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養生 > 習慣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甘寒補氣湯

甘寒補氣湯常用名:益氣養陰,宣通經絡,

甘寒補氣湯簡介:甘寒補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門法律》卷二。具有益氣養陰,宣通經絡之功效。主治中寒服藥後,諸證盡除,但經絡間微有窒塞,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癥見治熱病後氣陰兩虛,餘熱未出,經絡間留積餘熱、頑痰,活動不利,神疲乏力,舌苔薄黃而幹,脈細滑。

甘寒補氣湯組成

人參一錢(3g),麥冬一錢(3g),黃芪(蜜炙)一錢二分(3.6g),白芍(酒炒)一錢(3g),甘草(炙)七分(2.1g),生地黃二錢(6g),牡丹皮八分(2.4g),淡竹葉(鮮者,取汁少許,更炒幹者)七分(3g)。

甘寒補氣湯用法用量

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加梨汁少許熱服。無梨汁,用竹瀝可代。

甘寒補氣湯功用

益氣養陰,宣通經絡。

甘寒補氣湯主治

中寒服藥後,諸證盡除,但經絡間微有窒塞,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

甘寒補氣湯方義

人參、黃芪、炙草大補元氣,麥冬養陰生津,白芍、生地育陰養血,丹皮涼血清熱,竹葉清心祛煩,梨汁生津潤燥,共奏益氣生津,養陰清熱之功。

甘寒補氣湯運用

1.本方以治熱病後氣陰兩虛,餘熱未出,經絡間留積餘熱、頑痰,活動不利,神疲乏力,舌苔薄黃而幹,脈細滑為診斷要點。

甘寒補氣湯加減化裁

溫邪久羈,氣陰受傷,熱邪仍盛,身熱不退,汗多神疲,心煩不安,舌紅無津,脈細數,去黃芪,加玄參15g,白薇9g,養陰清熱。熱邪鴟張,正不勝邪,邪陷正脫,神昏煩燥,汗出不止,舌光無苔,脈象細效,加黃連6g,銀花15g,板藍根12g,石菖蒲4.5g,泄火解毒,開閉逐邪。勞瘵日久,肺陰虧耗,咳嗽痰血,潮熱顴紅,氣短盜汗,舌質紅光,脈細數無力,去竹節,加玄參、白薇、百合、百部各9g,養陰清熱,潤肺止咳。心火內動,氣陰不足,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脈虛數,去梨汁,加黃連3g,玄參、酸棗仁各12g,生珍珠母15g,苦折心火,滋陰安神。氣陰虧損,心液外泄,自汗盜汁,舌紅而幹,脈細數,去梨汁、竹葉,加煅龍牡各15g,浮小麥18g,潛陽斂汗。血出過多,氣隨血脫,神疲體倦,氣短心悸,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數,去丹皮、梨汁,加阿膠(蒲黃炒珠)9g,旱蓮草、側柏葉各12g,養陰止血。氣虛挾熱,血失統攝,月經過多,日久不止,頭暈目眩,神疲氣短,舌紅少津,脈虛數,去竹葉、梨汁,加黃芩炭9g,藕節5個,旱蓮草10g,清熱止血。分娩血出過多。營陰下奪,氣隨血脫,頭暈目眩,心悸,面色無華,舌淡紅,脈細弱,或浮大而空,去生地、丹皮、竹葉、梨汁,加熟地12g,升麻6g,補陰血,升氣陷。瘡瘍破潰,熱毒熏灼,氣陰己虧,舌紅少苔,脈細數,去梨汁,加山藥、何首烏、銀花各12g,補氣養陰,清熱解毒。

甘寒補氣湯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成方切用》:“甘寒補氣湯,治中寒服藥後,諸證盡除,但經絡間微有窒塞,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第五方用甘平助氣藥,緩緩調之。人參、麥冬、白芍灑炒,一錢,黃芪蜜炙,一錢二分,生地黃二錢,甘草炙,七分,牡丹皮八分,淡竹葉鮮者取汁少許,更炒;幹者,七分。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人梨汁少許,熱服。無梨汁,用竹瀝可代。喻嘉言曰:前用平補後,已示銷兵放馬,偃武崇文之意,茲後復有頑痰留積經絡,但宜甘寒助氣開通,不宜辛辣助熱壅塞。蓋辛辣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陽既安堵,即宜休養其陰,何得喜功生事,徒令病去藥存,轉生他患,漫無寧宇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觀察力  庫口  無權處分  沙溝村  富庫  花叢  二畝塘  蛋白質生物  額外負擔  孟大郢  陸方  重財輕義  早餐  指導員  咖啡店  塔腳村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