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要避免一些副作用
来源:74U閱讀網
降癰散常用名: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
降癰散簡介:降癰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嶽全書》卷五十一。具有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之功效。主治癰疽諸毒,陽毒熾甚而疼痛勢兇者。
降癰散組成
薄荷(辛佳者,用葉)、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半握,茅根一握。
降癰散用法用量
上千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外將茅根煎濃湯,去滓,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頓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
降癰散功用
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
降癰散主治
癰疽諸毒,陽毒熾甚而疼痛勢兇者。
降癰散方義
本方具有消腫止痛,涼血散毒之功。治癰疽諸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方中土貝母味苦,性涼清熱化痰,散結拔毒,《百草鏡》載其“能散癰毒,化膿行滯,解廣瘡結毒,除風濕,利痰,敷惡瘡斂瘡口”;野菊花味苦辛涼,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為治療瘡腫毒之上品,故常用於疔瘡、癰腫、丹毒、瘰癧、濕疹、疥癬等證;薄荷疏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鬱;茅根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內服且可利尿,使熱毒從小便出。諸藥合用搗爛研勻外敷或煎湯內服,則可湊癰消毒散之效。
降癰散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1《景嶽全書》:“降癰散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若陽毒熾盛,而疼痛勢兇者,先宜用此方,其解毒散邪之功神效。若堅頑深固者,用後方。薄荷葉(新者),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半之,茅根一握。上幹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外將茅根煎濃湯去渣,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燉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真妙方也。”
方論選錄:
1、《成方切用》:“降癰散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若陽毒熾盛,而疼痛勢兇者,先宜用此方,其解毒散邪之功神效。若堅頑深固者,用後方。薄荷葉新者,茅根,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減半。右薄荷、野菊,幹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外將茅根煎濃湯,去渣,用調前藥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燉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真妙方也!”
降癰散各傢論述
1、景嶽:凡癰毒掀腫,赤痛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然煎劑功緩,而急痛難當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欲止其痛,又欲散其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張景嶽傳世名方》)2、芹洲氏:古方治療瘡,俱用野菊花,餘每治類療毒瘡,單用野菊花,內服外敷甚效。陰寒癥忌之。(《張景嶽傳世名方》)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