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百科

糖尿病心臟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廣義的糖尿病心臟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等,糖尿病心臟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起病比較早,糖尿病患者伴冠心病常表現為無痛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積比較大,穿壁梗死多,病情多比較嚴重,預後比較差,病死率較高;如冠狀動脈造影和臨床排除冠狀動脈病變,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心臟肥大、肺淤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難治性心力衰竭,臨床可考慮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病因

發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加速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心肌病的發生除高血糖之外,主要還與其常合並脂質代謝異常、高血壓發生率增加血液流變學異常及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癥等有關.

1、脂質代謝異常:

(1) 膽固醇(Ch):膽固醇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已為眾多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研究證實.多數臨床研究報告,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血膽固醇常無明顯變化,但糖尿病如合並糖尿病腎病,常存在高膽固醇血癥.多危險幹預治療研究顯示在任何相同的膽固醇水平,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性比非糖尿病患者明顯增高同時,幹預治療亦表明降低血膽固醇水平能夠明顯減少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的發生和心臟事件的發生.

(2) 甘油三酯(TG):高甘油三酯血癥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脂代謝紊亂,尤其在初發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有關TG水平增高和動脈硬化關系有較多的研究多數認為高甘油三酯與動脈硬化的發生肯定有關.一致的觀點是如果TG增高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下降肯定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在糖尿病患者中,單純血清高TG血癥亦預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TG增高可增加細小低密度脂蛋白(IDL)分子的比例而促進動脈硬化的發生.

(3)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糖尿病患者常表現為VLDL增高.VLDL主要在肝臟合成,少量在腸黏膜合成,其所含成分以內源性TG為主,血漿中的TG主要來自VLDL,因此,VLDL的生成和清除速度是決定血中TG濃度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時,由於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肝臟合成VLDL的速度明顯大於其清除和分解速度,同時由於脂蛋白酯酶的活性下降,甘油三酯的分解緩慢,使富含TG的VLDL和乳糜微粒分解代謝受阻,造成VLDL在血中濃度升高.

(4)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糖尿病患者常有LDL-C增高,尤其是非酶糖化和氧化修飾的LDL-C水平增高,明顯增高其對血管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的毒性作用.LDL系VLDL的降解產物,主要含內源性膽固醇,約占50%膽固醇通過膽固醇轉酰酶的作用,在血漿中被酯化,酯化後的膽固醇多數儲存在LDL顆粒中LDL被肝外組織細胞攝取,成為細胞膜膽固醇的主要來源肝外細胞膜上有識別LDL的ApoB受體,LDL與該受體特異性結合後向細胞內轉移並在細胞內分解代謝,成為全身組織細胞膽固醇的主要來源,這亦是LDL分解代謝的主要途徑.在持續高血糖狀態,LDL的氧化和糖化修飾可損害肝細胞LDL受體對它的識別或降低它與組織細胞受體的親和力,導致LDL的清除減少,並優先被巨噬細胞LDL受體識別、攝取和降解,從而導致膽固醇酯在巨噬細胞內堆積使其轉化為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另外,LDL的糖化可導致LDL易被進一步氧化修飾.相反,HDL的糖化可升高其清除速度,使其半衰期縮短.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糖尿病患者常見HDL-C降低.已證實HDL-C具有抗動脈硬化的作用並發現其抗動脈硬化的作用主要與HDL-2亞型有關,而HDL-3變化很小.糖尿病患者HDL減少亦主要與HDL-2亞型下降有關.HDL主要含蛋白質,約占45%,其次為膽固醇和磷脂,各約占25%.血漿中HDL能與肝外組織的細胞膜結合,並同時攝取膽固醇,繼而在膽固醇轉酰酶及Apo AⅠ的作用下,促使膽固醇由遊離狀態轉變為膽固醇酯,新生的HDL盤狀物可轉變為HDL-3,然後在VLDL參與下,經脂蛋白酯酶的作用,VLDL表面成分和膽固醇轉移到HDL-3上去,使其轉變為HDL-2糖尿病患者HDL降低可能與胰島素量不足或胰島素作用受損,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使HDL-2合成減少及肝酯酶活性升高使HDL-2分解加速,加之HDL的糖化修飾使其清除速度增加有關.由於糖尿病患者常伴高TG血癥,HDL顆粒中TG含量增高,TG部分取代瞭HDL顆粒中膽固醇的酯化部位因而使HDL顆粒從周圍組織轉運膽固醇的能力進一步降低,使周圍組織細胞如動脈血管壁內膽固醇堆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膽固醇逆向轉運的關鍵是細胞內遊離膽固醇被HDL顆粒攝取後必須被酯化才能與VLDL等顆粒進行交換).

