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百科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乙型肝炎患者可有多種皮膚表現,急性期的皮膚表現與HBsAg和抗HBsAg的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有關.用免疫熒光檢查可在皮損的血管中測出免疫復合物及補體.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病因

病因:

由表面抗原為ayw亞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發病機制

國內外研究均很多,但仍有許多問題尚待深入研究.

1.肝細胞損傷的機制

目前認為乙肝病毒本身並不引起明顯的肝細胞損傷,肝細胞損傷主要由免疫病理引起,即機體的免疫反應在清除HBV的過程中造成肝細胞的損傷,關於HBV本身能否引起肝臟病變,Chisari在轉基因小鼠中發現,肝細胞內積聚大量含前S1的大蛋白可引起肝細胞壞死,甚至形成肝硬化和肝癌,此乃由於轉基因小鼠在強啟動子操縱下大量表達這種大蛋白,同時由於缺乏完整基因,不能裝配成完整病毒排出細胞外而致肝細胞損傷,這一點與人類自然感染 HBV的情況完全不同,而可能與某些變異株類似,例如 P25e大蛋白的酶切位點發生變異,大蛋白不能被酶切而形成e抗原排出細胞外,大蛋白在細胞內大量聚積也可造成肝細胞損傷.

免疫病理造成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大體可分兩種.

(1)特異性免疫引起的肝損傷:

①細胞毒性T細胞(CTL)引起的肝損傷:這種損傷需要通過雙識別,即CTL既要識別靶抗原又要識別與靶抗原相結合的肝細胞膜上的同型HLA(抗原肽: MHC 分子復合物),正常肝細胞膜上很少有HLA表達,肝炎時HLA表達增加,有些藥物如幹擾素能增加肝細胞膜上HLA的表達,故有增強CTL的作用,關於靶抗原,效應細胞和調節因子介紹如下:

靶抗原:急性乙肝時,靶抗原可能主要是HBsAg,有人曾在急性乙肝發病前定期檢測病人針對前-S2,HBcAg及HBsAg的細胞免疫,發現出現對HBsAg的細胞免疫距離急性乙肝的發病最近,慢性乙肝時的靶抗原可能主要是HBcAg(包括 HBeAg,因兩者的抗原性非常接近),這主要是根據體外殺傷試驗的結果:將患者的淋巴細胞與自身肝細胞共同孵育可出現細胞毒性作用,而將自身肝細胞事先與抗-HBs或抗-HBc共同孵育,則隻有抗-HBc有阻斷細胞毒的作用,此外,很多病理學傢也支持HBcAg是慢性乙肝時靶抗原的觀點,至於HBsAg是否也是靶抗原則有不同看法,上述自身細胞毒性試驗似不支持HBsAg是靶抗原的看法,但有些病理學傢認為粗顆粒膜型和漿膜型HBsAg可能為靶抗原,轉基因小鼠試驗(見前)也支持這一觀點.

效應細胞:CTL是主要的效應細胞,CTL識別抗原膚:MHC分子復合物後,便粘附到肝細胞膜上,兩種細胞的細胞膜廣泛接觸後,CTL即分泌穿孔素(perforin)及顆粒酶(granzyme),引起靶細胞膜溶解,此外,肝細胞膜上有Fas 抗原表達,CTL膜上有FasL表達,故也可通過Fas-FasL的作用引起肝細胞凋亡.

調節因子:CTL的殺傷作用受很多因素調節,首先是抑制性T細胞及輔助性 T細胞,其次是多種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幹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血清因子(E玫瑰花結形成抑制因子,血清免疫抑制因子等),另外,肝細胞破壞後產生的某些物質也可影響細胞免疫功能.

②自身免疫引起的肝損傷:肝細胞漿膜抗原至少有兩種,一種為肝細胞膜抗原(LMAg),對它的免疫反應主要見於自身免疫性肝炎,另一種為肝細胞膜特異性脂蛋白(LSP),可能與病毒性肝炎有關.

