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癥
来源:74U閱讀網
蕁麻疹
蕁麻疹百科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疹塊",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本病較常見,約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
蕁麻疹
蕁麻疹病因
多數患者不能找到確切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常見病因如下:
1.食物 主要包括動物性蛋白(如魚蝦、蟹貝、肉類、牛奶和蛋類等)、植物性食品(如蕈類、草莓、可可、蕃茄和大蒜等)以及某些食物調味品和添加劑,這些食物中有的可作為變應原(allergen)引起機體變態反應,有的則可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
2.藥物 許多藥物通過引起機體變態反應而導致本病(常見的如青黴素、血清制劑、各種疫苗、痢特靈和磺胺等),有些藥物可為組胺釋放物(如阿司匹林、嗎啡、可待因、奎寧、肼苯達嗪、阿托品、毛果蕓香堿、罌粟堿和多粘菌素B等).
3.感染 各種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和柯薩奇病毒感染等)、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引起的敗血癥、扁桃體炎、慢性中耳炎、鼻竇炎等)、真菌感染(包括淺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和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鉤蟲、瘧原蟲、血吸蟲、蟯蟲、絲蟲和溶組織阿米巴等)均可能引起蕁麻疹.
4.物理因素 各種物理性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均可引起某些患者發病.
5.動物及植物因素 如動物皮毛、昆蟲毒素、蛇毒、海蜇毒素、蕁麻及花粉等.
6.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可通過引起乙酰膽堿釋放而致病.
7.內臟和全身性疾病 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等疾病均可成為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的病因.
發病機制 一般可分為變態反應與非變態反應兩類.
1.變態反應性 多數為I型變態反應,少數為Ⅱ型或Ⅲ型.I型變態反應引起的蕁麻疹機制為變應原誘導機體產生IgE,該抗體以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相應的受體結合,使機體處於對該變應原的致敏狀態.當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體內,通過與致敏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特異性結合,促使其脫顆粒,釋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質(組胺、緩激肽、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加等,從而產生皮膚、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性過敏反應癥狀.根據過敏反應發生的快慢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可分為速發相反應(early-phase reaction)和遲發相反應(late-phase reaction)兩種類型.速發相反應通常在接觸變應原數秒鐘內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該反應的化學介質主要是組胺.遲發相反應發生在變應原刺激後6~12小時,可持續數天,參與該相反應的化學介質為白三烯(LTB4)、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前列腺素D2(PGD2)和細胞因子等.Ⅱ型變態反應性蕁麻疹多見於輸血反應.Ⅲ型變態反應引起的蕁麻疹見於血清病及蕁麻疹性血管炎.主要是可溶性抗原與相應IgG或IgM類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產生過敏毒素,使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脫顆粒,組胺等化學介質釋放,導致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腫而產生蕁麻疹.
2.非變態反應性 某些食物、藥物、各種動物毒素以及物理、機械性刺激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導致蕁麻疹.
蕁麻疹
蕁麻疹癥狀
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蕁麻疹,前者在短時期內能痊愈.
(一)急性蕁麻疹 起病常較急.患者常突然自覺皮膚瘙癢,很快於瘙癢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開始孤立或散在,逐漸擴大並融合成片;微血管內血清滲出急劇時,壓迫管壁,風團可呈蒼白色,皮膚凹凸不平,呈橘皮樣.數小時內水腫減輕,風團變為紅斑並逐漸消失,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新風團可此起彼伏,不斷發生.病情嚴重者可伴有心慌、煩躁、惡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樣癥狀,胃腸道黏膜受累時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癥狀,累及喉頭、支氣管時,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現寒戰、高熱、脈速等全身中毒癥狀.
(二)慢性蕁麻疹 皮損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全身癥狀一般較急性者輕,風團時多時少,反復發生,常達數月或數年之久,偶可急性發作,表現類似急性蕁麻疹;部分患者皮損發作時間有一定規律性.
(三)特殊類型蕁麻疹
1.皮膚劃痕癥 亦稱人工蕁麻疹.表現為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後,沿劃痕出現條狀隆起,伴瘙癢,不久後可自行消退.本型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
2.寒冷性蕁麻疹 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傢族性,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較罕見,出生後不久或早年發病,皮損終身反復出現;另一種為獲得性,較常見,表現為接觸冷風、冷水或冷物後,暴露或接觸部位產生風團或斑塊狀水腫,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手麻、唇麻、胸悶、心悸、腹痛、腹瀉、暈厥甚至休克等,有時進食冷飲可引起口腔和喉頭水腫.寒冷性蕁麻疹患者被動轉移試驗可陽性,冰塊可在局部誘發風團.本病可為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如冷球蛋白血癥、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癥等.
3.膽堿能性蕁麻疹 多見於青年.主要由於運動、受熱、情緒緊張、進食熱飲或乙醇飲料後,軀體深部溫度上升,促使乙酰膽堿作用於肥大細胞而發病.表現為受刺激後數分鐘出現風團,直徑為2~3mm,周圍有約1~2cm的紅暈,常散發於軀幹上部和上肢,互不融合,自覺劇癢,有時僅有劇癢而無皮損,可於0.5~1小時內消退.偶伴發乙酰膽堿引起的全身癥狀(如流涎、頭痛、脈緩、瞳孔縮小及痙攣性腹痛、腹瀉)等,頭暈嚴重者可致暈厥.以1:5000乙酰膽堿作皮試或劃痕試驗,可在註射處出現風團,周圍可出現衛星狀小風團.
4.日光性蕁麻疹 較少見,常由中波、長波紫外線或可見光引起,以波長300nm左右的紫外線最敏感.風團發生於暴露部位的皮膚,自覺瘙癢和刺痛;少數敏感性較高的患者接受透過玻璃的日光亦可誘發.病情嚴重的患者可出現全身癥狀(如畏寒、乏力、暈厥和痙攣性腹痛等).
5.壓力性蕁麻疹 本病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皮膚劃痕癥相似.常見於足底部和長期臥床患者的臀部.表現為皮膚受壓4~6小時後局部發生腫脹,可累及真皮及皮下組織,一般持續8~12小時消退.
蕁麻疹
蕁麻疹檢查
根據發生及消退迅速的風團,消退後不留痕跡等臨床特點,本病不難診斷;但多數患者的病因診斷較為困難,應詳細詢問病史、生活史及生活環境的變化等.
本病應與丘疹性蕁麻疹、蕁麻疹性血管炎等進行鑒別;伴腹痛或腹瀉者,應與急腹癥及胃腸炎等進行鑒別;伴高熱和中毒癥狀者,應考慮合並嚴重感染.
蕁麻疹預防
蕁麻疹是一種伴有劇癢的暫時性的過敏性皮膚病,在旅遊過程中如果不小心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等,就很容易引起蕁麻疹.蕁麻疹治療起來很頑固,但是預防卻很簡單,旅遊時戴上一個口罩,就能解決很大問題.
對於出遊者來說,預防蕁麻疹最好是在旅遊時戴上一個口罩,秋天天氣涼爽,戴口罩不會感覺過於不適,但是卻可以過濾掉空氣中的不良致病粉塵,讓蕁麻疹的發生率大大降低.尤其是到野外或者農村,花粉和動物羽毛比較多的地方,更應該引起足夠的註意.
秋天是吃海鮮的季節,吃魚蝦、蟹、貝殼類也易引起蕁麻疹,如果患者對魚、辣、冷風過敏,應該避免和這些東西的接觸,隻要能夠做到這點,就可以控制蕁麻疹的發作.對於過敏體質的人來說,食品香料也是危險因素之一,不熟悉的食品香料,最好還是不放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