(6) 脂蛋白α[LP(α)]:LP(α)是一大分子糖蛋白,由脂質碳水化合物、ApoA和ApoB組成,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富含TG的微粒代謝而來.ApoA和ApoB100兩者由二硫鍵相

連.Apo(α)和LP(α)的濃度均由遺傳基因控制.LP(α)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與動脈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有關糖尿病患者中LP(α)的報道結果尚不一致.一般認為:LP(α)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升高,尤其在伴糖尿病腎病的患者中;在合並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LP(α)水平升高;LP(α)水平與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控制一般無關.

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糖尿病伴高膽固醇血癥和LDL增高是肯定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G升高和HDL-C降低更為常見,血清TG增高伴HDL-C下降亦是心血管疾病的肯定危險因素;不少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單純血清TG增高亦預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顯著增加,有學者認為糖尿病患者TG增高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較膽固醇增高更為密切,特別是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於TG的增高導致HDL和LDL量與質的改變(HDL-TG升高、HDL-C下降和LDL-TG升高),更加劇瞭動脈硬化的發生.

2、血液流變學異常:

(1)血小板功能亢進:研究證實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原發性增強血小板合成釋放α-顆粒內容物(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第四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增加;對血小板激動劑如ADP、膠原蛋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凝血酶的敏感性增強;血小板活化升高血栓素A2的合成和釋放,加劇血小板的聚集在被ADP等激活時,血小板表面可表達糖蛋白Ⅱb-Ⅲa復合物,它可與纖維蛋白原結合,該過程是原發性血小板聚集的一部分不依賴於花生四烯酸途徑和釋放反應與非糖尿病對照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連接增強,這部分可能與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分子數量增加有關

(2) 凝血和纖溶系統功能異常:抗凝血酶Ⅲ和絲氨酸蛋白酶(肝素和硫酸肝素增強其活性)形成復合物並使其失活;蛋白C(被凝血酶-血栓復合物激活後)可使凝血因子Ⅴ和因子Ⅷ失活並刺激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重要的內源性纖溶系統的調節者).糖尿病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和獲得性蛋白C的相對缺乏,使糖尿病患者易於形成血栓;由於凝血因子Ⅻ、Ⅺ、Ⅷ及vonWillebrand因子濃度的增加,使糖尿病患者接觸活化增強(內源性凝血途徑).

纖溶酶原活化劑如tPA啟動纖溶系統,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始動血栓的分解,該過程被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其活性的形式釋放)PAI-2和纖溶酶原抑制劑(α2抗凝血酶和α2巨球蛋白)所阻斷.糖尿病患者tPA水平正常或增高,但因其與PAI-1連接增加,致其活性降低,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PAI-1活性增高,也可能與胰島素抵抗、高脂血癥及內皮細胞受損等有關,加之,纖溶酶原的糖化降低其活化的易感性及蛋白C的相對缺乏亦降低tPA的釋放.上述多因素損害糖尿病患者的纖溶系統.

糖尿病患者常伴Lp(α)的增高,臨床觀察發現升高的Lp(α)水平與溶栓治療再灌註失敗有關該作用部分可能與Lp(α)中的Apo(α)與纖溶酶原結構的同源性有關,從而致Lp(α)競爭與內皮細胞的受體結合,抑制纖溶系統.

(3) 紅細胞:糖尿病患者的紅細胞由於其細胞膜受糖化和脂質過氧化等因素的影響,紅細胞脆性增加,盤性變性能力降低,表現在高切變速度下的全血黏度增高,以致不易通過毛細血管,有利於微血栓形成.