抗-LSP可見於各型肝炎,我們曾用ELlSA 法檢測:急性肝炎的陽性率為 45.5%,慢性遷延性肝炎為22.86%,慢性活動性肝炎為75%,急性重型肝炎為 4/4,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報道,各型肝炎患者也均對比LSP有細胞免疫反應,此種反應可能是通過抗體依賴性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而起殺傷作用,國內有人將患者血清與兔肝細胞,健康人淋巴細胞共同孵育,發現急性肝炎53.7%,慢性活動性肝炎85.3%,重型肝炎10/10有ADCC現象,如果先將患者血清用LSP 吸收,則能明顯地降低對兔肝細胞的殺傷,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報告.

為瞭闡明抗-LSP是否為乙型肝炎所特有以及其在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我們對急性甲型肝炎與急性乙型肝炎的抗-LSP 陽性率進行瞭比較,發現分別為79%和88%,P>0.05,這說明:A.抗-LSP並非乙肝所特有;B.抗-LSP與乙肝慢性化無關,因為甲肝並不慢性化而抗-LSP的陽性率也很高.

以上結果提示,抗-LSP很可能是肝細胞損傷的後果,體外實驗雖證明抗-LSP可通過ADCC引起肝細胞損傷,但在人類肝炎中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很可能在急性肝炎時它僅僅是肝細胞損傷的後果,在慢性肝炎,特別是有自身免疫傾向時,它可能也起一定作用,均尚需進一步證明.

(2)細胞因子引起的非特異性肝損傷:如TNF,IL-1等,有人發現,在體外培養中,TNF僅對HBV轉染的肝細胞引起壞死,中國學者也發現單獨給大鼠註射TNF並不引起肝臟病變,但TNF可加重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損傷,而抗-TNF單克隆抗體可明顯地減輕這種損傷,鴨肝炎實驗也證明抗-TNF單抗可防止鴨肝炎病毒和內毒素共同引起的肝細胞壞死,以上材料均說明TNF在肝壞死中起重要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激活肝細胞內溶酶體活性有關,其中主要是糜蛋白酶,采用糜蛋白酶抑制物APNE可防止TNF引起的細胞壞死,也有人證明,TNF能激活絲氨酸蛋白酶,磷脂酶A2而直接破壞肝細胞膜,此外,也有人發現TNF和IL-1在肝壞死過程中有協同作用.

(3)其他因素:微循環障礙,如肝竇毛細血管化,毛細血管血流障礙等在慢性肝炎肝損傷中也起一定作用,淋巴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LAKC)對感染 HBV 肝細胞也有一定的殺傷作用.

2.不同臨床表現的發病機制

(1)急性肝炎:常發生於免疫功能正常者,HBV感染引起正常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在清除病毒的過程中破壞一定數量的肝細胞(重者出現黃疸),清除病毒後痊愈.

(2)慢性肝炎:主要與免疫耐受,特異性免疫功能低下,病毒變異等有關(詳見“慢性化機制").

(3)重型肝炎:HBV誘發的重型肝炎,特別是急性重型肝炎的機制研究較多,但也還沒有完全定論,目前認為以兩次損傷學說的可能性最大,即原發性損傷加上繼發性損傷,原發性損傷乃由過強的免疫病理所引起的損傷,免疫病理一方面由過強的細胞免疫所引起,即殺傷性 T 細胞殺傷瞭較多的表達HBV抗原的肝細胞,另一方面,由過強的體液免疫所引起,即病人的體液免疫反應過強,因此脾臟產生的抗-HBs早,而且量大,進入肝血竇後,遇至肝細胞釋出(肝細胞被致敏T細胞攻擊而溶解)的HBsAg,遂形成免疫復合物,激發肝內Ⅲ型超敏反應(Arthus 反應):免疫復合物沉積於肝血竇內皮表面,結合並固定,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凝聚,導致大量肝細胞發生局部缺血壞死,臨床上所見到的暴發性乙型肝炎入院時常常HBsAg,抗-HBs均陰性,以後則出現抗-HBs陽性,也有時入院時即出現抗-HBs陽性,似支持這一觀點.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過強的免疫病理,則還不太清楚,其中病毒也可能起一定作用,例如雙重或多種的病毒感染似較易引起重型肝炎,某些變異株也可能有一定關系,例如Hasegawa等(Hepatology,1995,22:26)將暴發性肝炎患者的全長 HBV DNA(與野毒株相比,在包膜區有四個氨基酸被置換)轉染轉基因小鼠,能使 C3H小鼠產生高滴度的抗-HBs,而轉染野毒株,則基本不產生抗-HBs,如上所述抗-HBs產生過早過多則有可能引起肝臟的Arthus反應.

