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損傷
来源:74U閱讀網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百科
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typhus)又稱蚤傳或鼠型斑疹傷寒,是由莫氏立克次體引起,通過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臨床表現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癥狀輕,病程短,預後好,病死率低.病程2--3周.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病因
一、病因
病原學
病原為莫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mooseri),呈多形性球桿狀,大約0.3--1×0.3--0.4μm,最長達4μm.本立克次體主要有兩種抗原:①可溶性抗原,為組特異性抗原,可用以與其他組的立克次體相鑒別;②顆粒性抗原,含有種特異性抗原.本立克次體其形態、染色和對熱、消毒劑的抵抗力與普氏立克次體相似,但很少呈長鏈排列.兩者各含3/4種特異性顆粒性抗原,和1/4組特異性可溶性抗原.病原體接種於小鼠腹腔後可引起立克次體血癥、腹膜炎,並在各臟器內查見病原體.
雖然莫氏立克次體的形態、染色特點、生化反應、培養條件及抵抗力均與普氏立克次體相似.但在動物實驗上可以區別.
①莫氏立克次體可引起大白鼠發熱或致死,並在其腦內存活數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種或傳代.而普氏立克次體僅使大白鼠形成隱性感染.
②莫氏立克次體所致的豚鼠陰囊反應遠較普氏立克次體所致者為明顯,莫氏立克次體接種雄性豚鼠腹腔後,豚鼠除發熱外,陰囊高度水腫,稱之為豚鼠陰囊現象.莫氏立克次體在睪丸鞘膜的漿細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滲出液塗片可查見大量立克次體.普氏立克次體僅引起輕度陰囊反應.
③莫氏立克次體接種於小白鼠腹腔內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敗血癥.
由於莫氏立克次體與普氏立克次體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耐熱,為兩者所共有,故可產生交叉反應.都能與變形桿菌OX19發生凝集反應.但不耐熱的顆粒性抗原則各具特異性,用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可將其區別.
發病機理
與流行性斑疹傷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變較輕,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見.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癥狀
潛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一)典型斑疹傷寒
常急性發病,少數患者有頭痛、頭暈、畏寒、乏力等前驅癥狀.
1.侵襲期多急起發熱、伴寒戰、繼之高熱.體溫於1~2日內達39℃~40℃,呈稽留熱型,少數呈不規則或弛張熱型.常初發於胸腹部,於24h內迅速擴展至頸、背、肩、臂、下肢等處,顏面及掌蹠部少見.伴嚴重毒血癥癥狀,劇烈頭痛、煩燥不安、失眠、頭暈、耳鳴、聽力減退.言語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此時患者面頰、頸、上胸部皮膚潮紅,球結膜高度充血,似酒醉貌.肺底有濕性羅音.肝脾在發熱3--4日後腫大、質軟、壓痛.
1)發熱起病多急驟,少數患者有1~2天的乏力、納差及頭痛等前驅期癥狀.體溫逐漸上升,第1周末達高峰,多在39℃左右,稽留熱或弛張熱.熱程多為9~14天,體溫多逐漸恢復正常.伴發冷、頭痛、全身痛及結膜充血.
2)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患者神經系統癥狀較流行性斑疹傷寒輕,表現為頭痛、頭暈、失眠,較少發生煩躁、譫妄、昏睡及意識障礙,約50%可伴有脾輕度腫大,肝腫大較少見.
2.發疹期3.50%~80%的患者在發病第5天開始出現皮疹,初為紅色斑疹,直徑約1~4mm,繼成暗紅色斑丘疹、壓之退色、極少為出血性.常初發於胸腹部,於24h內迅速擴展至頸、背、肩、臂、下肢等處,顏面及掌蹠部少見.嚴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見到,但面部無皮疹,下肢較少.皮疹大小形態不一,約1~5mm,邊緣不整,多數孤立,偶見融合成片.初起常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壓之退色,繼之轉為暗紅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壓之不退色、皮疹持續1周左右消退.退後留有棕褐色色素沉著.近年來國內報道出現皮疹者不足10%.皮疹出現時間及特點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皮疹數量少,多為充血性、出血性皮疹極少見.
隨著皮疹出現,中毒癥狀加重,體溫繼續升高,可達40~41℃.與此同時,神經精神癥狀加劇,神志遲鈍、譫妄、狂燥、上肢震顫及無意識動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錯亂.亦可有腦膜刺激征,但腦脊液檢查除壓力增高外,多正常.循環系統脈搏常隨體溫升高而加速,血壓偏低,嚴重者可休克.部分中毒重者可發生中毒性心肌炎,表現為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奔馬律.亦有少數患者發生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消化系統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便秘或腹瀉.多數患者脾腫大,肝腫大較少.