3、胰島素抵抗和(或)高胰島素血癥: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和(或)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所致的代償高胰島素血癥或因不適當治療所致).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研究提示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與動脈硬化性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增加密切相關,但確切的機制不明,持久的高胰島素血癥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① 刺激動脈壁平滑肌和內皮細胞增生並使血管腔變窄;② 增加肝臟VLDL產生,促進動脈壁脂質沉積;③ 刺激內皮細胞等合成和釋放PAI-1,損害機體的纖溶系統,促進血栓形成;④ 通過多種機制升高血壓(如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鈉和內皮細胞合成分泌內皮素等);⑤ 增加機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增加心排出量和收縮血管;影響跨膜離子轉運,使細胞內鈉離子和鈣離子濃度升高,從而提高小動脈平滑肌對血管加壓物質的反應性;另外,刺激動脈壁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厚,使小血管腔狹窄,外周阻力增加等.上述作用均可能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和進展.一些臨床研究報告,糖尿病患者常存在明顯的高胰島素原血癥,胰島素原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顯著高於胰島素.

4、低度血管炎癥:

IGT、糖尿病或IR狀態時,常存在低度的血管炎癥反應.研究顯示炎癥與AS有關並參與AS斑塊和血栓的形成和發展當機體在大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高胰島素或胰島素原血癥、高血壓、高血脂和吸煙等)的作用下,可出現內皮細胞功能異常各種黏附分子、炎癥趨化因子表達增加,吸引炎癥細胞,主要是單核細胞和T淋巴細胞向動脈內膜黏附和遷移,進入血管壁後,單核細胞在細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為巨噬細胞,後者可攝取經氧化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而轉化為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可凋亡、壞死而釋放脂質形成細胞外脂核.當脂核較圓大時,纖維帽變薄,巨噬細胞為主時,一些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幹擾素和基質金屬蛋白酶等參與炎癥和分解作用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糜爛或破裂,繼而有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狹窄或閉塞,臨床表現為心腦血管事件C反應蛋白(CRF)是炎癥的標志物,同時其本身也直接參與瞭動脈粥樣斑塊和血栓的形成.CRF見於粥樣斑塊內可誘導補體激活,招募單核細胞,誘導其產生組織因子,阻滯內皮細胞對血管活性物質的反應性,削弱內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和NO的產生,誘導PAI-1mRNA表達和PAI-1產生,促使LDL-C氧化和巨噬細胞攝取oxLDL等.其他炎癥標志物還有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Ⅷ和PAI-1等,它們同時也參與瞭AS的形成.

5、高血糖 :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來自Framinghan的研究報告,兩個或兩個以上危險因素同時存在升高動脈硬化事件的危險性呈相乘而不是相加形式.無論收縮壓和舒張壓升高,均影響壽命平均動脈壓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病的危險性就增加40%.臨床薈萃分析提示,若血壓從115/75mmHg開始,收縮壓每增加20mmHg,舒張壓每增加10mmHg,心血管事件就成倍增加,中國未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70%~80%死於腦血管病10%~15%死於冠心病,5%~10%死於腎衰.

6、高血壓 :

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提示糖尿病慢性並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嚴重性及進展速度與高血糖的存在相關,多中心前瞻性有關“糖尿病控制和並發癥試驗”(DCCT)的臨床研究證實,研究入選患者1441例(1型糖尿病),平均隨訪6.5年,與常規治療組(HbAlc<9.1%)相比,血糖強化治療(HbAlc7.2%)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及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和進展速度不同程度地被明顯降低;最近,來自聯合王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組的為期11年的前瞻性研究報告進一步證實強化血糖控制(應用胰島素、磺酰脲類或雙胍類等)同樣可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並發癥.上述研究結果強烈提示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並發癥的一種重要危險因素,高血糖可能通過多種機制發揮其病理生理作用,主要可能有以下幾個代謝途徑.

