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養生 > 季節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常用名:清熱,利濕,退黃,

茵陳蒿湯簡介:茵陳蒿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為祛濕劑。具有清熱,利濕,退黃之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癥見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臨床上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熱內蘊者。

茵陳蒿湯歌訣

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茵陳蒿湯組成

茵陳六兩(18g),梔子十四枚(12g),大黃(去皮)二兩(6g)。

茵陳蒿湯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茵陳蒿湯功用

清熱,利濕,退黃。

茵陳蒿湯主治

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

茵陳蒿湯方義

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傷寒論》用其治療瘀熱發黃,《金匱要略》以其治療谷疸。病因皆緣於邪熱入裡,與脾濕相合,濕熱壅滯中焦所致。濕熱壅結,氣機受阻,故腹微滿、惡心嘔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結;無汗而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濕不得下泄,以致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濕熱內鬱,津液不化,則口中渴。舌苔黃膩,脈沉數為濕熱內蘊之征。治宜清熱,利濕,退黃。

方中重用茵陳為君藥,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熱利濕,為治黃疸要藥。臣以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陳引濕熱從小便而去。佐以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瘀熱從大便而下。三藥合用,利濕與泄熱並進,通利二便,前後分消,濕邪得除,瘀熱得去,黃疸自退。

茵陳蒿湯運用

1、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其證屬濕熱並重。臨床應用以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本方常用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熱內蘊者。

茵陳蒿湯加減化裁

若濕重於熱者,可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利水滲濕;熱重於濕者,可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祛濕;脅痛明顯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氣。

茵陳蒿湯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茵陳蒿湯與梔子柏皮湯均主治陽黃,其證均因濕熱內蘊所致。其中茵陳蒿湯以茵陳配梔子、大黃,清熱利濕並重,故用於濕熱俱盛之黃疸;梔子柏皮湯以梔子伍黃柏,而以清熱為主,故適用於濕熱黃疸屬熱重於濕者。茵陳四逆湯以茵陳與幹薑、附子配伍,共奏溫陽利濕退黃之功,故主治寒濕內阻之陰黃。

茵陳蒿湯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太陽、陽明俱有發黃癥,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故瘀熱在裡而渴飲水漿。然黃有不同,證在太陽之表,當汗而發之,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涼散法。證在大陽陽明之間,當以寒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在陽明之裡,當瀉之於內,故立本方,是逐穢法。茵陳……能除熱邪留結,佐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除胃熱,令瘀熱從小便而泄,腹滿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義,亦陽明利水之奇法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西洋樓  上定  紫芳  上津村  逆反應  陪都  宗崗  嗟乎  同色  安如村  叛逆者  淚眼愁眉  高坂桐乃  宇文融  小連樓村  牽牛屬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