繼發性損傷主要由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所引起,TNF-α本身並不引起肝壞死,但是在肝臟受損的基礎上TNF-α則可引起大量肝細胞壞死,動物實驗證明,單給正常動物註射TNF-α並不引起肝細胞壞死,但如先給正常動物註射鴨乙肝病毒,然後再註射TNF-α則可引起大量肝細胞壞死,至於TNF-α的來源則主要是來自內毒素刺激肝內外單核,巨噬細胞而產生的,在原發性肝損傷的基礎上,由於肝臟屏障功能受損,特別是肝巨噬細胞功能低下,使腸道來的細菌內毒素得不到清除,而形成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從而誘生TNF-α,內毒素不但可誘生TNF-α而且可誘生大量的其他細胞因子,如 IL-1,IL-6,IL-8,血栓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白細胞三烯,轉化生長因子β1,內皮縮血管肽,反應氧中間物等,這些因子也能對TNF-α起協同,輔助和強化作用.

TNF-α引起肝細胞壞死的機制可分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直接作用主要是通過復雜的生化過程破壞肝細胞脂質膜結構和DNA;間接作用主要是通過損傷肝竇內皮細胞,促使肝竇內纖維蛋白沉積,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環障礙,從而導致大量肝細胞缺血缺氧性壞死,對於亞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的發病機制則更不清楚.

(4)淤膽型肝炎:發病機制參見戊型肝炎.

(5)慢性HBsAg攜帶者詳見下述(慢性化機制).

3.肝外損傷的機制 HBV感染的肝外表現較多,如腎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可能主要與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在這些組織中沉著有關.

4.慢性化機制 HBV不能從人體內清除就形成HBV感染慢性化,慢性化可表現為HBV慢性攜帶者,亦可表現為慢性肝炎,對HBV呈完全免疫耐受則表現為慢性攜帶者,對HBV免疫功能低下,即對HBV抗原有一定識別和清除能力,從而導致一定的肝細胞損害,但又不能完全消除病毒,則表現為慢性肝炎,對 HBV產生免疫耐受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可能有病毒和機體兩方面因素.

(1)病毒因素:

①HBV發生變異,產生免疫逃避株;

②HBV DNA與肝細胞DNA發生整合,機體無法將其清除;

③合並其他易致慢性化的病毒感染,如 HDV,HCV等.

(2)機體因素:

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胎兒免疫系統尚在發育階段,此時如感染HBV, 胸腺內通過陰性選擇,缺乏對HBV應答的T細胞,即可產生中樞性免疫耐受,這種耐受常很難消失,新生兒期免疫系統仍未完全成熟,此時感染HBV則可發生周圍T細胞(離開胸腺的T細胞)耐受,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耐受的機會越來越少,至成人時免疫系統業已成熟,此時如無免疫缺損,感染HBV後多呈急性肝炎而自愈.