發病機制

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從糖尿病代謝紊亂、病理生理、無創傷性心功能檢查以及病理解剖資料等發現,認為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1、大血管病變: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是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加速形成的,它是糖尿病病人心肌梗死、中風、肢端壞疽發生增加的原因.糖尿病病人動脈硬化加速形成及心肌梗死發生率增加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血管壁血小板、某些凝血因子、紅細胞、脂質代謝等因素的異常均被認為起一定作用,此外,吸煙、高血壓等共存的危險因素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可能也起瞭重要作用.脂類、黏多糖等代謝紊亂,特別是血漿LDL、甘油三酯等增高、HDL等降低,常比無此組病變的糖尿病患者或非糖尿病而有此類病變者為重提示糖尿病中脂代謝等紊亂為動脈硬化發病機制中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心臟保護研究(heart prevention study,HPS)已證實,給予他汀類藥物嚴格控制血脂(尤其是LDL)的病人組,其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於血脂控制不佳組,而糖尿病病人從中獲益更大.2型糖尿病常存在胰島素抵抗繼發的高胰島素血癥,過高的胰島素水平會增加腎小管對鈉的瀦留,加重或導致高血壓發生,高胰島素血癥也會促進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生成增多,導致高甘油三酯血癥(相繼引起HDL-膽固醇水平下降),由此產生一系列代謝綜合征(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伴隨發生)的改變,高胰島素血癥亦可刺激內皮和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通過胰島素對生長因子受體的作用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研究發現糖尿病本身以及糖尿病易並發的糖、脂肪代謝紊亂及神經纖維病變等是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的高危因素在最近發佈的成人高膽固醇血癥查出、評估及治療第3版報道(ATPⅢ)中已明確提出:建議將無CHD的糖尿病病人提高到相當於CHD危險的高度(即CHD的等危癥)來對待.

2、微血管病變:是指由於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導致的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小動脈病變心肌微血管病變和心肌代謝紊亂引起心肌廣泛缺血、灶性壞死纖維化稱為糖尿病性心肌病.在BB鼠鏈佐星、四氧嘧啶動物實驗已證明糖尿病心臟病變最早的表現為心肌病變,其機制尚待研究.臨床觀察發現,部分糖尿病病人可以發生嚴重的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肌病但動脈造影未見冠狀動脈病變,甚至屍檢後也未見冠狀動脈阻塞與心肌梗死,部分病例可見廣泛心肌病變(灶性壞死),提示可能與心肌內微血管病變有關.微血管病變的發病機制包括多種因素,如血液流變學改變,高灌註,高濾過微血管基膜增厚,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機制異常,微循環障礙以及倍受關註的氧化應激增強和對多種血漿和組織蛋白發生的非酶促糖基化作用,如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脂蛋白,糖化膠原蛋白,自由基產生增多,最後導致糖基化終產物(AGE)的積聚,組織損傷和缺氧等.微血管病變的發展和進程與血糖控制狀況直接相關,若血糖控制良好,微血管病變的發生可延緩、減輕甚至逆轉.

3、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在病史較長的糖尿病病人中很常見,可影響到多個臟器功能,可出現直立性低血壓安靜狀態下固定的心動過速、心血管系統對Valsalva動作的反應能力下降、胃輕癱、腹瀉(常常在夜間發作)與便秘交替發作膀胱排空困難和陽痿糖尿病病人常發生無痛性心肌梗死,屍檢發現心臟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均有不同程度的形態學改變,如神經念珠樣增厚伴嗜銀性增加,神經纖維呈梭形伴有碎裂,數量可減少20%~60%.糖尿病性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其主要變化是施萬細胞變性,常伴有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突變性,此與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的病理改變相似.臨床觀察發現,早期為迷走神經功能損害,易出現心動過速後期交感神經亦可累及,形成類似無神經調節的移植心臟,以致發生無痛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常導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總之,糖尿病病人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微血管病變、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心肌代謝異常血液流變學改變和合並存在的高血壓等,可導致心臟的器質性和功能性改變.

病理生理

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病理改變特點如下:

1、 心肌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達(100~110)×10-9m[一般為(63~95)×10-9m];

2、 心肌纖維化,包括間質纖維化血管周圍纖維化和局灶性瘢痕狀纖維化3種;

3、 心肌纖維間隙有較多的PAS染色陽性物質沉著和脂質集聚,可影響心肌的順應性;

4、 廣泛心肌內小動脈病變,內皮細胞增生變性黏多糖物質在內皮下沉積,管腔變窄;

5、 心肌細胞肥大;

6、 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變形性降低,從而影響組織灌流及氧合作用,也加重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導致心臟病變.

綜上所述,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纖維化和心肌內小動脈病變是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特征.糖尿病病人心臟中不僅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尚有廣泛的微血管、中小血管病變導致心肌灶性壞死,纖維化,心肌血管壁增厚,有較多脂肪鈣鹽和糖蛋白沉積,使管腔狹窄,心肌供血不足,功能失常.故本病並非單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糖尿病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從糖尿病代謝紊亂、病理生理、無創傷性心功能檢查以及病理解剖資料等發現,認為本病的早期可能為心血管系自主神經調節失常所引起的功能性紊亂,相繼發生心肌病變,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常屬晚期表現.

