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
来源:74U閱讀網
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病百科
異尖線蟲病(anisakiasis)是異尖線蟲屬第三期幼蟲寄生在胃腸道引起的疾病.人因生食含活幼蟲的海魚而感染.急性期臨床表現有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伴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腸道嗜酸性肉芽腫為特征,可並發腸梗阻、腸穿孔和腹膜炎.本病多見於日本、歐美等有吃生魚片的國傢,我國尚未見有病例報告,但東南沿海的近海魚類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感染率很高.異尖線蟲病是我國禁止入境的二類寄生蟲病.
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病病因
感染(30%):
異尖線蟲隸屬於蛔目,蛔亞目,異尖科,目前已知異尖科(Anisakidae)至少有30多蟲種,因為幼蟲鑒定比較困難,容易造成同物異名,較為公認可使人致病的蟲種主要有4個屬:①異尖線蟲屬(Anisakis),包括簡單異尖線蟲(A.simplex),典型異尖線蟲(A.typica),抹香鯨異尖線蟲(A.physeteris);②偽地新線蟲屬(Pseudoterranova),包括偽地新線蟲(P.decipiens),海豹線蟲(Phocanema),鉆線蟲(Terranova);③對盲囊線蟲屬(Contraceacum);④宮脂線蟲屬(Hysterothylacium),包括鮪蛔線蟲(Thynnascaris)等,我國海域魚類曾發現有簡單異尖線蟲,偽地新線蟲或宮脂線蟲寄生,但未見人體感染的報道,異尖線蟲成蟲形似蛔蟲,雄蟲長為31~90mm;雌蟲為63~100 mm,成蟲寄生在鯨,海豚,海豹,海獅等海生哺乳動物的胃,蟲卵大小50.7μm×53μm,隨宿主糞便排入海水中,受精卵細胞經發育後形成胚胎,並成為含第一期幼蟲的成熟期,在海水溫度適宜(約10℃)時,卵內幼蟲脫殼而出,發育為第二期幼蟲,長約230μm,在海水中能自由遊動,可存活2~3個月,當第二期幼蟲被海水中甲殼類動物(第1中間宿主)如磷蝦等吞食後,即鉆入體腔,並在其血腔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當海魚和軟體動物(第二中間宿主)吞食含幼蟲的甲殼類後,幼蟲鉆入消化道及其內臟與肌肉組織內寄生,含第三期幼蟲的海魚被海生哺乳動物(終宿主)吞食後,幼蟲鉆入其胃黏膜內成群生長,發育為雌,雄成蟲,交配產卵,完成其生活史,人不是異尖線蟲的適宜宿主,第三期幼蟲可寄生於人體消化道各部位,亦可引起內臟幼蟲移行癥,但此幼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一般在2~3周內死亡.
異尖線蟲屬第三期幼蟲在魚體內常由腸道移行至各種組織內寄生,以腹腔為多,當魚死亡後,幼蟲移行至體壁肌肉內,在魚體內的第三期幼蟲形態細長,大小約30mm×1mm,有側索,在橫切面呈Y形,口周圍有三個唇(背面一個,腹面兩個)和鉆齒一個,食管為白色的圓柱狀,可分為肌肉部在前端和後端的腺體狀胃囊,並與腸道相連,肛門在末端,排泄孔開口於腹部神經環的水平,在鉆齒後面,性器官明顯,我國東海,黃海和北部灣的近海內魚體所見簡單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大小約為18.73mm×0.14mm,食管長度平均為2.29mm,,尾長為0.09mm,日本學者根據其體長,寬和胃與尾部形態等特征,分為Ⅰ,Ⅱ,Ⅲ型,異尖線蟲幼蟲對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3%~15%氯化鈉溶液對幼蟲不能快速致死,可存活96~233h;38度白酒中存活2.5~48h;60度白酒中存活0.2~2.2h;15%醋精中存活17.6~75.3h;30%醋精中存活l~3h;大蒜原汁中存活5.5~6h;醬油與辣椒汁中分別存活29.8h和154.6h,鯡魚體內異尖線蟲幼蟲在-18℃凍存48h才死亡,-20℃ 2h死亡,在2℃存活50天,我國從朝鮮,前蘇聯進口冰凍魚中曾發現活幼蟲,大型魚類在冰凍保存時,其深部肌肉內幼蟲不一定凍死,本幼蟲在加熱至60℃即可殺死.