②免疫系統功能低下,可表現為T細胞功能低下,B細胞功能低下,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細胞)功能低下等,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除瞭已知的能夠影響免疫的一些因素(艾滋病,血液透析,應用免疫抑制劑等)之外,可能還有許多尚不瞭解,例如HBV對各種免疫細胞的感染是否會直接影響它們的功能?不少報道均證明HBV可以感染單核巨噬細胞,這就可能影響抗原提呈從而影響細胞和體液免疫,這種影響對強抗原的影響較小對弱抗原影響較大,在HBV感染中,HBcAg抗原性較強,故抗-HBc常陽性,HBsAg抗原性較弱,故常不能誘生抗-HBs,HBV感染T細胞也有許多報道,這也會直接影響T細胞對HBV的清除,免疫調節因子異常對細胞及體液免疫也會產生重要影響,不少作者均發現慢性乙肝時常有輔助性T細胞功能低下,抑制性T細胞功能增強,幹擾素α,幹擾素γ,IL-2 低下,TNF,IL-4,IL-6增加,玫瑰花結形成抑制因子,血清抑制因子增加等,這些調節因子變化的原因尚不很清楚,有些可能是HBV感染的後果,有些可能是肝臟損傷的後果,但反過來又會影響機體對HBV的免疫反應,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免疫網絡系統,需要更系統,更深入地進一步研究.

5.乙肝病毒被清除的機制 既往一直認為乙肝病毒的清除主要是通過細胞破壞機制,即CTL破壞瞭肝細胞,將細胞內的乙肝病毒釋放出來,再被清除,但近年來發現在急性肝炎時,肝細胞內乙肝病毒的清除主要是通過非細胞破壞性機制,即90%以上的細胞內病毒,包括HBV共價閉合環狀DNA(cDNA),都是在肝細胞破壞前(血清轉氨酶升高及肝細胞出現病變以前)就已經被清除瞭,這種清除主要是通過細胞因子TNF-α和IFN-γ來實現的,因為轉基因小鼠證明如果應用抗這些細胞因子的抗體就可以阻斷這種清除作用,轉基因小鼠還證明,因免疫耐受而發生的慢性HBV感染也可以通過非細胞破壞性機制清除肝細胞內的乙肝病毒.

6.急性肝炎的病理 見甲型肝炎.

7.淤膽型肝炎的病理 見戊型肝炎.

8.慢性肝炎的病理 1968年以來,國內外一直將慢性肝炎區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動性肝炎(CAH),近年來發現,這種診斷方法易於使人誤以為CPH和CAH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狀態,甚至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事實上兩者並無本質不同,僅為輕重差別且可互相轉換,為瞭避免誤解,國外一些專傢建議廢除 CPH和CAH名稱,而根據肝臟的炎癥程度和纖維化程度分別記分,國內學者同意這種意見,根據這種意見1995年及2000年兩次全國學術會議上制定瞭新的病理分型標準,其原則是:根據肝臟病變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再根據炎癥程度分為0~4級(G),根據纖維化程度分為0~4期(S),如輕度慢性肝炎,Gl,S2;重度慢性肝炎,G4,S3.

分度標準:

(1)輕度慢性肝炎相當於原CPH 及輕型CAH:

①肝細胞變性,點,灶狀壞死,嗜酸小體;

②匯管區有(無)炎性細胞浸潤,擴大,可見輕度碎屑壞死;

③小葉結構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相當於原中型CAH:

①匯管區炎癥明顯,伴中度碎屑壞死;

②小葉內炎癥重,伴橋接壞死;

③纖維間隔形成,小葉結構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相當於原重型CAH:

①匯管區炎癥重或伴重度碎屑樣壞死;

②橋接壞死范圍廣泛,累及多數小葉;

③多數纖維間隔致小葉結構紊亂,或形成早期肝硬化.

9.重型肝炎的病理

(1)急性重型肝炎:根據病變可分為以下兩型.

①急性水腫型:表現為嚴重的彌漫性肝細胞腫脹,肝細胞互相擠壓成多邊形,小葉結構變形,其中有散在的多少及大小不等的壞死灶.

②急性壞死型:以廣泛肝細胞壞死為特征,全小葉或多小葉壞死,肝竇極度擴張,伴有廣泛出血,匯管區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輕重不一,網狀支架不塌陷.

(2)亞急性重型肝炎:肝組織呈新舊不一的亞大塊壞死(壞死面積<50%),壞死區網狀支架塌陷,有明顯的匯管區集中現象,小葉周邊出現團塊狀肝細胞增生,匯管區周圍小膽管增生,伴膽汁淤積.

