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低血糖癥
来源:74U閱讀網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百科
營養不良是由於熱量和/或蛋白質不足而致的慢性營養缺乏癥.多見於嬰幼兒期.隨著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營養不良發病率已顯著下降.目前所見營養不良多為嬰兒期喂養方法不當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較輕.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病因
喂養不當(35%):
長期攝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輔食;人工喂養者,食物的質和量未能滿足需要,如乳類稀釋過度,或單純用淀粉類食品喂哺;突然斷奶,嬰兒不能適應新的食品等.
飲食習慣不良(30%):
飲食不定時,偏食,反芻習慣或神經嘔吐等.
疾病因素(35%):
疾病影響食欲,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並增加機體的消耗,易引起營養不良的常見疾病有:遷延性嬰兒腹瀉,慢性腸炎或痢疾,各種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腸寄生蟲病,結核病,麻疹,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或賁門松弛等)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均可致喂養困難:某些遺傳性代謝障礙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產和雙胎易引起營養不良,宮內感染,孕母疾病或營養低下,胎盤和臍帶結構與功能異常均可導致胎兒營養不足和宮內生長阻滯,為嬰兒營養不良的先決條件.
重度營養不良大多由於多種因素所致.
病理及病理生理
輕度營養不良的病理改變僅為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輕度萎縮,機體其它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尚不明顯,重度營養不良則常有腸壁變薄,粘膜皺襞消失,心肌纖維混濁腫脹,肝臟脂肪浸潤,淋巴和胸腺顯著萎縮,各臟器均見縮小,從面產生一系列理生理改變.
由於糖元不足或消耗過多常致低血糖癥,體內脂肪大量消耗,使血清膽固醇下降,蛋白攝入不足而消耗增加形成負氮平衡,細胞外液常呈低滲狀態,血鉀,血鈣偏低,常並有鋅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消化液及酶分泌減少,活性減低,影響各種營養素消化吸收,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搏出量減少,血壓偏低,脈搏細弱,腎濃縮能力減低,尿比重下降,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失常,運動和語言發育遲緩,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易並發各種感染,結核菌素試驗可呈陰性反應.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癥狀
(一)臨床表現:
體重不增是最先出現的癥狀,繼之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逐漸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膚幹燥,蒼白,煩燥不安,肌肉松馳,身高也低於正常,按輕重可分三度:Ⅰ度為輕型,Ⅱ,Ⅲ度為重型.
Ⅰ度營養不良: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為0.8厘米-0.4厘米,皮膚幹燥,身高不影響.
Ⅱ度營養不良:精神不振,煩躁不安,肌張力減弱,肌肉松馳,體重重低於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於0.4厘米,皮膚蒼白,幹燥,毛發無光澤,身高較正常減低.
Ⅲ度營養不良:精神萎糜,嗜睡與煩躁不安交替出現,智力發育落後,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樣面容,皮膚蒼白,幹燥,無彈性,毛發幹枯,身高明顯低於正常,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食欲不振,便秘,嚴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營養不良檢查
主要做兒科、消化內科或營養科常規檢查.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總蛋白量減低,轉鐵蛋白較白蛋白減低更敏感,甲狀腺素結合前白蛋白,血漿銅蘭蛋白均減低;堿性磷酸酶下降,血淀粉酶<50IU/L,血鋅減低較多見.
小兒營養不良預防
(一)加強營養指導,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不足或無母乳者,應補以含優質蛋白的代乳品(牛,羊奶,豆漿,魚肉等),防止單純以淀粉類食品,煉乳或麥乳精喂養,較大兒童應註意食物成份的正確搭配,適當供應肉,蛋,豆制品,補充足夠的蔬菜.
(二)積極防治疾病:預防傳染病,消除病灶,矯治先天畸形等.
(三)重視體格鍛煉:糾正不良衛生及飲食習慣,飲食定時,保證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