傳染途徑(30%):
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經口侵入人體,幼蟲具有較強鉆刺力,可鉆入咽喉,胃或腸黏膜引起病變,初次感染時癥狀輕微,不易發現,多次反復感染後,使機體致敏,則引起較重反應,幼蟲鉆入胃腸道黏膜,攝取組織成分,引起炎癥反應,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如果幼蟲繼續深入,可達黏膜下層造成黏膜水腫,出血,結締組織增生,變厚,並伴淋巴管擴張和淋巴管炎,病變組織中央常見幼蟲,數日後蟲體周圍出現嗜酸性膿腫,然後蟲體死亡,分解,逐漸形成嗜酸性肉芽腫,可引起腸梗阻,腸壞死,嚴重者甚至穿透腸壁,幼蟲侵入腹腔後移行至腸系膜,肝,胰,腹壁,腹股溝及口腔黏膜,從手術摘除胃或腸道的病理組織標本中,可見黏膜下有局限性腫塊,出血,糜爛和潰瘍,腸壁增厚,可達正常的兩三倍,是引起腸腔狹窄和腸梗阻的原因.
病理(30%):
病理切片可見黏膜下層有一至數條蟲體斷面,因蟲體侵入該層大多呈卷曲狀之故,有時在病灶中心見有殘留的蟲體碎片或壞死組織,或由於制片原因僅剩蟲體角皮或空隙,蟲體周圍有大量的嗜酸粒細胞,漿細胞及巨噬細胞等浸潤,按病理損害程度,小島國次(1966)將病理組織像分為四型:Ⅰ型異物性蜂窩織炎型;Ⅱ型膿腫型;Ⅲ型膿腫肉芽腫型;Ⅳ型肉芽腫型,從發病起,病變從Ⅰ~Ⅳ型移行,Ⅰ型與Ⅱ型是滲出性炎癥期,可見胃,腸壁高度水腫;Ⅲ型和Ⅳ型屬於增生性炎癥期,膿腫周圍可見由類上皮細胞等組成的肉芽腫.
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病癥狀
癥狀輕重與感染蟲數,寄生部位和持續時間有密切關系,異尖線蟲幼蟲可寄生於咽喉,胃和腸黏膜內,但胃受累為最常見,約為腸的2倍,日本報告胃異尖線蟲病最多(97.3%).
潛伏期一般為2~20h,據日本報告從吃生魚片至發病的最短為30min,最長為168h,3~8h內發病者占64%,12h內發病者占88%,腸異尖線蟲病潛伏期較長,一般在吃魚片後1~5天發病,臨床癥狀與體征按幼蟲侵入部位可分述如下:
1.胃異尖線蟲病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是由於再感染而引起的Arthus型過敏性炎癥;後者是為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過敏反應,幼蟲寄生於胃體部和胃角部占85%以上,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或絞痛,反復發作,常伴惡心,嘔吐;少數有下腹痛,偶有腹瀉,70%患者大便隱血陽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胃X線鋇餐檢查150例,其中有胃角增寬,胃竇部僵直,狹窄或胃蠕動時有強直感者68例;有充盈缺損樣改變者16例,胃水腫以壓迫時柔軟性消失及胃黏膜皺襞腫大作為判斷依據,胃可見充盈缺損和粗大皺襞者70例,胃水腫和黏膜皺襞腫大波及胃體部伴明顯變形者34例,113例X線攝片檢查均見有蟲體,胃鏡檢查150例,除賁門部外均可見到蟲體鉆入,以胃角和胃體部為多,局部可見界限不清的輕微隆起,皺襞腫大;在蟲體鉆入處的胃黏膜有輕度滲血及糜爛者38例,150例中檢出蟲體151條,均為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其中檢出3條者1例,2條者3例,其餘各1條.
2.腸異尖線蟲病男女之比約1.8∶1,10~39歲患者為主,病變部位有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闌尾和直腸等,常在吃生魚片後1~5天內突然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脹,低熱,繼而出現腹瀉,柏油樣黏液便,右下腹和臍周等處有壓痛,有時可伴有蕁麻疹等,患者常因腸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腸壞死而手術,在病變組織中發現本幼蟲而確診.