3.恢復期病程第13~14病日開始退熱,一般3~4日退掙,少數病例體溫可驟降至正常.隨之癥狀好轉,食欲增加,體力多在1~2日內恢復正常.嚴重者精神癥狀、耳鳴、耳聾、手震顫則需較長時間方能恢復.整個病程2~3周.
(二)輕型斑疹傷寒
少數散發的流行性斑疹傷寒多呈輕型.其特點為①全身中毒癥狀輕,但全身酸痛,頭痛仍較明顯.②熱程短,約持續7~14日,平均8~9日,體溫一般39℃左右,可呈馳張熱.③皮疹少,胸腹部出現少量充血性皮疹.④神經系統癥狀較輕.興奮、煩燥、譫妄、聽力減退等均少見.⑤肝、脾腫大少見.
(三)復發型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病後可獲得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療不當,病原體可潛伏體內,在第一次發病後數年或數十年後再發病.其特點是:①病程短,約7--10日.②發熱不規則,病情輕.③皮疹稀少或無皮疹.④外斐氏試驗常為陰性或低效價,但補體結合試驗陽性且效價很高.
(四)其他
約1/3~1/2患者有輕度脾腫大.心肌很少受累,故循環系統癥狀和體征少見.並發癥亦很少發生.但近日日本報道一起某地中學生地方性斑疹傷寒的暴發,30多人先後發病,臨床表現為發熱、發冷及咽痛.莫氏立克次體IgM及IgG陽性而確診.大多預後良好,用米諾黴素治愈.少數病例病情嚴重,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國報道兒童地方性斑疹傷寒的特點,有49%的患者有發熱、頭痛及皮疹,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及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者為77%.病程12天(5~29天).實驗室檢查可出現多個器官、系統(如肝、腎、血液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輕度異常,但嚴重並發癥極少見.
本病診斷要點:
1.居住或工作環境有鼠,或有本病發生.
2.臨床表現如發熱、皮疹等特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並且較輕.
3.血清學診斷有陽性結果.
根據以上幾點不難作出診斷.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檢查
發病早期(7天以內),1/4~1/2的病例有輕度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隨後,近1/3的病人出現白細胞總數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但DIC較少見,90%病人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ALT,AKP和LDH等也多有升高,其它異常尚有低蛋白血癥(45%),低鈉血癥(60%)和低鈣血癥(79%),嚴重的病例可出現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患者血清也可與變形桿菌OX19株發生凝集反應,效價為1∶160~1∶640,較流行性斑疹傷寒為低;陽性反應出現於第5~17病日,平均為第11~15病日,外斐試驗雖然敏感,但特異性差,不可用以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區別,較為敏感和特異的試驗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乳膠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固相免疫測定等,所用抗原為特異性莫氏立克次體抗原,間接熒光抗體效價在發病後1周內升高者達50%,15天內升高者幾乎達100%,有條件單位可用PCR方法檢測血標本中的莫氏立克次體特異性核酸.
一般實驗室不宜進行豚鼠陰囊反應試驗,以免感染在動物間擴散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受染.
1.血象大多數患者白細胞計數為正常,明顯增多或減少者罕見.
2.血清學檢查
(1)外-斐反應中OX19呈陽性反應,效價較流行性斑疹傷寒為低,陽性反應出現於5~17病日,平均於11~15天.
(2)以莫氏立克次體為抗原與患者血清作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以及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可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鑒別.
(3)部分患者可有一過性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
(4)DNA探針雜交與PCR基因擴增技術聯合,檢測患者血中立克次體DNA同樣可用於本病的早期診斷.
3.動物接種將患者血液註入雄性豚鼠的腹腔,動物一般於接種後5~7天開始發熱,陰囊因睪丸鞘膜炎而腫脹,鞘膜滲出液塗片可見腫脹的細胞質內有大量的病原體,需要註意一般試驗室不宜進行動物試驗.
心電圖可顯示低電壓,ST-T改變等,胸部X線檢查常見肺部間質感染征象.
地方性斑疹傷寒預防
1.主要是滅鼠,滅蚤,對患者及早隔離治療.
2.本病多散發,故多不用預防註射疫苗,如有暴發流行,對高危人群應進行疫苗接種,可用普氏立克次體株滅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