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
来源:74U閱讀網
小兒腸旋轉不良治療
(一)治療
腸扭轉腸梗阻患兒需急診手術,首先應立即予靜脈補液,同時置胃腸減壓管、Foley導尿管,血液交叉配型,應用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時間是能否保留小腸的關鍵.
如果影像學檢查發現腸旋轉不良,但無臨床癥狀,不必急診手術.但新生兒應盡早手術;有間歇性癥狀的大齡兒可行擇期手術.
手術采用經典的Ladds術式,須遵循以下6個原則:
1.探查:進腹後,立即將全部腸管托出腹腔,探查是否存在腸扭轉或造成腸梗阻的其他原因,辨識回盲部位置.腸扭轉時,腹腔內渾濁腹水提示可能已存在細菌污染,膿性滲出見於缺血性腸壞死;如淋巴回流受阻則出現乳糜樣腹水,應常規作腹水培養.
2.扭轉復位:大多數情況下,腸扭轉呈順時針方向,應行逆時針旋轉復位,也就是“把時針往後撥”.復位後,小腸可能已有充血、水腫及局部壞死,此時可用溫水熱敷一會兒,觀察腸管血運情況.若已存在腸壞死,應行腸切除與造瘺.為瞭盡可能多地保留小腸,對一些暫時無法判斷的可疑腸段,應曠置觀察24~36h,再次手術決定是否切除.
3.束帶松解:束可壓迫十二指腸造成反復梗阻,必須松解,通常松解至十二指腸上方的肝門,下方至十二指腸空腸連接部.
4.加寬腸系膜基底部:松解十二指腸內側部分的束帶,可進一步增加十二指腸和升結腸間距離,最大限度地擴大腸系膜基底部,以減少腸扭轉機會.但並不強調回盲部和十二指腸復位至正常解剖位置.
5.解除十二指腸梗阻:十二指腸粘連處可形成“螺旋樣”結構.
6.順行切除闌尾Ladds術後,回盲部最終位於左側腹,若將來發生闌尾炎,診斷具有困難,故應順便切除闌尾.小腸放回右側腹腔,而結腸放在左側腹.
(二)預後
手術治療腸旋轉不良的死亡率為3%~9%,如同時伴有小腸壞死、早產及其他畸形,則死亡率上升.隨著重癥監護和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手段日趨完善,該病成活率大大提高.此外,及時辨識腸扭轉和腸旋轉不良癥狀、早期診斷與治療均是改善其預後的重要環節.臨床上很少復發腸扭轉,但術後出現腸梗阻表現時,仍需考慮復發可能.導致腸扭轉復發的因素包括:將小腸固定於腹腔右側、結腸固定於左側的腹腔內粘連形成不全;或腸系膜基底部不夠寬大.有報告腸扭轉的復發率為0~10%.腸旋轉不良松解術後,常見胃腸道蠕動功能紊亂;而假性神經性腸梗阻提示小腸存在內在神經支配缺陷可能.其他術後並發癥包括:絞窄性腸梗阻、遲發性腸梗阻、手術相關出血,另外腸扭轉復位可致小腸再灌註損傷.細胞因子、細菌及其他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則可致術中及術後早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約18%小兒短腸綜合征的原因是腸扭轉,因此早期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是關鍵.預後取決於多種因素,如新生兒腸旋轉不良取決於生後體重、就診時間的早晚、是否合並肺炎、硬腫、中腸壞死,以及是否並發其他先天畸形.
小兒腸旋轉不良飲食
具體飲食建議需要根據癥狀咨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面而均衡.
小兒腸旋轉不良並發癥
1.合並癥
中腸不旋轉或旋轉不全往往是先天性膈疝和腹壁缺損--臍膨出,腹裂的重要合並癥,有報道稱:30%~62%旋轉不良患兒有伴發畸形,大多為消化道畸形,1/2十二指腸閉鎖病兒,1/3空回腸閉鎖病人伴有腸旋轉不良,原因之一是宮內腸扭轉使腸系膜血供受阻,導致腸閉鎖,其他畸形包括:美克爾憩室,十二指腸瓣膜或狹窄,巨結腸,肛門閉鎖,食道閉鎖合並食管氣管瘺,先天性短腸,膽道閉鎖,先天性心臟病,內臟反位,腸系膜囊腫和梨狀腹綜合征,有報道發現傢族性腸旋轉不良伴發顏面或肢體異常,提示該病可能與遺傳有關.
2.本病癥可發生脫水,酸中毒,感染性休克,腹膜炎,絞窄性腸梗阻,如間歇性出現癥狀可致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