(3)慢性重型肝炎:臨床表現為慢性重型肝炎者,病理上尚缺乏統一改變,可為重度慢性肝炎,也可在其他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礎上出現大塊性(全小葉)或亞大塊性新鮮的肝實質壞死.

10.肝炎肝硬化的病理 肝臟有假小葉形成,然後再根據有無明顯炎癥區分為活動性肝硬化和靜止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癥狀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的癥狀:

斑丘疹出血傾向腹脹肝脾腫大結節

急性乙型肝炎在發病前2周可有血清病樣表現,10%~20%的病人發生蕁麻疹,少部分病人可發生紅斑,斑丘疹,多形紅斑,猩紅熱樣紅斑,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紅皮病,過敏性紫癜及冷球蛋白血癥,有病人可出現面部蝶形紅斑,同時可伴有關節痛及關節炎,在血清及關節液中可測出HBsAg-Ab復合物.

慢性活動性肝炎可在軀幹,四肢發生炎癥性丘疹,中心化膿,結痂,萎縮,形成特征性痘瘡樣瘢痕,此皮疹可持續多年,且隨肝炎病情的變動而波動,此外,尚可發生肝病常見的皮膚表現,如紅斑,痤瘡,紅斑狼瘡樣改變,局限性硬皮病,膨脹紋,紫癜,甲下及甲根部出血,以及結節性多動脈炎等.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檢查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檢查項目:

肝功能檢查乙肝兩對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免疫復合物循環免疫復合物

慢性肝炎時血清轉氨酶可常升高,常有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血清膽紅素也常異常,血白細胞常輕度降低,凝血酶原活動度也常降低,重型肝炎時血白細胞可正常或輕度升高,最主要的是凝血酶原活動度<40%,肝炎肝硬化時常有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清球蛋白倒置等.

組織病理:病理改變多系變應性血管炎表現.

乙型肝炎抗原血癥預防

應采取以乙肝疫苗接種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1.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種

(1)新生兒接種可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母親為HBsAg和HBeAg雙陽性的新生兒:最好是聯合應用乙肝疫苗和HBIG,根據北京市防疫站1990年報道,對這種新生兒采用2次HBIG(生後立即及生後1個月各1次,每次1支,每支200IU)及3次血源性乙肝疫苗(生後2,3,5月各1次,20μg/次)的方案,對HBV感染的保護率可達97.13%,采取註射1次HBIG(生後立即註射1支)及3次血源性乙肝疫苗(生後立即,生後1月,6月各1次,30μg/次)的方案,保護率也可達91.98%,采取單純註射3次血源性乙肝疫苗(生後立即,生後1月,6月各1次,30μg/次)的方案,保護率僅為86.65%,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也有類似的報道:註射1次HBIG,3次乙肝疫苗的新生兒,2歲時的HBsAg慢性攜帶率為3.4%,單純註射3次乙肝疫苗的新生兒,2歲時HBsAg慢性攜帶率為11.1%,但也有人認為,如果乙肝疫苗質量較好,HBsAg含量較高,第一針註射時間很早,單用乙肝疫苗也可達到90%左右的阻斷效果,衛生部已正式規定於1999年底停止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生產和銷售,基因重組HBsAg疫苗接種已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雙陽性的母親所生新生兒建議出生時即刻註射HBIG1ml(200U/ml),1個月再註射同量HBIG;2,3,6個月各註射重組乙肝疫苗10μg肌內註射(上臂三角肌),其保護率可達95%以上,如單獨註射重組疫苗(0,1,6個月)各10μg共3針,其保護率亦可達85%.

②母親為HBsAg陽性,HBeAg陰性的新生兒:單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較好效果,北京市防疫站1990年報道,單用3次血源性乙肝疫苗(生後立即30μg,1個月後20μg,生後6月10μg),隨訪1年,無HBsAg持續陽性者,因此應用重組乙肝疫苗在出生時,出生後1個月和6個月各10μg,肌內註射,有同樣保護率.

