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蟾蜍

蟾蜍

蟾蜍別名:蟾諸,去蚥,去甫,蟾,蚵蚾,癩蝦蟆,石蚌,癩蝦䗫,癩蛤蟆,癩格寶,癩巴子,蚧蛤蟆,蚧巴子,

蟾蜍簡介:蟾蜍,中藥材名。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全體。具有解毒散結,消積利水,殺蟲消疳的功效。主治癰疽,疔瘡,發背,瘰癧,惡瘡,癥瘕癖積,臌脹,水腫,小兒疳積,破傷風,慢性咳喘。

蟾蜍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散結,消積利水,殺蟲消疳。

主治

1、癰疽、疔瘡、發背、瘰癧、惡瘡:蟾蜍功專解毒散結,外拔內攻,為治癰疽諸瘡之要藥。

2、臌脹、水腫、小便不利及痛證:蟾蜍能利水消腫。

3、小兒疳積。破傷風及麻風,癬瘡:蟾蜍殺蟲消疳,擅治小兒疳積之癥。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敷或調塗;或活蟾蜍搗敷。內服:煎湯,1隻;或入丸、散,1-3g。

註意事項

《廣西藥用動物》:“表熱、虛脫的人忌用。”

化學成分

1、花背蟾蜍(Bufovaddeistrauch)耳後腺分泌物含膽甾醇,南美蟾毒精,日本蟾毒它靈,遠華蟾毒精,沙蟾毒精。

2、耳腺分泌物中的揮發性成分含壬酸,癸酸,少量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三十烷,二十一烷,十八碳二烯酸。

藥理作用

1、蟾蜍制劑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搏出量,減低心率並消除水腫與呼吸困難,類洋地黃樣作用。

2、升壓作用:本品升壓作用迅速而平穩,維持時間長且能使腎、腦、冠脈血流量增加,優於腎上素縮血管藥。

3、局麻作用:用豚鼠角膜進行試驗,眼內滴入等量藥物後,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統計30min內刺激角膜不發生反應的次數,以無反應的百分率作用為局麻過程指標,發現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強。

4、抗腫瘤作用:蟾蜍制劑具有增高小鼠脾臟溶血空斑形成細胞(PEC)活性率,促進局巨噬細胞功能以及增高血清溶菌酶濃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對免疫系統及循環系統等方面也有作用。

相關論述

1、《山東藥用動物》:“主治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水腫,小便不利。”

2、《本草經集註》:“人得溫病,斑出困者,生食一兩枚。”“燒灰敷瘡。”

3、《藥性論》:“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

4、《本草拾遺》:“主溫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搗絞取汁服之,亦燒末服;主狂犬咬,發狂欲死,作膾食之,頻食數頓。”

5、《日華子》:“破癥結,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

6、《山東中草藥手冊》:“強心利尿,鎮痛,治水腫腹水。”

7、《綱目》:“治一切五疳八痢,腫毒,破傷風病,脫肛。”

8、《本草正》:“消癖氣積聚,破堅瘕腫脹。”

9、《本草備要》:“發汗退熱,除濕殺蟲。”

10、《本草求真》:“散熱瀉熱,外拔內攻。”

蟾蜍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癰腫疔癤:蟾蜍研細粉,醋調敷患處。(《山東中草藥手冊》)

2、治唇瘡:取幹蟾燒灰細研,敷之。(《聖惠方》)

3、治大腸痔疾:蟾蜍一個,以磚切四方,安於內,泥住。火煅存性,為末。以豬廣腸一截,紮定兩頭,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綱目》)

4、治水腫腹水:蟾蜍粉1g。日服1次,連服2-10d。體虛者酌減,服時註意血壓變化。(《山東中草藥手冊》)

5、治小兒腫脹:剖腹後的蟾蜍1隻,麝香0.15g。先將麝香置於小兒臍中,即將蟾蜍敷蓋臍部,用佈綁緊,約燃一支香久,則將藥除去,其腫自消。(江西《草藥手冊》)

6、治癬:幹蟾燒灰,末,以豬脂和塗之。(《外臺》引《深師方》)

7、治脈管炎:幹蟾1隻,白花蛇1條,金銀花90g,牛膝60g,附子30g。用酒1kg,浸3d後,水浴加熱1.5h,放冷過濾。每次服1小盅,每日2次。(《河北中草藥》)

蟾蜍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捕得後,先采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曬幹。

炮制方法

1、幹蟾:取原藥材,洗凈,去頭、爪(頭切至齊眉處)。每隻切成4-6塊,幹燥。

2、炙幹蟾:將鐵砂倒入鍋內燒熱,取凈藥材拌炒至表面微鼓起,有焦臭氣逸出時,速取出,篩去砂子,放涼。民間有以活蟾蜍,用黃泥塗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後,研細入藥者。

蟾蜍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陰涼幹燥處,防黴,防蛀。

蟾蜍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體拘攣抽皺,縱向有棱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內臟的腹腔內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

以個大、身幹、完整者為佳。

蟾蜍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蟾蜍科蟾蜍屬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

形態特征

1、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肢長而粗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蹠變形長而大,外蹠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腺,其餘部分滿佈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後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之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變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掌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蹠突略大於外蹠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餘佈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佈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分佈區域

1、中華大蟾蜍: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2、黑眶蟾蜍: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等地。銷全國。

人工制造

1、生活習性:喜隱蔽於泥穴中、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存的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2、繁殖技術: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蝌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蟾蜍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蟾蜍即開始雌雄抱對,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以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卵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以18-24℃為宜。並隨時註意調節水溫。若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料薄膜覆蓋。經過3-4d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遊動。3、飼養管理:建立蟾蜍飼養場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溝或田埂作為飼養池。場地四周應築圍墻,墻內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棲息及活動。池中有水草生長,稀密適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養。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d內開始吃食,先以卵膜為食,以後吃一些動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遊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質、豬牛糞、糠麩、蔬菜、嫩草、魚類及畜禽糞、生熟廢棄物等。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即以活餌為食。可以培養蚯蚓、蠅蛆等各種昆蟲,也可以用誘蟲燈誘引各種昆蟲,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註意及時排水,水溫在16-28℃時為生長發育最適溫度。隨著蝌蚪的生長變大,要註意及時分池,一般經過2個月後開始變態成幼蛙。幼蛙飼養要註意密度不宜過大,每1㎡放養30-50隻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敵侵害。在陽光強烈時,可以噴灑水以防皮膚幹燥。在秋末即要為蟾蜍準備好越冬場所,可以在飼養池的角落處堆放幹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溫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應比冰凍層大1倍為宜。

顏新  發展歷程  創業中  梅屋  現煮  葉建  聲像  洛帶鎮  圖們  戒定慧  東寧  天安門城樓  馬柿街  勵志  高豐路  英嶼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