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養生 > 人群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導赤散

導赤散常用名:清心養陰,利水通淋,

導赤散簡介:導赤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小兒藥證直訣》。為清熱劑。具有清心利水養陰之功效。主治心經火熱證。癥見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於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心經有熱者。

導赤散歌訣

導赤木通生地黃,草梢兼加竹葉嘗;清心利水又養陰,心經火熱移小腸。

導赤散組成

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導赤散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2、古代用法:上藥為末,每服9克,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

導赤散功用

清心利水養陰。

導赤散主治

心經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於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

導赤散方義

本方證乃心經熱盛或移於小腸所致。心火循經上炎,而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內灼,陰液被耗,故見口渴、意欲飲冷;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下移小腸,泌別失職,乃見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均為內熱之象。心火上炎而又陰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與養陰兼顧,利水以導熱下行,使蘊熱從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潤,入心腎經,涼血滋陰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與小腸經,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兩藥相配,滋陰制火而不戀邪,利水通淋而不傷陰,共為君藥。竹葉甘淡,清心除煩,淡滲利竅,導心火下行,為臣藥。生甘草梢清熱解毒,尚可直達莖中而止痛,並能調和諸藥,還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為方中佐使。四藥合用,共收清熱利水養陰之效。

導赤散配伍特點

本方甘寒與苦寒相合,滋陰而不戀邪,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以適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之體。

導赤散運用

1、本方為治心經火熱證的常用方,又是體現清熱利水養陰治法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2、本方常用於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屬心經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屬下焦濕熱者,亦可加減治之。

導赤散加減化裁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於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水之功;陰虛較甚,加麥冬增強清心養陰之力;小便淋澀明顯,加篇蓄、瞿麥、滑石之屬,增強利尿通淋之效;出現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薊、旱蓮草涼血止血。

導赤散使用註意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導赤散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治小兒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2、方論選錄

吳謙,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心與小腸為表裡也,然所見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皆心移熱於小腸之證。故不用黃連直瀉其心,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通利小腸,佐以甘草梢,取易瀉最下之熱,莖中之痛可除,心經之熱可導也。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以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經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水孔  六湖  臺電  於華東  新伊大  濕疹樣癌  窈窕淑女  谷氨酰轉肽  斷言  苦悶  太陽傘  金雀街  托子  產假  吃香  嚴莊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