③母親HBsAg陰性的新生兒:單用乙肝疫苗即可取得較好效果,北京市防疫站的材料認為第一針血源性乙肝疫苗20μg,後2針各10μg(0,1,6個月)的效果比3針均為10μg的要好,前者的抗-HBs陽轉率為96.6%,後者為88.3%,重組乙肝疫苗可在出生時,出生後1個月和6個月,各肌內註射5μg,有同樣保護率.

但是,即使應用最好的方法,也總有少數新生兒出生後會成為慢性HBV攜帶者,這些攜帶者被認為是子宮內傳播者,如何預防宮內傳播目前有兩種方法:一個是於妊娠後3個月,每月給孕婦註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兒出生後再按常規預防,認為可減少宮內傳播,但此法是否確有療效尚待證明,另一個方法是於懷孕前即應用拉米夫定,直至分娩後仍繼續應用,此法對拉米夫定有效者可能有用,但拉米夫定是否對妊娠確無影響,也尚需進一步證明.

(2)兒童和成人接種:對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學齡前兒童應進行補種,補種前可以先查HBVM,也可不查,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認為,即使接種前已經HBsAg或抗-HBs陽性,再接種乙肝疫苗也無不良後果,劑量可采用重組乙肝疫苗5μg×3(0,l,6個月)的方案,成人中的危險人群(HBsAg陽性者的配偶,密切接觸血液的人員,醫護人員,血液透析患者等)也應接種乙肝疫苗,由於成人中易感者僅為少數,故最好先進行HBsAg及抗-HBs的檢測,兩者均陰性者再進行接種,劑量可用重組乙肝疫苗10μg×3(0,1,6個月)方案.

(3)意外受染者的接種:意外受染者乃指意外地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於眼結膜或口腔黏膜或輸入HBsAg陽性血液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已知受染者已經HBsAg陽性或抗-HBs陽性,則可不予處理,如果不知原來是否陽性,應立即抽血查HBsAg及抗-HBs,然後立即(越早越好)肌註HBIG,其劑量以能使血中抗-HBs達>10mU/ml為度,因此,如果HBIG含抗-HBs200U/ml時,可註射0.05~0.07ml/kg;如果含量較低,則應相應增加劑量,輸血受染者HBIG的劑量應加大,至少應使血中抗-HBs達20mU/ml以上,然後再根據檢測結果進行不同處理:對於非輸血受染者,如果HBsAg或抗-HBs陽性即可不再處理,如果兩者均陰性應再註射三針重組乙肝疫苗5μg×3(0,1,6個月),對於輸血受染者則不論檢測結果如何均應再註射三針重組乙肝疫苗10μg×3(0,1,6個月),因為輸HBsAg陽性血後再檢測HBsAg就不可靠瞭,抗-HBs陽性雖說明已有免疫力,但輸血中所含病量太大,為保險計,仍以註射疫苗為好.

目前國內已改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其中一種是酵母疫苗,其免疫原性較強,5μg可相當於血源疫苗的10μg,另一種是CHO(中國地鼠卵細胞)疫苗,其免疫原性與血源疫苗類似,乙肝疫苗是安全的,即使是血源疫苗,由於進行瞭嚴格的滅活措施,也不會感染其他疾病,乙肝疫苗的副作用很輕,多為局部疼痛,偶有紅腫,硬結,全身反應以發熱為主,>38℃者約占1.8%,其次為乏力,上呼吸道癥狀,胃腸道癥狀,罕見吉蘭-巴雷綜合征,對甲醛或硫柳汞過敏者禁用,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未見相互幹擾作用.

2.預防醫源性傳播

應大力推廣一次性註射器,各種醫療及預防註射均應一人一針一筒,各種醫療器械及用具(采血針,針灸針,手術器械,劃痕針,探針,內鏡,牙鉆等)均應一用一消毒,應完善各級醫療衛生單位的消毒隔離制度,嚴格血液等體液污染物的消毒處理,應加強獻血員和血制品的管理.

踽踽獨行  體重增加  簪纓  深心  樸學  天倫夢境  今又重陽  重大變化  有損無益  情見勢屈  豆制品  唐一  熱心腸  華池縣  網絡異常  跟著光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