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烷中毒
来源:74U閱讀網
燒傷敗血癥
燒傷敗血癥百科
燒傷敗血癥是積深度燒傷後的常見並發癥,可為單細菌或多數細菌的混合感染,偶亦可由真菌所致.一般早期多為單一細菌,晚期多為混合感染.多發生於燒傷後2周內,最早發生於第2日,創面肉芽形成後發生的機會較少.常見致病菌為金葡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屬和大腸埃希菌.臨床表現一般敗血癥為生,可地高熱(達42℃以上),也可呈低溫(36℃以下),多為弛張熱.在發生敗血癥後,原有燒傷後心動過速更顯著,可出現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休克等.麻痹性鼓腸亦為常見癥狀,可伴神志改變,創面可短時變壞,色澤污暗,壞死組織及分泌物增多,易出血.
燒傷敗血癥
燒傷敗血癥病因
細菌感染(95%):
深二度與三度創面感染後,常為敗血癥的主要來源,尤其是潮濕受壓感染的創面,細菌更容易侵入血流,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居多,可達63%~68%,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癥比例上升,厭氧菌和真菌敗血癥也有增多,革蘭陰性致病菌,除大腸桿菌外,常見的還有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等;真菌中則以白色念珠菌多見,曲菌與隱球菌也可見到.
燒傷敗血癥
燒傷敗血癥癥狀
主要依靠臨床癥狀作出早期診斷,因此必須密切觀察臨床癥狀的變化,分析其變化的原因,抓住下述早期癥狀變化:
①體溫驟升39.5~400C或反常的下降.
②心率加快達140次/分以上,呼吸增加,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釋者.
③精神癥狀如譫語,煩躁,幼覺等.
④食欲減退,腹脹或腹瀉.
⑤創面惡化,焦痂變潮濕或其深Ⅱ度痂皮見針尖大小的溢液點或出血點,數目在不斷增加或漸趨擴大,或肉芽創面灰暗,高低不平,有暗紅色的點狀壞死,或已成活的皮片呈蠶蝕狀被侵襲,不見擴大反而縮小.
燒傷敗血癥
燒傷敗血癥檢查
血常規尤其是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檢查,可提示細菌感染的程度,但獲得陽性病原菌對診斷和治療均至關重要,為提高病原菌培養的陽性率,臨床上應註意送檢標本要及時(最好在投予抗生素之前);要多次;要多部位留取標本(如血,尿,便,骨髓,痰,分泌物等);標本的送檢量不能太少(如血標本的送檢血量最少要達到培養基的1/10,即5~10ml),結合臨床特點,必要時需多種可疑菌同時培養(普通細菌,厭氧菌,L型細菌,真菌等)同時送檢,分離出病原後還應做藥敏試驗,在實驗室操作的具體方法上,近年來改進很多,除原始的培養法外,還可利用:
①同位素培養儀,氣相譜儀,Malthus培養儀等特制的儀器進行血培養,能早期提示有無細菌生長.
②血液微孔濾膜集菌法,能去除血清中抗生素,便於細菌生長.
③溶解離心血培養法,有利於酵母菌的檢出.
④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基因擴增法(PCR),在檢測致病微生物方面更具快速,敏感,特異之特點,現已有能檢測大腸桿菌,結核桿菌,金葡菌,真菌等試劑盒,可供臨床使用.
⑤鱟血溶解物試驗(LLT),用來檢測血,尿及胸腹水等標本中有無內毒素,以證實是否為革蘭陰性菌感染.
⑥免疫熒光和ELISA抗原檢測.
⑦銦標記的免疫球蛋白檢測.
腸球菌敗血癥肺部感染時X線可見肺部浸潤陰影.
燒傷敗血癥預防
及早預防敗血癥;早期診治敗血癥,減少燒傷死亡率.燒傷後積極護理,對易患敗血癥的高危患者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敗血癥征象或疑似病情時要積極檢查果斷處理,對癤,癰等皮膚感染忌用擠壓治療法,留置體內的各種導管如有感染需及時拔除,燒傷病房及血液病患者接受化療或骨髓移植時應采取嚴密隔離;傳染病房住有或曾住過敗血癥患者的病房應加強消毒隔離措施,以防耐藥的金葡菌,綠膿桿菌及真菌等蔓延,醫療用品(特別是醫療器械)的消毒應徹底,有條件最好使用一次性的醫療用品,工作人員中有慢性金葡菌攜帶者應暫時調離病房並予治療,以保護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免受感染,對部分患者可考慮應用免疫增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