3.食管異尖線蟲病日本曾報告1例77歲女性患者,發病前l天晚餐吃生魚片後感心窩部疼痛,午夜感胸骨下刺痛,噯氣,次晨就醫,立即進行纖維內鏡檢查,在食管下段發現有白色蟲體,用鉗取出,鑒定為異尖屬幼蟲.
異尖線蟲幼蟲在生食海魚片時直接鉆入咽喉部黏膜內,引起喉嚨發癢,惡心或咳嗽,常可將幼蟲從痰中咳出或嘔出,近年來在美國東西岸地區報告的病例較多,有時用喉頭鏡檢查,可發現蟲體,常用鉗取出而癥狀緩解.
4.腸外異尖線蟲病本幼蟲可穿透腸壁進入腹腔,再移行至肝,胰,大網膜,腸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溝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腫和皮下包塊,常被誤診為惡性腫瘤.
異尖線蟲病
異尖線蟲病檢查
癥狀輕重與感染蟲數,寄生部位和持續時間有密切關系,異尖線蟲幼蟲可寄生於咽喉,胃和腸黏膜內,但胃受累為最常見,約為腸的2倍,日本報告胃異尖線蟲病最多(97.3%).
潛伏期一般為2~20h,據日本報告從吃生魚片至發病的最短為30min,最長為168h,3~8h內發病者占64%,12h內發病者占88%,腸異尖線蟲病潛伏期較長,一般在吃魚片後1~5天發病,臨床癥狀與體征按幼蟲侵入部位可分述如下:
1.胃異尖線蟲病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是由於再感染而引起的Arthus型過敏性炎癥;後者是為初次感染所致的局限性過敏反應,幼蟲寄生於胃體部和胃角部占85%以上,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或絞痛,反復發作,常伴惡心,嘔吐;少數有下腹痛,偶有腹瀉,70%患者大便隱血陽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胃X線鋇餐檢查150例,其中有胃角增寬,胃竇部僵直,狹窄或胃蠕動時有強直感者68例;有充盈缺損樣改變者16例,胃水腫以壓迫時柔軟性消失及胃黏膜皺襞腫大作為判斷依據,胃可見充盈缺損和粗大皺襞者70例,胃水腫和黏膜皺襞腫大波及胃體部伴明顯變形者34例,113例X線攝片檢查均見有蟲體,胃鏡檢查150例,除賁門部外均可見到蟲體鉆入,以胃角和胃體部為多,局部可見界限不清的輕微隆起,皺襞腫大;在蟲體鉆入處的胃黏膜有輕度滲血及糜爛者38例,150例中檢出蟲體151條,均為異尖線蟲第三期幼蟲,其中檢出3條者1例,2條者3例,其餘各1條.
2.腸異尖線蟲病男女之比約1.8∶1,10~39歲患者為主,病變部位有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闌尾和直腸等,常在吃生魚片後1~5天內突然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脹,低熱,繼而出現腹瀉,柏油樣黏液便,右下腹和臍周等處有壓痛,有時可伴有蕁麻疹等,患者常因腸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腸壞死而手術,在病變組織中發現本幼蟲而確診.
3.食管異尖線蟲病日本曾報告1例77歲女性患者,發病前l天晚餐吃生魚片後感心窩部疼痛,午夜感胸骨下刺痛,噯氣,次晨就醫,立即進行纖維內鏡檢查,在食管下段發現有白色蟲體,用鉗取出,鑒定為異尖屬幼蟲.
異尖線蟲幼蟲在生食海魚片時直接鉆入咽喉部黏膜內,引起喉嚨發癢,惡心或咳嗽,常可將幼蟲從痰中咳出或嘔出,近年來在美國東西岸地區報告的病例較多,有時用喉頭鏡檢查,可發現蟲體,常用鉗取出而癥狀緩解.
4.腸外異尖線蟲病本幼蟲可穿透腸壁進入腹腔,再移行至肝,胰,大網膜,腸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溝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腫和皮下包塊,常被誤診為惡性腫瘤.
異尖線蟲病預防
本病應預防為主,不吃生海魚片或半熟的魚片,魚肉應煮熟透後才食用,各種海魚需在-20℃冷凍24h後才能上市,加強進口魚類的衛生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