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正散
来源:74U閱讀網
導水茯苓湯常用名:茯苓導水湯,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導水茯苓湯簡介:導水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廣九一引《德生堂方》。具有行氣化濕,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隨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著床而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便絕少,雖有而如黑豆汁,煮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
導水茯苓湯組成
澤瀉、赤茯苓、白術、麥門冬(去心)各三兩(60g),紫蘇、木瓜、檳榔各一兩(30g),陳皮、砂仁、木香、大腹皮各七錢半(22.5g)。
導水茯苓湯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加燈心二十五根,煎八分,去滓,空心服,服此藥時,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水一鬥,止取藥一錢,服後小水行時,即漸添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愈。如病重者,前藥可均作三大服,每服再加去心麥門冬二兩,燈草一大把,均半兩重,水一鬥於砂鍋內,下藥五兩,熬一大碗,再下小銚內煎至—大盞,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連進三服。
現代用法:將上藥切碎。每次15克,加水300毫升,加燈心草25根,煎至240毫升,去渣,空腹時服。如病重者,再加去心麥門冬60克,燈心草1大把,水2000毫升,放沙鍋內,煎至500毫升,再下小銚內煎至200毫升。清晨時空腹服。渣復煎再服。連進3服,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愈。
導水茯苓湯功用
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導水茯苓湯主治
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隨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著床而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便絕少,雖有而如黑豆汁,煮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導水茯苓湯方義
本方治脾虛水停,治宜行氣化濕,利水消腫。方中赤茯苓、澤瀉為君,滲濕利水;白術、檳榔、大腹皮為臣,健脾行氣燥濕,利水消腫,共助君藥而導水下行;氣化則濕化,故以紫蘇葉、陳皮、砂仁、木香理氣行滯,桑白皮瀉肺行水,木瓜祛濕柔肝,燈心草淡滲利水,麥門冬滋養陰液,以防傷陰,共為佐使。導水茯苓湯加減化裁
用於脾虛氣滯水停之水腫。若氣短乏力,倦惰懶言者,可加黃芪補氣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腫甚者,可加豬苓以增利水消腫之功;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導水茯苓湯使用註意
濕熱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