描
是本病診斷的主要手段,CT掃描可顯示出上矢狀竇旁圓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增強掃描時可見密度均勻增高,基底與矢狀竇相連,有些患者可見瘤周弧形低密度水腫帶,另外,CT掃描骨窗像可顯示顱骨改變情況(圖2),MRI與CT相比,在腫瘤定位和定性方面均有提高,腫瘤在T1加權像上多為等信號,少數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則呈高信號,等信號或低信號;腫瘤內部信號可不均一;註射Gd-DTPA後,可見腫瘤明顯強化,MRI掃描還可清楚地反映腫瘤與矢狀竇的關系.
矢狀竇旁腦膜瘤預防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註意營養充足.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