通過大規模流行病學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和同齡對照組相比,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非糖尿病者高2~3倍,且發生心臟病較早,發展較快,病情較重,預後較差.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發生率要高出3~5倍,有7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死於心血管系並發癥或伴隨癥心肌梗死,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要致死病因.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癥狀

1.休息時心動過速

糖尿病早期可累及迷走神經,而交感神經處於相對興奮狀態,故心率常有增快傾向,凡在休息狀態下心率超過90次/min者應疑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此種心率增快常較固定,不易受各種條件反射所影響,有時心率可達130次/min,則更提示迷走神經損傷.

2.無痛性心肌梗死

由於糖尿病病人常存在自主神經病變,心臟痛覺傳入神經功能減退,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高,可達24%~42%,病人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現為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有些僅出現疲乏無力,頭暈等癥狀,無明顯心前區疼痛,故易於漏診與誤診,病死率亦高達26%~58%,糖尿病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較非糖尿病病人為多,病情較重,預後較差,且易再次發生梗死,此時預後更差,易發生心搏驟停,必須提高警惕,平時糖尿病不嚴格控制者更易發病,有的病人因口服降血糖藥物而發生室顫.

3.直立性低血壓

當病人從臥位起立時如收縮期血壓下降>4kPa(30mmHg)或舒張期血壓下降>2.67kPa(20mmHg)稱直立性低血壓(或體位性低血壓,姿位性低血壓),有時收縮期和舒張期血壓均下降,尤以舒張壓下降明顯,甚至下降到O,常伴頭暈,軟弱,心悸,大汗,視力障礙,昏厥,甚至休克,尤其合並高血壓而口服降壓藥者,或用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和三環類抗抑鬱制劑者更易發生,也可見於註射胰島素後,此時應註意與低血糖反應鑒別,形成體位性低血壓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調節血壓反射弧的任一環節損害均可導致低血壓,但在多數患者,交感神經的損害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者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原因可能是:①站立後有效循環血容量下降,不能發生反射性心率加快;②外周血管不能反射性地收縮或收縮較差;③兒茶酚胺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不能迅速起調節反應,其中主要是交感神經功能損害,此類表現見於較晚期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者,其主要發病機制為血壓調節反射弧中傳出神經損害所致,病人從臥位站立時,由於交感神經病變,使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量減少,未能代償性地引起周圍血管收縮;由於腎上腺素的分泌量亦不足而使心搏出量減少,以致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降低.

4.猝死

本病病人偶因各種應激如感染,手術,麻醉等均可導致猝死,臨床上表現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顫動,撲動等)或心源性休克,發病突然,病人僅感短暫胸悶,心悸,迅速發展至嚴重休克或昏迷狀態,體檢時血壓明顯下降,陣發性心動過速或心跳,心搏驟停,常於數小時內死亡,伴發感染時,則癥狀常被原發病所掩蓋而貽誤診斷和治療.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

糖尿病心臟病檢查

1.心電圖檢查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且≥0.05mV,T波呈低平,雙相或倒置.

2.必要時可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和(或)心臟負荷試驗(如活動平板試驗,踏車運動試驗,心房調搏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註,二階梯運動試驗等).

3.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心向量圖檢查提示心臟擴大,心肌酶檢查對心肌梗死可起輔助診斷作用.

4.CT檢查心臟形態,心功能,心肌組織檢查和心肌灌註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確定有冠心病的存在.

5.磁共振成像提示心臟大血管病變和清楚的心肌梗死部位;PET可顯示早期心肌代謝異常,但價格昂貴,經濟條件許可者可以選用.

6.放射性核素心臟顯像包括靜息時心肌顯影和結合運動試驗的動態顯影,有201Tl或99mTc-MIBI使正常心肌顯影而缺血區不顯影的“冷點”顯影法,和用99mTc焦磷酸鹽使新近壞死的心肌顯影而正常心肌不顯影的“熱點”顯影法,進行心梗定位和冠心病的早期診斷,較新的顯像法包括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

7.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金指標,可明確診斷並定位,指導選擇治療方案,判斷預後,但應註意X綜合征患者可有典型心絞痛表現,但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可能為陰性,因其可能由小血管痙攣所引起.

