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
来源:74U閱讀網
白花丹別名:山坡苓,假茉莉,千裡及,鳥面馬,白雪花,野苜莉,隔佈草,千檳榔,照藥,白花皂藥,白花巖陀,白花九股牛餘笑花,白花鐵羅漢,火靈丹,猛老虎,
白花丹簡介:白花丹,中藥名。為白花丹科白花丹屬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的全草或根。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跌打扭傷,癰腫瘰癧,疥癬瘙癢,毒蛇咬傷。
白花丹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主治
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跌打扭傷,癰腫瘰癧,疥癬瘙癢,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禁忌
孕婦禁服。外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起泡。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禁服。”
2、《廣西民族藥簡編》:“內服時忌吃酸、醬、豆類、芥蘭菜、蕹菜等食物。”
化學成分
根和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全草含有機酸和酯:白花丹素、香草酸及白花丹酸。藥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抗微生物作用、抗炎及致炎作用。
2、對心血管的作用:白花丹素以1mg/100g體重給大鼠口服,12-24h後其使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可引起肝組織總蛋白、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堿性磷酸酶明顯升高,而在血清內總蛋白和堿性磷酸酶無明顯變化,ALT明顯降低。
3、其他作用:白花丹素以2mg/kg給大鼠口服和瘤內註射,對甲基膽蒽所致腫瘤的生長抑制率分別達60%、70%,ED為0.75mg/kg。白花丹素4mg/kg對小鼠淋巴白血病P388細胞有效。
毒理作用
白花丹素給小鼠灌胃的LD50為164mg/kg,大鼠為65mg/kg;亞急性毒性實驗,小鼠每日1次給藥20-40mg/kg,連續14d,處死動物,大劑量組腎組織未見明顯病變,肝內匯管區周圍有小灶性壞死,炎細胞浸潤;小劑量組肝、腎組織變化同大劑量組。30mg/kg以上劑量,對豚鼠有明顯毒性反應及消化道的強烈刺激作用。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2、《嶺南采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累。”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節扭傷,心胃氣痛。”
5、《雲南中草藥》:“行氣活血,祛風燥濕。”
6、《湖南藥物志》:“止痛。治斑蝥中毒。”
7、《福建藥物志》:“治瘧疾,頸淋巴結核,血瘀經閉,小兒胎毒,眼翳。”
白花丹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血瘀經閉:白花丹幹根30g,或加瘦豬肉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跌打損傷:鮮白雪花葉搗爛調黃酒加熱,揉擦患處;或白雪花根12g,水煎沖酒服。(《福建藥物志》)
3、治瘰癧未潰:白花丹鮮根15-30g,酌加豬瘦肉,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4、治厚皮癬:白花丹莖葉搗爛敷。(《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5、治眼翳:鮮白雪花葉搗爛貼印堂,見出水泡即除去。(《福建藥物志》)
6、治腳底硬結疼痛(胼胝):白花丹鮮葉1握,稀飯1撮,食鹽少許。搗爛塗貼,日換1次。(《福建民間草藥》)
白花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段曬幹或鮮用。白花丹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主根呈細長圓柱形,多分枝,長可達30cm,直徑約5mm,略彎曲,上端著生多數細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黃色。莖圓柱形,直徑4-6mm,有分枝,表面黃綠色至淡褐色,節明顯,具細縱棱;質硬,易折斷,斷面皮部呈纖維狀,淡棕黃色,中間呈顆粒狀,淡黃白色,髓部白色。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長圓狀卵形,上面淡綠色至黃綠色,下面淡灰綠色至淡黃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萼管狀,被有柄腺體,花白色至淡黃色。氣微,味辛辣。白花丹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白花丹科白花丹屬植物白花丹。形態特征
多年生蔓生亞灌木狀草本,高2-3m,莖細弱,基部木質,多分枝,有細棱,節上帶紅色,除具腺外,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葉片紙質,卵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10cm,寬1.5-5cm,先端尖,基部闊楔形,無毛,全緣。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25cm;苞片短於萼,邊緣為幹膜質;花萼管狀,綠色;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帶藍色,高腳碟狀;雄蕊5,生於喉處;子房上位,1室,柱頭5裂。蒴果膜質。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氣候炎熱的地區,常見於陰濕的溝邊或村邊路旁的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