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硬腦膜外血腫
来源:74U閱讀網
反流性腎病
反流性腎病百科
IgA腎病(炎)是免疫病理的診斷名稱,它以反復發作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腎組織以IgA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積為特征.
反流性腎病
反流性腎病病因
輸尿管過短(40%):
原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臨床最常見,多見於小兒,為膀胱黏膜下輸尿管段的先天性異常,如先天性膀胱黏膜下輸尿管過短,膀胱三角肌組織發育不良等,隨著小兒成長,膀胱基部發育完善,反流多數會消失.目前普遍認為原發反流大多是由於膀胱黏膜下部分輸尿管長度、直徑、肌組織或神經支配的先天性缺陷,由於輸尿管口異位造成黏膜下部分輸尿管過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當膀胱充盈時,黏膜下部分輸尿管可能進一步縮短而出現反流,這與反流隻發生在膀胱充盈時或排尿過程中的觀察結果是一致的.
尿道梗阻(40%):
繼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可繼發於多種原因所致的膀胱頸或尿道梗阻(膀胱高壓),神經性膀胱(膀胱肌無力)、膀胱結核及膀胱手術後(引起輸尿管的損傷)等.常見繼發本病的有以下情況,
(1)輸尿管憩室:一些研究指出膀胱不穩定收縮和高壓排尿以及輸尿管局部先天性薄弱造成的輸尿管憩室形成在VUR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2)非神經性神經源性膀胱綜合征(nonneurotic neurogenic bladder syndrome):這是一種在臨床和放射學上表現為膀胱括約肌不協調的精神和行為紊亂癥狀,和一種見於兒童的、無解剖和神經異常的膀胱功能性梗阻.這種綜合征常表現為尿床、排尿不連續、排尿特征性姿勢、反復下尿路感染和膀胱形態學改變,尿動力學檢查顯示膀胱反射亢進、逼尿肌與括約肌協同困難.這種病理機制與引起所謂“原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並使之持續存在有關.多數病例在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後,逼尿肌高活性狀態隨之消失.
(3)下尿路功能異常:有兩種類型尿動力學特征相反的反流功能異常,無神經異常或肉眼解剖異常.第1種類型存在反流但膀胱具有有力的排尿收縮穩定性,反流常出現在單側,少見反流性腎病或上尿路異常.第2種類型,常見排尿過程中膀胱收縮乏力和尿道關閉機制功能過強,反流常出現於雙側,反流性腎病或上尿路異常相當常見.
反流性腎病
反流性腎病癥狀
1.尿路感染:尿頻、尿急、尿痛和發熱,嚴重時表現為典型的急性腎盂腎炎.
2.高血壓:是後期常見的並發癥,也是兒童惡性高血壓的最常見病因.
3.蛋白尿:多見於男性患者,雖然不嚴重,但提示已發展到腎內返流.
4.終末期腎衰:返流性腎病是幼兒終末期腎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可以返流性腎病為首發癥狀,返流性腎臟病患者妊娠後可致腎功能迅速惡化.
5.其他:如多尿、夜尿、遺尿、發熱、腹痛、腰痛、尿路結石、血尿等,原發性膀胱輸尿管返流有傢族性傾向.
反流性腎病
反流性腎病檢查
1.尿常規:尿常規檢查發現患者尿中除有大量蛋白外,可有透明管型或顆粒管型,有時也可有脂肪管型.
2.選擇性蛋白尿及尿中C3、FDP測定:Ⅰ型為選擇性蛋白尿,尿C3及FDP值正常,Ⅱ型為非選擇性蛋白尿,尿C3及FDP值往往超過正常.
3.血生化檢查:除血漿總蛋白降低外,白/球可倒置,血膽固醇Ⅰ型增高,Ⅱ型可不增高.
4.血沉增速:常為40~80mm/h,血沉增速多與浮腫相平行.
5.蛋白電泳:α2或β可明顯增高,α1、γ球蛋白多數較低.
6.腎功能檢查:Ⅰ型正常,Ⅱ型有不同程度的異常.
7.腎活體組織檢查:可通過超微結構及免疫病理學觀察,以提供組織形態學依據.
反流性腎病預防
本病為多種病因引起的疾病,預防應從防治原發疾病入手,對於易引起反流的疾病要認真檢查,明確診斷並積極對癥治療,以防反流性腎病發生和進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