糖尿病心臟病預防

1.一級預防或原發性預防

糖尿病冠心病的一級預防實際上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易發病因,屍檢證明動脈粥樣硬化早從兒童時期已有發生,有的青年時期已相當嚴重,所以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遺傳學中已經證明,糖尿病為多基因遺傳疾病,冠心病20世紀70年代後,國外已註意到其遺傳學方面的問題,有的調查資料報告,父母1人有冠心病,其子女的冠心病發生率2倍於無冠心病傢庭;父母2人有冠心病,其子女冠心病發生率5倍於無冠心病傢庭,可見冠心病的發生與遺傳傢族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凡是傢族中有近親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壓者,都應該采取的積極的一級預防措施,防止糖尿病冠心病的發生.

2.二級預防

又稱繼發性預防,凡是已患糖尿病冠心病者,對於誘發或促進其病情發展的諸因素都應該避免,對於有癥狀者應該積極進行治療,控制心絞痛,糾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3.三級預防

根據病因,病機演變的途徑進行預防,糖尿病並發癥的發生有其特定的原因,預防這些病因,病機的演變是防止糖尿病冠心病發展的重要措施.

(1)要註意飲食營養合理化,避免藥物經常化:許多資料表明,體胖者易患糖尿病與冠心病,二者對肥胖者猶如姊妹形影相伴,根據石傢莊城鄉的普查,超過標準體重10%者為高體重;低於標準體重10%者為低體重;在平均標準體重以內者為正常體重,結果是高體重者患病率高(8.33%~8.97%),低體重者患病率低(2.33%~2.92%);正常體重者患病率介於二者之間(3.06%~5.10%);三者患病率中,低限為農村患病率,高限為城市患病率,北京地區對冠心病,心絞痛調查分析,肥胖者發生率為49.2%,體瘦者為10.1%,兩組的調查結果提示,體重的高低與患病率有著密切關系,尤其是糖尿病冠心病更是如此,因此,防止體肥超重是預防糖尿病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2)體育運動經常化,防止好逸惡勞悠閑化: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新陳代謝性疾病,運動是糖尿病四大基本療法之一,運動能夠改善細胞膜的功能,改善細胞器的功能,也能改善各系統器官的功能,所以,運動是防治糖尿病冠心病,降低體重的重要措施,尤為重要的註重體育運動的經常化,生命在於運動是至理名言,好逸惡勞悠閑化應該避免,這是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降低的溫床,有人曾統計,我國從秦始皇至清朝末代皇帝有生卒年月可考的210人,其中70歲以上的僅有10人,占4.76%;40歲以內死亡的短命皇帝120人,占57.14%,其早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逸惡勞悠閑化.

(3)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戒除煙,酒不良嗜好,避免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養成穩定的心理素質.

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和運動幹預,適當參加運動或體力勞動,保持體重正常,避免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有助提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功能,有報告常規參加運動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降低35%~50%;低鹽(建議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6g)低脂飲食(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戒煙,吸煙是心血管疾病的一重要危險因素,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年齡較早,不吸煙者生活在吸煙的環境中(被動吸煙),亦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停止吸煙可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明顯降低;戒酒,飲酒對心血管疾病產生的影響尚有一些爭議,有認為少量飲酒(30~60ml/d)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大量飲酒可升高血壓和血脂,糖尿病患者飲酒可能幹擾糖代謝,應盡可能地避免飲酒或不飲酒.

1996年美國心臟病學會提出為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建議一般人群的膳食及生活方式應爭取達到以下目標:①戒煙;②適當的熱量攝入和體力活動,防止肥胖,超重者減重;③脂肪攝入量占每天攝入總熱量的30%或更少,飽和脂肪酸占每天攝入總量的8%~10%,多價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占每天總熱量達10%,單價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占每天總熱量達15%,膽固醇攝入量應在30mg/d以下;④熱量的55%~60%應來自復雜碳水化合物;⑤飲酒者及不忌酒精者,每天飲酒不超過1~2個酒精單位,不要使不飲酒者開始飲酒或增加飲酒量.

嘉和  陳侃  ai  類胡蘿卜素  次章  魚龍曼羨  龍騰虎躍  居裡夫人  好事  舊鎮  國際組織  臨朐縣  大棒  德淳路誠禮  學校排名  垂盆草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