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砂
来源:74U閱讀網
桑白皮別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皮,桑根皮,
桑白皮簡介:桑白皮,中藥名。為桑科桑屬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喘,水腫。
桑白皮功效作用
功能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主治
1、肺熱咳喘:本品味甘性寒降,主入肺經,能清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
2、水腫:本品能瀉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尤宜用於風水、皮水等陽水實證。
3、西醫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大葉性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屬於熱痰壅肺者,髙血壓、支氣管擴張、鼻腔出血等屬於肝陽上亢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5-15g。瀉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虛咳嗽宜蜜炙用。禁忌
中西藥配伍禁忌:
1、桑白皮不宜與阿托品同用,阿托品可抑制桑白皮的降壓作用、擴張血管作用和祛痰作用。
2、桑白皮水溶性成分具有導瀉作用,不宜與瀉藥同用,以免嚴重腹瀉反應。
註意事項
肺寒無火及風寒咳嗽者禁服。化學成分
本品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如桑根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還含有作用類似乙酰膽堿的降壓成分;近又提得桑皮呋喃A。藥理作用
本品有輕度止咳作用,並能利尿,尿量及鈉、鉀、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煎劑及其乙醇、乙醚、甲醇的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對神經系統有鎮靜、安定、抗驚厥、鎮痛、降溫作用;對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本品對子宮頸癌JTC28、肺癌細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還表明,還能抗艾滋病毒。相關論述
1、《藥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2、《本草綱目》:“桑白皮,長於利小水,及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桑白皮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肺熱咳喘,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2、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
3、治肺虛有熱而咳喘氣短、潮熱、盜汗者,也可與人參、五味子、熟地等補益藥配伍,如補肺湯(《永類鈐方》)。
4、治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配茯苓皮、大腹皮、陳皮等,如五皮散(《中藏經》)。
相關配伍
1、桑白皮配地骨皮:桑白皮甘寒性降,長於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地骨皮甘寒清潤,長於涼血除蒸,清肺降火。兩藥伍用,一宣一降,共奏宣肺散邪、降氣化痰之功,使肺之肅降功能恢復正常。適用於痰涏壅肺,宣降失司之咳喘胸滿,痰多質黏等。
2、桑白皮配茯苓皮:桑白皮甘寒性降,長於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茯苓皮甘淡平,長於利水滲濕消腫。兩藥相合,利水消腫之力增強。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
鑒別用藥
1、桑白皮與葶藶子:二者均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皆可治肺熱及肺中水氣,痰飲咳喘以及水腫等,且常相須為用。但桑白皮甘寒,藥性較緩,長於清肺熱,降肺火,多用於肺熱喘咳、痰黃及皮膚水腫;葶藶子苦辛大寒,藥性峻猛,重在瀉肺中水氣、痰涎,邪盛喘滿不得臥者尤宜,其利水之力更強,可兼治臌脹、胸腹積水之證。
2、桑白皮與車前子:二者均甘寒歸肺經,功能清肺化痰,利水消腫,皆可治肺熱咳嗽、水腫、小便不利等。但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偏於利水之上源,常用於肺熱痰喘及頭面浮腫之風水證;車前子性滑利,偏於利水之下竅,多用於濕熱下註膀胱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
相關藥品
瀉白糖漿、射麻口服液、止嗽青果丸(口服液)、百咳靜糖漿、羚羊清肺顆粒(丸)。相關方劑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補肺湯(《雲岐子保命集》)、五皮飲(《中藏經》)、加味瀉白散(《外科證治全書》)。
藥膳食療
阿膠白皮粥:
1、功效:補血滋明、燥清肺,適用於血虛陰虛久咳,咯血崩漏便血等癥。
2、原材料:阿膠、桑白皮各15克,糯米100克,紅糖8克。
3、做法:將桑白皮水煎2次,去渣取汁。糯米淘凈入鍋內,加水煮10分鐘倒入藥汁、阿膠,粥熟入紅糖,攪拌均勻即可。
4、用法:每日服2次,早、晚空腹服食。
桑白皮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芽前挖根,刮去黃棕色粗皮,剝取根皮,曬幹,切絲生用,或蜜炙用。炮制方法
1、桑白皮:取原藥材,剖去粗皮,搶水洗凈,瀝去水,微晾,切絲,幹燥。
2、炒桑白皮:取桑白皮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全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
3、蜜炙桑白皮: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加入凈桑白皮絲,拌勻,潤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白皮100kg,用煉蜜30kg。
桑白皮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蜜炙桑白皮密閉,置陰涼幹燥處。桑白皮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橫切面:韌皮部射線寬2-6列細胞;散有乳管;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較老的根皮中,散在夾有石細胞的厚壁細胞群,胞腔大多含方晶。
粉末淡灰黃色。纖維甚多,多碎斷,直徑13-26μm,壁厚,非木化至微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11-32μm。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22-52μm,壁較厚或極厚,紋孔和孔溝明顯,胞腔內有的含方晶。另有含晶厚壁細胞。淀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直徑4-16μm;復粒由2-8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飽和碳酸鈉溶液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1-2,靜置30分鐘,濾過,濾液用乙酸乙酯振搖提取2次,每次10ml,合並乙酸乙酯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桑白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為展開劑,展開約10cm,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熒光主斑點。
藥材性狀
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狀、槽狀或板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有的殘留橙黃色或棕黃色鱗片狀粗皮;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甘。
飲片性狀
1、桑白皮:呈絲狀,寬3-5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黃色,平坦;內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韌,纖維性強,撕裂時有粉末飛出。氣微,味微甜。
2、炒桑白皮:呈黃色或深黃色有焦斑。
3、蜜炙桑白皮:呈深黃色,質滋潤,略有光澤,味甜。
桑白皮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桑科桑屬植物桑。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1-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各地。道地產區
主產於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蔭。氣溫12℃以上開始萌芽,生長適宜溫度25-30℃,超過40℃則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則停止生長。耐旱,不耐澇,耐瘠薄。對土壤的適應性強。繁殖方式
種子、嫁接和壓條繁殖。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釆取紫色成熟桑葚搓去果肉,洗凈種子,隨即播種或濕砂貯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當年新種子。播前用50℃溫水泛種,待自然冷卻後,再浸泡12h,放混砂中貯藏催芽,經常保持濕潤,待種皮破裂露白時即可播種,按行株距20-30cm開溝溝深1cm,每1hm2用種量7.5-15kg。覆土。約經10d出苗。苗高3-4cm間苗,去弱留強,並補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2、嫁接繁殖:袋接法,於嫁接前20d,剪接穗,濕沙貯藏,使砧木剪口處的皮層和木質部分離成袋狀,然後插入接穗以插緊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狀芽接(套接)。
3、壓條繁殖:早春將母株橫伏固定於地面,埋入溝中,露出頂端,培土壓實,待生根後與母體分離。春或秋季進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開穴,穴徑0.5-0.7m,穴底施入腐熟廄肥,上鋪薄土一層,栽入,填表土後,將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上,壓實,澆水。
病蟲防治
1、病害有桑萎縮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結線蟲病等。
2、蟲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蟲、桑白蚧、桑天牛、桑薊馬、桑始葉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